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九零之路,并肩星光 > 第118章 星灯照路,匠心如潮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18章 星灯照路,匠心如潮

初冬的晨光带着几分慵懒,慢悠悠地爬上青州市老城区的青砖黛瓦,把陈阳维修店的玻璃窗镀上一层薄金。店里的煤球炉早已燃起,橘红色的火焰在炉膛里轻轻跳动,将周围的空气烘得暖融融的,驱散了昨夜残留的寒意。陈阳正蹲在地上,仔细擦拭着工具箱里的扳手,每一个零件都被他打理得锃亮,倒映出他专注的眉眼。

“叮铃——”门口的风铃被推门进来的寒风撞得作响,打破了店里的宁静。陈阳抬头,看到电视台的小张带着两个陌生的中年男人站在门口,脸上带着明显的焦急,额头上还沾着些许赶路时的薄汗。

“陈师傅,傅师傅在吗?”小张的声音带着急促,一边搓着手取暖,一边快步走到维修台前,“出急事了!我们台里的转播设备突然出了故障,明天就要转播全市的工业成果展,这要是修不好,领导得把我们骂死!”

陈阳心里一紧,放下手里的扳手站起身:“傅星刚去买早点了,应该快回来了。你别急,慢慢说,设备具体是什么情况?”他给三人倒了热水,示意他们坐下慢慢说。

旁边一个戴着眼镜、穿着中山装的男人接过搪瓷缸,喝了口热水,语气急切地说道:“我是电视台技术部的老李,负责这次转播的设备调试。昨天下午彩排的时候还好好的,晚上关机前检查也没发现问题,今天早上一开机,信号就断断续续的,画面还老是卡顿,我们排查了半天,也没找到故障根源。”

另一个身材微胖的男人补充道:“我们找了省里的维修专家,人家临时有急事来不了,推荐我们来找你们,说你们上次修摄像机的手艺特别好,是个能解决难题的行家。”

陈阳皱了皱眉,转播设备比摄像机复杂多了,涉及信号接收、线路传输、画面整合等多个环节,而且他和傅星之前也没接触过这类大型设备,心里实在没底。但看着三人焦急的模样,他又不忍心拒绝,毕竟这关系到全市的重要活动,要是出了差错,影响太大了。

“我们尽量试试,”陈阳斟酌着说道,“不过这类转播设备我们没修过,只能先去现场看看情况,不一定能保证修好。”

老李一听,脸上立刻露出了希望的神色:“太好了!只要你们肯去,就算修不好,我们也感激不尽!设备现在还在电视台的转播车里,我们带你们过去看看。”

正说着,傅星推门走了进来,手里提着两个油纸袋,里面装着刚买的油条和豆浆,看到店里的客人,他愣了一下,随即笑着问道:“今天这么热闹?这是……”

“傅师傅,你可算回来了!”小张像是看到了救星,立刻站起身迎了上去,把转播设备故障的事情又快速说了一遍。

傅星听完,脸上的笑容渐渐收敛,他走到陈阳身边,低声问道:“你怎么看?”

“去看看吧,”陈阳看着他的眼睛,语气坚定,“虽然没修过,但我们一起研究研究,说不定能找到办法。”

傅星点点头,把手里的油纸袋放在桌上:“也好,先去现场勘查一下情况。油条和豆浆先放着,回来再吃。”他转头对老李三人说道,“麻烦你们稍等片刻,我们拿上工具就出发。”

陈阳快速收拾好工具箱,把常用的螺丝刀、电烙铁、万用表都装了进去,傅星则从墙角的帆布包里拿出几本厚厚的机械维修手册,还有他整理的线路图册,两人分工明确,很快就准备就绪。

走出维修店,初冬的寒风迎面吹来,带着一丝凉意。老李开来了一辆军用吉普,这在当时可是稀罕物,陈阳和傅星还是第一次坐这种车。车子一路颠簸着驶向电视台,窗外的街景快速倒退,路边的梧桐树光秃秃的枝桠在风中摇晃,像是在为他们加油鼓劲。

电视台位于青州市的市中心,是一栋三层高的红砖楼房,门口挂着“青州电视台”的木牌,显得庄重而古朴。转播车停在楼后的空地上,车身庞大,车身上印着电视台的标志,车窗里透出微弱的灯光。

几人走进转播车,里面的空间不大,却挤满了各种精密的设备,密密麻麻的线路像蜘蛛网一样缠绕在设备之间,仪表盘上的指示灯闪烁不定,发出“滋滋”的电流声。傅星和陈阳立刻投入到工作中,傅星负责查看设备的整体结构,陈阳则拿出万用表,开始检测线路的电压和电流。

