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三线战事的捷报背后,是触目惊心的伤亡数字。山海关、奉天城下、凤翔前线,无数的伤兵被抬下火线,拥挤在条件简陋的后方医棚里。缺医少药,消毒手段原始,伤口感染化脓、败血症如同无形的死神,收割着比战场上更多的生命。哀嚎声日夜不绝,士气深受影响。

养心殿内,溥仪看着兵部和太医院联名呈上的关于伤兵救治困难、疫情频发的奏折,眉头紧锁。他拥有超越时代的见识,深知在抗生素出现之前,战场伤亡率有多么恐怖。

“太医院如今都用何药救治重伤?”他沉声问道。

太医院院使颤巍巍出列回道:“回皇上,重伤者,多用金疮药止血,内服汤剂调理元气。若伤口溃烂,则需剜肉剔骨,然……十不存一。亦有使用西洋传入之磺胺粉者,然价格极其昂贵,且效果亦非万能。”

磺胺?那是比青霉素更早的抗菌药,但效果和副作用都远不能与青霉素相比。

溥仪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御案,一个念头越来越清晰。他知道一种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能够改变这一切——霉菌。

“传朕旨意,”溥仪抬起头,目光扫过众臣,“于西苑兵工厂内,增设‘皇立医药研究所’,由朕亲领!抽调太医院精通药理、心思缜密之太医,及格物院善于观察、记录之工匠入所效力!”

医药研究所?众臣面面相觑,皇帝怎么突然对医药感兴趣了?而且还放在兵工厂里?

溥仪没有解释,他直接对太医院院使道:“朕曾于古籍残卷中见得一方,或可解伤毒(感染)之厄。尔等即刻派人,于全国各处采集不同质地之土壤、腐败水果、陈旧谷物乃至阴湿墙角之霉斑,越多越好,种类越杂越好!送至研究所!”

采集……霉斑?太医院院使以为自己听错了,这……这秽物如何能入药?

“皇上,此物污秽不堪,恐……”

“照朕说的做!”溥仪语气不容置疑,“记住,重点寻找那种能产生……嗯,能产生金黄色或蓝绿色霉菌的样本!找到后,立刻以特制培养液(他会给出基本配方)进行培养分离!”

他无法详细解释青霉素的发现原理和提纯工艺,那太过惊世骇俗。他只能利用皇帝的权威,强行推动,指明方向,让这些太医和工匠去摸索,去碰运气。他知道这如同大海捞针,但这是他目前唯一能想到的、有可能在短期内改变伤兵命运的方法。

安排完这看似荒诞却寄托着巨大希望的任务,溥仪又将注意力拉回到现实的困局。俄国在边境增兵,意图不明,必须警惕。

“徐世昌,以总理衙门名义,照会俄国公使,询问其增兵边境之意。语气要不卑不亢,既表达关注,也重申我朝维护领土主权之决心。”

“王士珍,关外战事暂告段落,命聂宪藩、吴佩孚巩固锦州防线,休整部队,暂缓大规模进攻。命张龙所部,化整为零,继续在辽西袭扰,但避免与敌主力硬碰。西北方向,告诉王士珍(西北的王士珍),稳扎稳打,清剿残匪,恢复地方秩序。”

他决定暂时采取守势,消化战果,恢复国力,同时应对北方的威胁。

然而,帝国的财政已经到了油尽灯枯的地步。连年的战争,巨大的军费开支,几乎掏空了国库。尽管发行了债券,加征了部分税收,但依旧是入不敷出。

“皇上,各地税款催缴艰难,新债券发行亦遇阻,国库……国库实在拿不出钱来支付下一批军饷和采购物资的款项了。”户部尚书耆英几乎是哭着禀报。

大殿内一片沉寂。没有钱,军队会哗变,工厂会停工,刚刚好转的局势可能瞬间崩塌。

就在这时,溥仪的脑海中,医药研究所与财政危机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问题,碰撞出了火花。

青霉素!不仅仅是救命的良药,更是未来的……摇钱树!

他深吸一口气,缓缓开口道:“钱的问题,朕来想办法。耆英,你只管做好账目,安抚好各方。退朝!”

众臣疑惑地退去,不明白皇帝还有什么办法能变出钱来。

溥仪独自留在养心殿,铺开纸张,开始勾画一个大胆的计划。他不仅要找到青霉素,更要借此,撬动整个帝国的财政,甚至……改变未来医药业的格局。他要建立一个前所未有的、由国家垄断的医药生产和销售体系!

而此刻,西苑兵工厂新挂上牌的“皇立医药研究所”内,几位被皇帝严令调来的太医和工匠,正对着各地送来的、五花八门的“样本”发愁。腐烂的瓜果散发着恶臭,长满各色霉菌的土壤和布料堆积如山。

“皇上……这到底是要做什么啊?”一个年轻太医捏着鼻子,苦着脸问道。

没人能回答他。只有皇帝那不容置疑的命令在耳边回响:寻找金黄色的霉菌,培养它,分离它!

希望的渺茫种子,与令人窒息的财政危机,同时在这间充满怪异气味的实验室里,悄然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