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正月里的热闹渐渐平息,元宵的灯火阑珊后,京城的生活重归正轨。冰雪消融,泥土解冻,柳梢悄然泛起鹅黄的嫩芽,春风送暖,万物复苏的气息悄然弥漫。

王府内,也结束了年节的松散,恢复了往日的紧张与有序。工坊重新开工,工匠们精神饱满地回到岗位,织机再次发出富有韵律的声响。玉带河的水流因融雪而丰沛,带动水轮更加有力地旋转,驱动着精工区域的设备,为新一年的“协办”任务和海外订单做好准备。

王大柱并未立刻投入工坊的具体事务,而是按照年前的规划,带着两名随从,轻车简从去了城外的田庄。周婉娘留在府中,与福伯一同处理积压的商务和开春后工坊的排产计划。

田庄里,早已是一派春耕的忙碌景象。积雪化尽,土地湿润,张庄头正带着庄户们翻耕土地,准备播种春麦和各类菜蔬。见到王大柱,张庄头连忙放下锄头迎了上来。

“少爷,您来了!”张庄头脸上带着劳作后的汗水,精神却很好,“地都化透了,正是春耕的好时候。宋师傅在桑林那边盯着呢,说是这几日桑树就开始冒芽眼了。”

王大柱点点头,径直去了桑林。坡地上的桑树果然已经褪去了冬日的沉寂,枝头缀满了饱满的芽苞,有些已经绽出点点新绿。宋把式正背着手,在桑林间缓缓踱步,仔细查看着每一棵桑树的长势。

“宋师傅,辛苦。”王大柱走上前。

宋把式见是王大柱,行了个礼,指着桑树道:“东家来得正好。您看这芽苞,今年春气暖得早,桑树发得比往年要早些,也齐整。若是天气照这般下去,估计比往年能早上七八天采叶。只是……”他顿了顿,眉头微蹙,“早发也意味着虫害可能会来得早,需得提前防备。”

“宋师傅考虑周全。”王大柱赞道,“防虫之事,您是全权,需要什么,尽管让张庄头去办,或者直接禀报府里。春蚕的准备如何了?”

“蚕房早已打扫消毒完毕,蚕种也检查过,保存得很好。”宋把式回道,“只等桑叶长到三、四片嫩叶时,便可催青。今年打算扩大‘莲心种’的养殖,土蚕也养一些,对比着,也好积累更多经验。”

“好!循序渐进,稳扎稳打。”王大柱对宋把式的谨慎务实很是满意。他又与宋把式、张庄头细细商议了今年田庄的规划——桑林管护、春蚕秋蚕的安排、新辟染料植物试种地的选址、以及庄户们的生活用度等,事无巨细,皆做了安排。

在田庄住了两日,王大柱亲自参与了半日的劳作,与庄户们一同平整土地,感受着脚下泥土的生机。他现代的灵魂深知,农业是根基,只有田庄稳固,王家的产业链才能更加健全。

回到王府,已是傍晚。周婉娘早已备好热水热饭,见他风尘仆仆却精神奕奕,便知田庄之事顺利。

“相公辛苦了。”周婉娘一边为他布菜,一边禀报府中情况,“工坊已全面复工,首批‘协办’布匹和海外订单都在加紧生产,一切顺利。另外,苏静蓉妹妹那边有消息,江南织造局近日似乎颇为安静,未见什么大动作。倒是海外番商又来了信,询问我们能否试制一批他们提供的‘马尼拉麻’帆布样品,他们愿意预付部分定金。”

王大柱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兴趣:“哦?他们倒是急切。回复他们,我们可以尝试,但需明确样品规格和要求,并且不保证一定能达到他们的期望。定金可以收,但契约需写清楚。”

“妾身明白。”周婉娘记下,又道,“文娘子前日开了第一次织造讲习,工坊里选了五个灵巧的年轻工匠去听,反响不错。芸娘和翠儿也跟着温故知新,收获颇丰。”

“很好。”王大柱满意地点头,“技术传承与交流,是工坊长久发展的关键。”

饭后,王大柱信步来到后院。月色如水,倾泻在刚刚萌发新绿的庭院中。芸娘和翠儿厢房的灯还亮着,隐约传来她们与文娘子讨论图样的声音。林红缨大概又在演武场督促晚课,呼喝声隐约可闻。梅香和秋菊的药庐窗户透着暖光,淡淡的药香随风飘散。

一切井然有序,充满生机。王大柱站在廊下,感受着体内内力随着春日的生机而愈发活泼流转。他想起工部崔侍郎透露的关于参与军需标准制定的消息,知道这将是王家影响力提升的一个重要契机。海外市场的拓展、新材料的研发、田庄的稳步建设……王家的前路愈发清晰开阔。

春信已至,万物竞发。王大柱知道,必须抓住这大好时机,带领王家更上一层楼。他回到书房,铺开纸张,开始构思一份关于军需被服标准改进的初步建议,以及王家工坊在新一年里的技术研发重点规划。

灯光下,他的身影沉静而专注。窗外的春夜里,蛰伏的生机正在悄然勃发,正如王家这艘日益壮大的航船,正蓄势待发,准备在新一年的春风里,扬帆远航,驶向更加广阔的天地。而王大柱,这位穿越而来的掌舵人,正以他的智慧与远见,稳稳地把控着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