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铁血逆袭:从楚云飞开始 > 第136章 “谛听”的触角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打谷场上那场关于“思想锚点”的授课,余温尚未散去,孙铭带来的消息,却像一股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瞬间驱散了楚风心头因看到部下们眼神变化而升起的一丝暖意。冈村宁次未被追责,反而权限扩大;“惊雷”攻势;“特种烟”;针对指挥体系的“斩首”;以及赵德柱那条毒蛇愈发猖獗的勾结……

这些词汇组合在一起,勾勒出的是一幅远比刚刚结束的这场血战更加黑暗、更加险恶的图景。敌人不仅在军事上变得更加凶狠,在手段上也愈发无所不用其极,甚至开始更加阴险地利用内部的裂痕。

楚风没有立刻返回师部,而是带着孙铭,绕到了位于师部后方数里外、一个极其隐蔽的山坳里。这里,是“谛听”的核心枢纽,一个远比外界想象中更加庞大和精密的情报网络的心脏。

与师部那种弥漫着汗味、烟草味和紧张气氛的环境不同,这里异常安静,甚至带着一种近乎学术研究的肃穆感。几间利用天然山洞扩建、外部精心伪装的房间里,只有电台滴答声、纸张翻动的沙沙声,以及压低的、简短的汇报声。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特殊的气味——微弱的机油味来自那些精心保养的电台和设备,淡淡的墨水和纸张气味来自堆积如山的电文和分析报告,还有一种……若有若无的、属于长时间精神高度集中的人群散发出的、略带疲惫却又异常专注的气息。

方立功正在这里,与几个戴着耳机、面容憔悴却眼神锐利的报务员和分析员低声交谈着。看到楚风和孙铭进来,他立刻迎了上来,脸上带着一种混合着疲惫与兴奋的神色。

“师座,您来得正好!”方立功的声音带着一丝压抑的激动,他引着楚风走到一张长条桌前,上面铺满了电文和地图,“根据孙队长带回的情报指向,我们调整了侦听频率和破译重点,这几天……收获巨大!”

他指着地图上几个新标注的点:“我们基本确认了日军在太原城外的几个秘密物资囤积点,尤其是……疑似储存‘特种烟’的仓库区域。虽然具体位置和守卫情况还在核实,但范围已经大大缩小。”

他又拿起几份译出的电文碎片:“这是破译的日军部分后勤调度密码,虽然还不完整,但已经能让我们对他们的物资补给节奏和路线有了更清晰的预判。还有这个,”他拿起另一份更模糊的电文,“这是从南京汪伪政府某个高层渠道流出的只言片语,提到了‘惊雷’行动需要‘内部策应’,虽然没点名,但结合赵德柱那边的动向……”

楚风静静地听着,手指拂过那些写满密码和代号的纸张,感受着那粗糙的触感。这些看似枯燥的数字和符号,每一条背后,可能都关联着前方将士的生死,关联着根据地的存亡。

“我们‘谛听’的触角,现在能伸多长?能探多深?”楚风问道,目光锐利。

方立功推了推眼镜,语气带着几分自豪,也带着几分沉重:“师座,不敢说无孔不入,但相比之前,确实有了长足进步。除了太原、大同这几个重点城市,我们在正太、同蒲铁路沿线的主要站点,甚至部分伪军驻守的县城,都有了我们的‘耳朵’和‘眼睛’。通过无线电侦听、密写情报传递、以及……一些特殊人员的潜伏,我们现在每天接收到的原始信息量,是三个月前的五倍以上。”

他顿了顿,语气转为凝重:“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信息太多,太杂,真伪难辨,分析和筛选的压力极大。我们的破译能力,面对日军不断升级的加密手段,还是显得吃力。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触角,似乎很难真正深入到日军核心决策层,以及……像落马川赵德柱师部那样的高度戒备区域。”

楚风点了点头。这正是他担心的。“谛听”的扩张,带来了更多情报,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信息过载、技术瓶颈,以及面对更高层级、更严密防护目标时的无力感。

他走到一台正在工作的电台前,看着报务员戴着耳机,全神贯注地捕捉着空中无形的电波,手指偶尔在纸上记录下一些符号。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在聆听上帝的低语。

“我们不能只满足于听到‘声音’,”楚风转过身,看着方立功和孙铭,“我们还要能听懂‘声音’里的含义,甚至……要学会模仿‘声音’,发出我们自己的‘声音’。”

方立功和孙铭都露出了思索的神色。

“几个方向,必须立刻加强。”楚风沉声道,“第一,密码破译。集中我们所有懂数学、懂外语的人才,成立一个专门的密码分析小组,不惜代价,攻克日军常用的几种加密方式。我们可以尝试从缴获的密码本、日军的通信习惯、甚至从被击毙的日军军官随身物品中寻找规律和线索。”

“第二,无线电侦测与定位。想办法搞到或者自己研究无线电测向设备!光知道鬼子在发电报不够,我们要能大致定位他们指挥部、炮兵观测所的位置!这对王承柱的炮营,将是如虎添翼!”

“第三,‘主动欺骗’。不能总是被动接收。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可以尝试用掌握的电码,发送一些真真假假的情报,迷惑敌人,扰乱他们的判断。甚至……可以尝试‘策反’或者模拟敌人的电台,打入他们的通讯网络。”

楚风提出的这些想法,有些在这个时代已经存在,有些则带着超越时代的前瞻性,让方立功和孙铭都感到眼前一亮,同时也感到了巨大的压力。

“师座,这……这需要更多专业人才,需要设备,需要时间……”方立功感觉肩膀上的担子又重了几分。

“人才不够,就去挖,去请,去培养!设备没有,就去买,去缴获,让兵工厂想办法仿制!时间不够,就挤,就抢!”楚风的语气不容置疑,“冈村宁次不会给我们太多时间。我们必须在他的‘惊雷’劈下来之前,把我们的‘耳朵’练得更灵,把我们的‘眼睛’擦得更亮!”

他拿起一份关于疑似“特种烟”仓库的电文,眼神冰冷:“尤其是这个‘特种烟’和针对指挥体系的‘斩首’行动,优先级提到最高!‘谛听’必须像猎犬一样,死死咬住这两条线!有任何蛛丝马迹,第一时间直接向我汇报!”

“是!”方立功和孙铭齐声应道,神色肃然。

离开“谛听”总部时,天色已近黄昏。山风渐起,带着晚秋的凉意。楚风回头望了一眼那隐藏在群山褶皱中的、无声战斗的堡垒,心中稍安。

“谛听”的触角正在延伸,虽然还不够长,不够敏锐,但至少,他们不再是完全的瞎子、聋子。这双在黑暗中努力睁开的眼睛,或许就是下次风暴来临之时,他们能够险中求生的关键。

然而,他刚回到师部门口,还没来得及喝口水,一个通讯兵就急匆匆地跑来,脸上带着一丝慌乱:

“师座!不好了!派往落马川方向、监视赵德柱部动向的第三侦察小组……失去联系已经超过十二个小时了!按规定,他们早该轮换回来了!”

楚风的心猛地一沉。

他派出的都是经验丰富的老侦察兵,绝不会无故失联这么久。

是意外,还是……赵德柱或者日本人,已经发现了他们的“触角”,并开始动手清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