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连续数日的独处与沉思,让朱由检的眼神变得更加深邃和坚定。他清楚地认识到,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或是耽于对隐患的忧虑都无济于事。作为帝国的掌舵人,他必须从战略层面进行更长远、更系统的布局,将反思转化为行动,未雨绸缪,为大明这艘巨轮规划出穿越惊涛骇浪的航线。

几日后的乾清宫会议,与会者仅限于最核心的几位大臣:内阁首辅韩爌、兵部尚书王在晋、新任五军都督府左都督孙应元、参谋司主事李镇华、格物院主事徐光启和宋应星,以及司礼监掌印王承恩。会议的气氛,凝重而充满了一种开创未来的使命感。

朱由检没有绕圈子,直接抛出了他深思熟虑后的战略构想。

“北疆、湖广,战事已毕。然,居安思危,乃帝王之本分。”朱由检目光扫过众人,“朕观今日之大明,外似强盛,内实堪忧。诸多隐患,非一日之寒,亦非一日可解。故,朕意已决,未来十年,当为‘固本培元,开拓进取’之期。”

他顿了顿,条理清晰地阐述他的规划:

“其一,固本之基,在于农政与吏治。”

“农为邦本。‘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行下去,触及再大的利益也要推行!这是缓解土地兼并、稳定财政、安顿流民的根本!韩先生,内阁要牵头,都察院配合,给朕盯紧了各地清丈田亩、推行新税的情况,凡有阻挠、欺瞒者,无论涉及何人,严惩不贷!”

“吏治,则为新政能否落地之关键。以往考核,多重文章道德,轻实务政绩。朕欲改革考成法!将来官员升迁,需考察其辖区田亩清丈是否属实,新税征收是否及时,治安是否良好,学堂、医馆、道路、水利等民生事务是否改善!讲武堂与格物学堂毕业之优秀学子,亦可通过特定渠道,进入仕途,充实地方!”

韩爌与王在晋面色肃然,深知此举意味着对传统官僚体系的巨大冲击,但皇帝意志坚决,他们只能躬身领命:“臣等遵旨,必竭力推行。”

“其二,强军之要,在于精兵与科技。”

“孙应元,李镇华。”

“臣在!”

“新军规模,暂不急于扩大。当前要务,是‘精’!参谋司需根据北疆、湖广实战经验,全面修订操典、条令,淘汰不合格者,强化训练。尤其要注重军官培养,讲武堂需扩大规模,增设科目。”

“火器研发,更不能停!徐先生,宋先生。”

“老臣(臣)在!”徐光启和宋应星连忙应道。

“无烟火药、后装线膛枪、重型攻城炮、乃至朕曾提及的‘连珠火铳’(早期机枪概念)、‘铁甲船’,都要加紧研究!格物院要钱给钱,要人给人!只要结果!”朱由检深知,技术代差是他最大的优势,必须不断保持和扩大。

“此外,”朱由检看向地图上的漫长海岸线,“水师!以往朝廷重视不足。郑芝龙已表恭顺,可加以笼络,以其部为基,整合沿海水师力量,组建‘大明皇家海军’!未来帝国之利益,不仅在陆,更在海洋!”

“其三,培元之道,在于教育与民生。”

“格物学堂(求是学堂)要办下去,还要办好!不仅要招贫寒子弟,也要鼓励官绅子弟入学!要让天下人看到,学格物,通经济,同样能出将入相,光宗耀祖!”

“官营工坊,除军械外,要更多转向民用。改良织机,提高布匹产量;研究肥料,提升粮食产量;兴修水利,防范天灾……这些,格物院都要参与进去。朕要的,是科技真正惠及百姓,让民众从新政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如此,新政方能深入人心。”

“其四,开拓之向,在于海洋与西域。”

朱由检的手指最终点在了地图上那两个巨大的空白——浩瀚的太平洋和广袤的中亚。“北方暂息,内患已平,帝国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战略主动权。目光不能再局限于长城内外、长江南北。水师强大后,当探索远海,拓殖岛屿,保护商路,甚至……与泰西诸国争雄于大洋之上!”

“陆上,丝绸之路亦可尝试恢复。与漠西蒙古(卫拉特部)等势力缓和关系,鼓励商队,了解西域乃至更远方的虚实。大明,当有包容四海之胸怀,亦需有经略四方之雄心!”

一番长篇大论,勾勒出一幅宏大而清晰的蓝图。这不仅仅是平定叛乱后的休养生息,更是一个立足于工业革命基础之上的、全方位的帝国崛起战略。

众臣听得心潮澎湃,也深感责任重大。他们明白,皇帝并非满足于做一个守成之君,他要做的,是开万世太平之基业的开拓之主。

“诸卿,”朱由检最后沉声道,“前路漫漫,荆棘遍布。然,大势在我,民心可用。望诸君与朕同心同德,共克时艰,为我大明,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铁血、理性又充满希望的——新时代!”

“臣等誓死效忠陛下!愿为大明千秋伟业,肝脑涂地!”众人齐声应诺,声音在乾清宫中回荡,充满了决心与力量。

朱由检的反思,化为了未雨绸缪的战略布局。帝国的车轮,在短暂的停顿与调整方向后,即将以更加稳健、更加磅礴的姿态,驶向那片充满未知与挑战,也蕴含着无限可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