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昌平,永丰屯皇庄。暑气渐消,秋意微露,空气中弥漫着新翻泥土的气息和草木的清香。与夏日丰收时的喧嚣热烈不同,庄内一处僻静院落里,此刻弥漫着一种沉静而专注的气息。

这里原是庄内一处存放农具的仓房,如今被临时改造成了《农政全书》精简版的最后编纂校对之所。屋内陈设简陋,几张榆木桌案拼凑在一起,上面堆满了如山的手稿、誊抄的清样、以及各式各样的植物标本、土壤样品。徐光启坐于主位,他那饱经风霜的脸上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疲惫,但眼神却如同暗夜中的星辰,闪烁着睿智而坚定的光芒。几名他最得力的门生和格物院指派来的年轻绘图员围坐四周,人人面前都摊开着稿纸,手持毛笔,或凝神校阅,或低声讨论。

“此处,关于甘薯留种越冬之法,需再斟酌。”徐光启指着清样上的一段文字,声音略显沙哑,“京畿之地,不同江南,冬日酷寒,仅靠浅窖恐不足以护其周全。需补充‘深窖藏储法’,窖深需达一丈,覆以厚土干草,方可保种薯无恙。此乃去岁我等试验所得,至关重要,不可遗漏。”

一名门生立刻提笔,在旁边的稿纸上飞快记录。

另一名负责绘图的年轻学生,则捧着一幅刚刚完成的“玉米授粉示意图”,请徐光启审定:“师相,您看此图,雄穗、雌穗位置及风向对授粉之影响,如此标注可还明晰?”

徐光启凑近细看,图上用精细的线条勾勒出玉米植株的结构,并用箭头标示出花粉传播的路径,旁边配有简短的文字说明。“嗯,尚可。然此处需加一小注,言明若遇连日阴雨,恐影响自然授粉,可辅以人工轻微摇动植株,助其授粉,提高结实率。”

“学生明白,这就添加。”绘图员恭敬应下,回到自己的位置进行修改。

空气中弥漫着墨香和淡淡的植物气息,偶尔响起纸张翻动的沙沙声和笔尖划过纸面的细微声响。徐光启事无巨细,从作物选种、土壤改良、施肥时机、病虫害防治,到新式曲辕犁的使用技巧、龙骨水车的维护要点,乃至土豆的储藏窖建设、玉米的间作套种,每一处细节他都反复推敲,力求准确、实用、易懂。他深知,此书并非给文人墨客赏玩的闲书,而是要下发到可能识字不多的庄头、吏员乃至有一定经验的农户手中,是指引他们进行农业生产的宝典,一字一句都关乎来年的收成,关乎无数人的温饱。

“还有这区田法、亲田法之图解,”徐光启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继续道,“务必要清晰明了,让老农一看便知如何操作。以往农书,多重文字而轻图示,往往令实际操作者无所适从。此书,当以此为鉴。”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窗外皇庄试验田里那些已经收获、只剩下秸秆的土豆和玉米田垄,目光深远。那里,曾寄托着他引进泰西作物、缓解粮荒的理想,如今,这理想终于结出了第一批沉甸甸的果实,而手中的这本书,便是将这果实推广开来、惠及更多黎庶的关键。

经过最后数个昼夜的奋战,《农政全书》精简版终于定稿。全书分为“天时”、“土宜”、“田制”、“农器”、“树艺”(谷物)、“蚕桑”、“蔬菜”、“果树”、“牧养”、“制造”等卷,但重点突出了新作物的栽培、新农具的使用以及精耕细作之法。语言力求通俗,配有大量精细的图解,即便是粗通文墨者,也能依样画葫芦。

定稿当日,徐光启亲自带着第一批刚刚由皇家庄园印刷工坊赶印出来的、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样书,入宫呈献给朱由检。

乾清宫内,朱由检仔细翻阅着这本装帧朴实、却意义非凡的农书。他看到了那些清晰的图画,看到了对土豆、玉米从选种到收获、储藏的全流程记载,看到了对肥料堆沤、水利兴修的详细指导。

“徐师傅辛苦了!”朱由检合上书,脸上露出由衷的赞赏,“此书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切合实用,远胜以往诸多空谈之农书!此乃真正的经世致用之学,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他当即下达旨意:

“一、即刻将《农政全书》精简版刊印五千册,首批火速下发至京畿所有皇庄、官田,以及顺天府、保定府等近畿州县衙署,命各地官吏组织庄头、里长学习,并择地试种新作物,推广新农法。”

“二、命户部会同徐光启,于皇庄设立‘农政讲习所’,从京畿各地选拔聪慧农户或吏员入学,由徐师傅及其门生亲自授课,培养农技推广之骨干,分赴各地指导。”

“三、将此书列为格物院附属蒙学堂(规划中)之选修读物,令蒙童亦知稼穑之艰难、格物之有用。”

旨意一下,整个皇庄印刷工坊全力开动。崭新的梨木活字被排列整齐,工匠们熟练地刷墨、覆纸、印刷,一页页承载着农业革新希望的纸张被迅速生产出来,装订成册。很快,一队队驿卒背着沉重的书囊,或骑着快马,或驾着马车,如同传递军情的信使般,从北京城向四面八方疾驰而去。

数日后,京畿各地的皇庄和州县衙门,陆续收到了这本还带着京城温度的新式农书。

通州某皇庄的庄头,一个识字不多的老农,捧着这本书,在识字的儿子磕磕绊绊的诵读下,看着那清晰的玉米种植图解,激动得老泪纵横:“这……这画得真明白!比老把式口传心授还清楚!朝廷……朝廷这是把饭喂到咱嘴里了啊!”

顺义县衙内,县令召集属下官吏和乡间耆老,共同研读此书。当看到关于利用农闲兴修水利、改良土壤的章节时,一位老典史抚掌感叹:“徐阁老真乃神人也!以往只知催科征粮,何曾想过如何教民增产?若此书所言不虚,我县百姓何愁饥馑?”

当然,也有质疑和阻力。一些保守的乡绅对书中推崇的“泰西异物”土豆玉米嗤之以鼻,认为“非我华夏正种,食之恐伤地力、损人体”。更有甚者,暗中散布流言,说书中那些“奇巧”农法,是“违背天时,扰乱地方”。

然而,无论如何,《农政全书》精简版的刊行,标志着朱由检和徐光启主导的农业改革,已经从皇庄的试验田,迈出了向全国进行系统性推广的第一步。它将科学的火种,播撒向广袤而沉睡的土地,试图唤醒那被传统和经验束缚了太久的农耕活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份宣言,宣告着大明王朝的统治者,开始试图用知识与理性,而不仅仅是道德劝谕和行政命令,来重塑这个帝国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