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崇祯:我的大明工业帝国 > 第148章 新政,无人再阻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凯旋的喧嚣与封赏的荣耀渐渐沉淀,但那股由鹰嘴峪大捷所催生出的、席卷整个帝国的强大势能,却并未消散,反而以一种更为深沉、更为有力的方式,渗透到了大明王朝的政治肌理之中。当朱由检再次端坐于皇极殿那至高无上的龙椅上,举行凯旋后的第一次大朝会时,丹陛之下的氛围,已与数月前他决意亲征时截然不同。

肃穆之中,弥漫着一种近乎敬畏的寂静。文武百官垂首而立,目光低敛,无人敢直视御座上那年轻却威势日重的帝王。那场酣畅淋漓的大胜,不仅击溃了外虏,更彻底击碎了朝堂之上所有潜藏的、敢于公开质疑皇帝权威与新政路线的勇气。

朱由检的目光平静地扫过下方,昔日那些引经据典、以“祖制”、“民情”为由,激烈反对新政的官员,此刻大多面色苍白,眼神闪烁,恨不得将身体缩进朝服之中。尤其是礼部右侍郎周延儒,这位曾经的清流领袖,此刻更是额头见汗,连持着玉笏的手都微微颤抖。他清楚地记得自己上次在此处慷慨陈词,指责新政“与民争利”、“动摇国本”,而如今,事实给了最响亮的耳光——正是这“与民争利”积聚的财富打造的新军,正是这“动摇国本”的新政带来的粮食和民心,支撑起了这场国运之战的胜利!

“众卿平身。”朱由检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臣子的耳中,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定力。

众人谢恩起身,依旧屏息凝神。

“鹰嘴峪一役,赖将士用命,祖宗庇佑,得以克捷。”朱由检缓缓开口,并未过多渲染胜利,而是话锋一转,“然,此战亦让朕更深切体悟,富国强兵,绝非空谈。无新政积聚之钱粮,无以养新军;无新军犀利之火器,无以御强虏;无御强虏之赫赫武功,则社稷倾颓,遑论其他!”

他顿了顿,目光如炬,再次扫过全场:“此前,朝中对新政颇有议论,朕亦广开言路,听取诸卿之见。如今,战事已毕,成效已显。朕今日再问,于‘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内帑银行’、‘官营工坊’等诸项新政,可还有哪位爱卿,认为不妥?认为当废?”

皇极殿内,落针可闻。

空气仿佛凝固了。没有人敢出声,甚至连大声呼吸都成了一种奢侈。周延儒死死地低着头,感觉后背的官袍已被冷汗浸湿。他知道,此刻任何反对的声音,都不仅是政治上的不识时务,更是对那场胜利、对那些浴血奋战的将士、乃至对皇帝本人权威的公然挑战!那后果,绝非罢官去职所能承受。骆养性的“皇城司”和王承恩的东厂,绝非摆设。

沉寂了约莫十息,朱由检见无人应答,才微微颔首,语气转为平和却更显坚定:“既然诸卿皆无异议,那便如此定了。自即日起,各项新政,当为大明之国策,举国推行,不得懈怠,更不得阳奉阴违!”

“陛下圣明!臣等谨遵圣谕!”以韩爌为首的内阁辅臣及大部分官员,齐声应和,声音洪亮。这其中,不乏一些曾经内心存疑,但如今已被事实说服的官员。

“很好。”朱由检不再给任何人犹豫的机会,直接开始下达具体的政令,如同一位最高明的棋手,在扫清障碍后,开始落子布局:

“着户部、都察院,即刻选派干员,组成清丈田亩御史团,分赴北直隶、山东、山西、河南等核心省份,全面推行‘摊丁入亩’!凡有阻挠清丈、隐匿田亩、抗拒新税者,无论官绅,一律严惩不贷!”

“命‘内帑银行’加快在各府、州设立分号,大力推行银元券,逐步回收劣质旧钱,统一币制,稳定金融。各衙门俸禄、军饷,逐步改用银元券发放。”

“格物院及所属各官营工坊,扩大规模,增招工匠。除军械外,农具、织机、船舶等民用之物,亦需大力研发改良,以利民生。”

“讲武堂扩大招生规模,增设科类。命各省推荐优秀子弟入学,培养新政所需之各类人才。”

一条条政令,清晰明确,涉及财政、经济、军事、教育等方方面面,勾勒出一幅庞大而细致的改革蓝图。而这一次,再也没有任何公开的反对声音出现。朝堂之上,只剩下皇帝沉稳的声音和百官恭敬的领命声。

权力的天秤,在经过血与火的淬炼后,已无可逆转地倾向了御座之上的年轻帝王。新政,挟大胜之威,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速度,向着帝国的每一个角落,轰然推进。

退朝之后,官员们默默走出皇极殿,许多人心中五味杂陈。他们知道,一个旧的时代已经彻底过去,一个由这位手段强硬、意志坚定且拥有绝对权威的皇帝所主导的新时代,已然降临。顺之者,或许尚有一席之地;逆之者,必将被无情碾碎。

周延儒失魂落魄地走在最后,阳光照在他身上,却感觉不到丝毫暖意。他知道,自己以及所代表的那些旧有利益集团,若不能及时转变,顺应这股大势,那么被清洗的命运,恐怕就在眼前。

朱由检回到乾清宫,站在那幅巨大的大明舆图前,目光沉静。朝堂上的无声,并不意味着阻力完全消失,那些盘根错节的旧势力必然会转入更隐蔽的对抗。但他无所畏惧。

“传旨给骆养性,”他淡淡地对王承恩吩咐道,“新政推行期间,给朕盯紧了各地,尤其是那些旧勋贵、大地主盘踞之地。若有异动,即刻来报。”

“老奴明白。”王承恩躬身应道。

新政,无人再敢明面阻拦。但真正的较量,或许才刚刚从朝堂,转向那些更深、更暗的角落。然而,手握军权、财权与民心的朱由检,已然占据了绝对的战略主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