“你看这里,”傅星指着一个大型的信号接收器,轻声对陈阳说道,“这是转播设备的核心部件,负责接收和处理信号,要是这里出了问题,整个转播都会受影响。”他的目光专注地扫过设备的每一个角落,手指轻轻敲击着设备外壳,像是在和机器对话。

陈阳点点头,一边检测线路,一边说道:“我刚才测了几个线路节点,电压有些不稳定,可能是线路接触不良,也可能是某个元件老化了。”他的动作小心翼翼,生怕不小心损坏了精密的设备。

老李和小张等人站在一旁,大气都不敢出,生怕打扰到他们。时间一点点过去,转播车里的空气越来越沉闷,每个人的额头上都渗出了细密的汗珠。傅星和陈阳并肩站在设备前,脑袋靠得很近,偶尔低声交流几句,眼神里满是专注和认真。

不知不觉就到了中午,小张从外面带来了盒饭,是简单的红烧肉和炒白菜,还有香喷喷的白米饭。傅星和陈阳放下手里的工具,接过盒饭,坐在转播车的角落快速吃了起来。两人都没怎么说话,心思还停留在设备的故障上,连饭菜的味道都没仔细品尝。

“怎么样,有眉目了吗?”老李忍不住问道,眼里带着一丝期待。

傅星咽下嘴里的米饭,擦了擦嘴角,说道:“初步判断是信号接收器里的高频头出了问题,还有几根传输线路老化,导致信号传输不稳定。不过高频头是核心部件,我们需要拆开仔细检查,而且这种部件市面上很少见,要是损坏严重,可能需要临时改造。”

陈阳补充道:“而且转播设备的线路比我们之前修过的任何设备都复杂,涉及多个系统的联动,维修的时候需要格外小心,一旦出错,可能会引发更大的故障。”

老李叹了口气:“不管有多难,都拜托你们了!这次工业成果展是市里的重点活动,关系到青州的形象,要是转播出了问题,我们都没法交代。”

傅星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笃定:“放心,我们会尽力的。不过可能需要点时间,今晚说不定要在这里加班。”

陈阳点点头,说道:“我回去把店里的工具和资料都拿来,再带点生活用品,今晚就在这里守着。”

下午,陈阳回到维修店,收拾好需要的工具和资料,又买了些面包、牛奶和手电筒,还特意带了一件厚外套,知道晚上转播车里会很冷。他锁好店门,骑着傅星的“飞鸽”自行车,快速赶回电视台。

回到转播车,傅星已经把信号接收器拆开了,正在用放大镜仔细观察里面的结构。陈阳把东西放下,立刻加入到维修中。两人配合得默契十足,傅星负责分析故障原因,制定维修方案,陈阳则负责具体的操作,拆卸、检测、更换零件,每一个步骤都做得一丝不苟。

傍晚时分,天色渐渐暗了下来,转播车里的光线越来越暗,陈阳点亮了带来的手电筒,昏黄的灯光照亮了两人专注的脸庞。傅星的额头上渗出了汗珠,陈阳看到后,默默递过一张纸巾,傅星接过纸巾,擦了擦汗,对他笑了笑,继续投入到工作中。

“高频头的电容损坏了,”傅星忽然开口,语气带着一丝兴奋,“而且传输线路有几根已经氧化了,只要更换电容和线路,再重新调试一下,应该就能恢复正常。”

陈阳的眼睛亮了起来:“太好了!电容我们店里有备用的,线路也可以找类似的替代,就是更换的时候需要格外小心,不能碰坏其他部件。”

两人立刻行动起来,陈阳从工具箱里拿出备用电容,傅星则小心翼翼地拆卸损坏的电容和老化的线路。转播车里静悄悄的,只有工具碰撞的轻微声响和两人的呼吸声。外面的夜色越来越浓,电视台大楼里的灯光陆续熄灭,只剩下转播车里的手电筒还亮着,像一盏指引方向的星灯。

晚上九点多,电容和线路终于更换完毕,傅星开始调试设备。他转动着调试旋钮,眼睛紧紧盯着仪表盘上的指示灯,陈阳则站在一旁,紧张地看着屏幕上的画面。

“滋滋——”仪表盘上的指示灯不再闪烁,而是稳定地亮着绿色,屏幕上的画面也变得清晰起来,信号强度显示满格。

“成功了!”陈阳忍不住低呼一声,眼里满是喜悦。

傅星也松了口气,脸上露出了疲惫却欣慰的笑容:“再测试半个小时,确保没有问题,我们就可以稍微休息一下了。”

老李和小张听到消息,连忙凑过来看,看到清晰稳定的画面,脸上都露出了激动的笑容:“太好了!真是太谢谢你们了!你们真是我们的救星!”

