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医药研究所内,金黄色的菌苔如同柔软的丝绒,铺满了数十个特制的陶瓷浅盘。王太医和李工匠等人看着这来之不易的成果,既兴奋又茫然。

“皇上只命我等培养此菌,如今菌已繁茂,下一步该当如何?”王太医捻着胡须,眉头紧锁。

李工匠沉吟道:“皇上曾言,此物或可解‘伤毒’。或许……需将此菌制成药液?”

这个想法与溥仪不谋而合。当他得知霉菌培养成功,立刻移驾研究所。看着那一片片灿烂的金黄,他强压下心中的激动,下达了新的指令。

“将这些菌苔刮下,浸泡于特定比例的盐水中,”溥仪回忆着模糊的青霉素提取原理,“反复震荡,然后……过滤,取滤液。”

没有专业的离心机,没有层析柱,他只能给出最原始、最低效的指导。太医和工匠们虽然不明所以,但忠实地执行着命令。他们用最细密的丝绸过滤浸泡后的菌液,得到了一种浑浊的、带着奇异霉味的淡黄色液体。

“皇上,此液……便是药吗?”王太医捧着那一小碗液体,手微微颤抖,这怎么看也不像能治病救人的良药。

“这只是粗提物。”溥仪深知,这里面除了可能存在的微量青霉素,还有无数杂质和毒素,“需要测试。”

他下令找来几只因伤口感染而奄奄一息的兔子(从伤兵营找来)。在所有人紧张的目光注视下,太医将这种散发着霉味的滤液,小心翼翼地涂抹在兔子溃烂的伤口上。

第一天,没有任何变化,兔子依旧萎靡。

第二天,伤口似乎……没有继续恶化?

第三天,奇迹发生了!一只伤势较轻的兔子,伤口处的红肿竟然开始消退,脓液减少,原本浑浊无神的眼睛也恢复了一丝生气!

“有效!皇上!此药有效啊!”王太医激动得声音都变了调,几乎要跪下来亲吻那装着菌液的碗。

虽然效果缓慢,而且对另一只伤势过重的兔子效果不明显,但这无疑证明了方向是正确的!这不起眼的霉菌滤液,真的拥有抑制“伤毒”的神奇力量!

“立刻扩大培养!改进提取方法!尝试用不同的溶剂,寻找更有效的提纯途径!”溥仪心中一块大石落地,立刻下令,“同时,严格保密!此药方乃国之重器,任何人不得泄露半分!”

希望的曙光,终于穿透了失败的阴霾,虽然还很微弱,但已足以让人振奋。

然而,北疆的局势却并未因朝廷的外交组合拳而立刻缓和。俄国公使对清廷的抗议反应傲慢,坚持声称是“追剿匪帮”,拒不撤军。哥萨克骑兵甚至在边境地区加强了巡逻,小规模摩擦时有发生。

张之洞在南方筹款进展顺利,但“与英美洽谈军火借款”的风声放出去后,俄国人的反应却有些耐人寻味——他们没有进一步施压,但也没有撤退,似乎在观望,又像是在等待什么。

“皇上,俄人狡诈,恐是在等待关外或西北的战局变化。”徐世昌分析道,“若我军在关外受挫,其必趁火打劫;若我军速胜,则其可能见好就收。”

溥仪深以为然。北疆的博弈,关键还在于自身实力的展现。

他再次将目光投向关外。聂宪藩和吴佩孚在得到休整和补充后,士气正旺。张龙在辽西的游击也搅得张作霖后方鸡犬不宁。是时候了!

“传旨聂宪藩、吴佩孚!朕给他们两个月时间,肃清辽西之敌,兵锋直指奉天!告诉张龙,加大袭扰力度,配合主力行动!”

“传旨王士珍(西北),限期一月,剿灭凤翔周边残匪,打通通往甘肃的通道!”

他必须用一场干净利落的胜利,来震慑北方的饿狼,也为帝国赢得宝贵的喘息时间。

战争的齿轮再次加速运转。山海关外的清军主力,在“破虏一号”的轰鸣和“启明一式”的精准点射下,向锦州外围的敌军阵地发起了新一轮猛攻。而在西北,王士珍也改变策略,不再固守城池,开始主动出击,清剿分散的叛军部落。

与此同时,西苑兵工厂内,那台蒸汽履带底盘被加装了一个简陋的、由钢板铆接而成的倾斜装甲箱体,虽然只能抵挡远距离的流弹和箭矢,但一个粗糙的“坦克”雏形已然显现。它吭哧作响地在测试场内移动,钢铁的身躯预示着未来陆战之王的雏形。

而在医药研究所,更大的突破正在酝酿。李工匠在一次偶然的尝试中,发现用某种特定比例的油和水的混合物来处理菌液,可以分离出一些不同的成分……虽然离提纯出真正的青霉素还遥遥无期,但这无疑是迈向正确方向的重要一步。

帝国的命运,就在这前线血火、后方钻研、北疆博弈的多重奏中,艰难地寻找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