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西山煤矿那台尚在蹒跚学步的蒸汽机所发出的、日益规律的轰鸣声,如同一声声愈发强劲的战鼓,敲打在格物院上下,尤其是宋应星和李福的心头。这声音不仅仅代表着矿井排水的希望,更是一个明确的信号——陛下所规划的“煤铁复合体”中,最为关键的“动力之源”已现雏形。那么,与之唇齿相依的“工业之骨”——钢铁,其生产基地的建设,便再也拖延不得。

京西那片选定的、靠近煤矿与水源的山谷,不再仅仅是地图上的一个标记和沙盘上的几座模型。在皇帝朱由检的持续关注和“复兴基金”不计成本的投入下,这片沉寂了不知多少年的荒谷,终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喧嚣。

李福在确保蒸汽机项目能够稳定推进后,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这片热土。他手持着由朱由检提供核心概念、宋应星补充完善了大量工艺细节的“皇家西山钢铁厂”总体规划图,感觉自己仿佛捧着一座即将拔地而起的工业圣殿的蓝图,激动与压力并存。

首先进行的是规模宏大的土地平整与地基工程。成千上万被以“以工代赈”名义招募来的流民,在李福手下工匠和少数懂得土木工程的新军工兵指挥下,如同辛勤的工蚁,挥舞着铁锹、镐头,推动着独轮车,清理着谷内的乱石和灌木,平整着高低起伏的地面。号子声、夯土声、车轮滚动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建设的第一乐章。

“这里!高炉区的地基必须挖到冻土层以下,用三合土混合碎石层层夯实的!偷一点懒,将来几万斤的炉体压上去,塌了就是天大的祸事!”李福嘶哑着嗓子,在工地上来回巡视,目光如鹰隼般扫过每一个关键作业面。他事必躬亲,时常跳下基坑,用手检查夯土的密实度,用水平尺测量地基的平整。

根据规划,钢铁厂的核心是两座并排的、前所未有的巨型高炉。其设计远超这个时代常见的炼铁炉,炉体更高大,以期获得更高的炉温和更充分的反应。炉体采用宋应星最终确定的“丙十二号”优化耐火砖配方,由最好的窑工精心烧制而成。砌筑炉体时,李福要求极为苛刻,砖缝必须用特制的耐火泥浆填满,误差不能超过一根韭菜叶的宽度。

“李匠头,这……这要求也太严了,以往砌窑也没这么精细啊。”一位老窑工忍不住抱怨。

李福指着图纸上高炉内部那复杂的炉腹、炉腰、炉喉结构,严肃地道:“老哥,这不是普通的窑!这里面要装几十万斤的矿石和焦炭,要承受你我难以想象的高温!砖缝若大,铁水侵蚀,或者受热不均,就可能炉毁人亡!这不是在砌墙,这是在给一个吞火吐铁的巨兽打造五脏六腑,半点马虎不得!”

除了高炉主体,配套的设施也在同步紧锣密鼓地建设。巨大的方形焦炉群开始垒砌,未来将把西山的原煤转化为洁净高效的焦炭;高大的热风炉正在浇筑基础,这是实现高炉鼓风的关键,初期将采用水力驱动的大型皮囊风箱,但预留了未来连接蒸汽动力风机的接口;矿石烧结场、石灰石煅烧窑、以及未来用于轧制钢材的庞大工坊的地基也已开挖……

整个山谷俨然一个巨大的工地,分工明确,却又环环相扣。材料的运输成为了最大的挑战之一。大量的砖石、木材、铁件需要从各处运来。李福创造性地采用了“轻轨”运输——铺设简易的木制轨道,使用装有硬木轮子的平板车,由人力或畜力牵引,大大提高了在谷内转运重物的效率。这一无意间的举措,已然触及了未来铁路运输的雏形。

然而,建设并非一帆风顺。山谷夏季突如其来的暴雨冲毁了一段刚刚夯实的路基;砌筑到一半的高炉炉壁因夜间温度降低,部分耐火泥浆未能完全凝固,出现了细微裂缝,不得不拆除重砌;招募的流民中爆发了一场小范围的痢疾,虽被随行的医官迅速控制,也耽搁了数日工期……

每一个困难,都考验着李福的组织能力和应变智慧。他不再是那个仅仅埋头于技术实现的匠头,而是被迫成长为一名统筹全局的工程项目负责人。他学会了更有效地分派任务,激励士气,处理突发状况,甚至不得不拿出些强硬手段,处置了几个偷奸耍滑、煽动怠工的小头目。

在此期间,宋应星也数次亲临现场。他不仅带来了格物院关于耐火材料、焦炭质量的最新测试报告,更以其广博的学识,对高炉的烟道设计、热风循环利用等细节提出了宝贵的优化建议。两位实干家,一位扎根现场,攻坚克难;一位总揽技术,提供支持,配合日渐默契。

“宋先生,你看这热风炉的拱顶,按此弧度砌筑,是否能更利于热气聚集?”李福指着图纸请教。

宋应星仔细看了看,又观察了现场的砌筑情况,沉吟道:“弧度尚可,然此处可用我新计算的一种‘悬链线’结构,受力更佳,不易开裂。我回去便将详细图样画与你。”

夕阳下,两人站在渐渐成形的厂区高地上,望着下方忙碌的景象。巨大的高炉基础已然露出地面,如同巨兽的骨架;焦炉群初具规模;纵横交错的“轻轨”网络如同血脉。

“李匠头,辛苦了。”宋应星感慨道,“每每见此场景,便觉陛下之志,非是空中楼阁。你我脚下所立,便是未来我大明钢铁洪流奔涌之源啊!”

李福抹了把脸上的汗水和灰土,咧嘴一笑,露出被衬得格外白的牙齿:“再苦再累也值!宋先生,我现在就盼着,这高炉点火的那天,那铁水奔流的样子!定比西山那蒸汽机,还要壮观百倍!”

钢铁厂的骨架,正在京西的山谷中,一砖一瓦地搭建起来。它承载的,不仅仅是一座工厂,更是一个帝国对于强大工业基础的渴望,是一个民族迈向自强之路的坚定步伐。这“钢铁雄心”,正从纸面蓝图,一步步化为触手可及的宏伟现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