傅星笑了笑:“不用客气,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不过接下来的半个小时很关键,我们需要持续监测设备的运行状况,确保明天转播万无一失。”

接下来的时间里,几人轮流监测设备,傅星和陈阳则坐在角落里,稍微休息了一下。陈阳从包里拿出面包和牛奶,递给傅星:“吃点东西吧,忙活了一天,肯定饿了。”

傅星接过面包,咬了一口,说道:“还是你想得周到。对了,技能大赛的复习资料我带来了,等会儿监测结束,我们可以稍微看一会儿。”

陈阳点点头,心里暖暖的。他知道傅星一直很重视这次技能大赛,不仅是为了那个去省里培训的机会,更是为了他们共同的目标——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

深夜十一点多,设备经过半个小时的监测,运行状况一切正常,傅星和陈阳终于放心了。老李安排了工作人员在转播车里守夜,然后开车送傅星和陈阳回去。

车子行驶在空旷的街道上,路灯的光晕在地面上散开,倒映出两人并肩的身影。傅星靠在座椅上,闭上眼睛,脸上带着明显的疲惫,陈阳看着他,心里有些心疼,悄悄把自己的厚外套披在了他身上。

傅星睁开眼睛,对他笑了笑,轻声说:“谢谢。”

回到出租屋,已经是深夜十二点多了。陈阳给傅星倒了杯热水,看着他疲惫的样子,说道:“快洗漱一下休息吧,今天太累了。”

傅星喝了口热水,摇摇头:“不急,我想再看会儿复习资料。离技能大赛只有半个月了,还有很多知识点需要巩固。”他从包里拿出复习资料,坐在书桌前,打开台灯,认真地看了起来。

陈阳没有打扰他,只是默默洗漱好,然后坐在一旁,拿出自己的维修笔记,也看了起来。出租屋里很安静,只有台灯的灯光和翻书的声音,偶尔传来傅星轻声的咳嗽,陈阳就会起身给他倒杯热水,两人之间没有过多的言语,却有着一种无需言说的默契。

不知过了多久,陈阳抬头看了看窗外,天边已经泛起了鱼肚白,新的一天即将开始。他转头看向傅星,发现傅星趴在桌上睡着了,手里还握着一支笔,额头上沾着几缕发丝,神情安静而祥和。

陈阳轻手轻脚地走过去,拿起一件薄毯,小心翼翼地盖在傅星身上。他看着傅星熟睡的脸庞,心里一片安宁。这个冬天,因为有傅星的陪伴,变得格外温暖;这条充满挑战的创业之路,因为有傅星的并肩,变得不再艰难。

他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继续翻看维修笔记,心里却想着刚才傅星熟睡的模样,嘴角不由自主地向上扬了扬。他知道,自己对傅星的感情,早已融入了日复一日的陪伴和扶持中,像一杯温水,平淡却温暖,像一盏星灯,微弱却坚定。

早上七点多,傅星醒了过来,看到身上的薄毯,又看了看坐在一旁认真看书的陈阳,心里一暖。他轻轻起身,生怕打扰到陈阳,洗漱好后,开始准备早餐。

简单的白粥和咸菜,却因为彼此的陪伴而变得格外香甜。两人坐在小桌边,慢慢吃着早餐,偶尔交流几句,话题离不开维修技术和技能大赛的准备。

“今天上午我们再去电视台看看设备,确保万无一失,”傅星说道,“下午我想回单位一趟,看看大赛的具体流程,顺便借一些专业的工具,方便复习。”

陈阳点点头:“好,我上午和你一起去电视台,下午回店里看看,顺便整理一下最近的维修记录。晚上我们还在店里复习吧,店里有煤球炉,比出租屋暖和。”

傅星笑了笑:“嗯,听你的。”

吃完早餐,两人一起出门,走向电视台。初冬的晨光洒在他们身上,给两人的身影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晕,像一幅温暖的油画。街道上渐渐热闹起来,自行车的铃铛声、小贩的叫卖声、行人的交谈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九零年代独有的生活画卷。

他们并肩走在晨光里,步伐坚定而从容。前方的路或许还有很多挑战,但他们知道,只要彼此陪伴,相互扶持,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像这初冬的晨光,虽然微弱,却有着驱散寒冷的力量;就像他们心中的那份情谊,虽然隐晦,却有着温暖岁月的光芒。

在九零年代的浪潮中,两个年轻的身影,正以匠心为帆,以情谊为桨,在时代的海洋中并肩前行,驶向属于他们的晨光彼岸。他们的故事,没有轰轰烈烈的誓言,没有直白热烈的告白,却在平凡的日子里,书写着最真挚的陪伴和最坚定的守护,像一首绵长的歌,在岁月的长河中,静静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