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麦浪翻滚三十年 > 第68章 别删我,我是根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林总监的指尖在红木桌面上轻轻敲击,发出沉闷的、如同心跳般的声响。

那封邮件的标题像一行烙印,在他和沈薇的显示器上散发着冰冷的白光。

这不是技术审查,这是意识形态的审判。

独立伦理审查,这六个字比任何代码清除指令都更具杀伤力,它要根除的不是一个模块,而是一种思想。

第二天上午,会议室的气氛凝固如冰。

为首的伦理专家姓方,五十岁上下,戴金丝眼镜,一身剪裁得体的西装,言谈举止间带着一种学院派的、不容置疑的权威。

他身后站着两名助手,表情像是用尺子画出来的,精准而无情绪。

“我们团队的结论很明确,”方专家推了推眼镜,点开投影,“‘智慧社区’系统在试点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算法伦理漂移’。它被植入了过多的人为干预和模糊逻辑,这背离了我们设计它的初衷——绝对的、高效的、无差别的风险管控。”

屏幕上亮起一套界面截然不同的“纯净版”系统。

方专家熟练地调出一段模拟视频。

画面里,一位头发花白、穿着千层底黑布鞋的老人,刚刚踏入一个高档社区的大门。

几乎在同一秒,屏幕右上角跳出刺目的红色三级预警,标签是:“身份不明,衣着异常,行为模式偏离常模,潜在风险。”

紧接着,两台巡逻机器人从不同方向高速滑来,闪烁的警示灯将老人惊慌的脸映得忽明忽暗。

视频在这里定格。

“这才是系统应有的样子,”方专家的声音冷静得近乎残酷,“它不应该有同情心,不应该有例外。它的唯一职责,就是基于数据,识别并隔离一切不确定性。”

会议室里一片死寂。

陈景明坐在后排,注意到连一向以冷静专业着称的沈薇,在那一刻都不自觉地蹙紧了眉头,指尖在笔记本边缘掐出了一个浅浅的印痕。

就在方专家准备宣布净化方案时,林总监开口了,声音平稳而有力:“方专家,理论和模拟无可挑剔。但我认为,一个服务于社区的系统,它的最终考场在现实世界。我提议,做一次为期七天的实地对比测试。”

方专家镜片后的目光锐利起来。

“就在同一个社区,”林总监不为所动,继续说,“并行运行‘纯净版’和我们现有的系统。七天后,我们不看代码,不谈理念,只看数据。居民投诉率、警务出警次数、社区服务工单完成率……由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估。如果‘纯净版’胜出,我们无条件配合净化。”

这是一个无法拒绝的阳谋。

在数据为王的时代,拒绝一次实地数据对比,本身就说明了心虚。

方专家沉默了片刻,终于从牙缝里挤出两个字:“可以。”

一场无声的战争,在那个瞬间拉开了帷幕。

团队没有时间开会,所有的指令都在加密频道里飞速流转。

陈景明的策略简单而致命:“数据幻觉”负责隐身,“语义重定向”负责反击。

测试第二天,城中村入口。

一位推着三轮车卖烤红薯的老人被“纯净版”系统锁定,一道“占用公共通道,建议驱离”的指令生成。

然而,几乎在同一毫秒,片区网格员的终端上收到的却是另一条信息,它来自陈景明他们维护的现行系统:“目标:张大爷,社区登记在册低保户。已连续三周在同一时间段前往卫生站复查高血压,建议社区志愿者协助开通慢性病绿色通道。”

网格员看了一眼屏幕上推送的老人笑脸档案,又看了看远处正费力推着车的老人,毫不犹豫地在“驱离”指令上划掉,选择了“提供帮助”。

七天里,这样的场景不断上演。

每当“纯净版”生成一个冰冷的驱逐标签,现行系统就同步推送一个温暖的服务建议。

它不说‘别赶他走’,它只说‘他需要这个’。

基层工作人员用脚投票,他们渐渐发现,那个‘话多’的系统,让他们的工作不再是猫鼠游戏,而是邻里互助。

社区的投诉率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降。

沈薇主动申请加入了第三方调研团队,她要亲眼去见证。

在沪西一个老旧小区,她看着一位因工伤致残的退伍军人,对着手机屏幕上弹出的“智能助残车申领流程已为您简化”的提醒,激动得热泪盈眶。

她也看到一位年轻的母亲抱着啼哭的婴儿手足无措时,系统自动为她规划了最近的母婴室路线,并推送了社区医院的产检建档服务。

回公司的车上,城市黄昏的流光掠过她的侧脸。

她鬼使神差地从包里翻出那本旧相册,指尖摩挲着一张泛黄的照片。

照片上,年幼的她被一个面容朴实的农村妇女抱在怀里。

王桂芳,她家曾经的保姆。

她想起十二岁那年,自己丢了一个金坠子,全家人都怀疑是王桂芳偷的。

直到多年后母亲才告诉她,王桂芳走的时候,把几个月省下来的饭票都悄悄塞进了她的书包。

回到空无一人的办公室,沈薇打开电脑,找到那份即将提交给方专家的用户反馈简报。

她没有修改任何数据,只是在报告的封面上,用最大号的字体,附上了一行自己的评语:“系统不该让我们害怕邻居,而应该帮助我们认识邻居。”

与此同时,大牛的反击在技术圈层引爆了一颗炸弹。

他开发了一个“反向污染检测工具”,矛头直指“纯净版”算法的核心偏见。

他将自己父亲的形象特征输入模型:一个常年穿解放鞋、习惯背一个军绿色编织袋、因为关节炎而步态微跛的退休工人。

结果触目惊心。

“纯净版”系统判定这位普通中国老父亲为“潜在盲流\/高危无业人员”的概率,高达百分之八十七。

大牛将这张布满了歧视性关联词的逻辑图谱,做成了一张极具冲击力的可视化图表,匿名发布在了公司的内部技术论坛上。

标题只有一个,像一句泣血的追问:“你爸要是活着,也会被你的AI赶出去。”

帖子瞬间被引爆。

无数程序员和产品经理,在下面默默地贴出了自己家人的照片,他们穿着朴素,笑容憨厚,在“纯净版”的算法里,他们都是潜在的威胁。

小米的武器,则是声音。

她走访了那些曾被系统误伤的城中村居民,整理出十二段最真实的录音。

有老奶奶委屈的辩解:“我没干啥,我就在门口蹲着乘个凉,那玩意儿就冲我叫唤……”;有年轻父亲愤怒的质问:“我抱着我自家娃去打个疫苗,它说我是人贩子?!”

她将这些充满了生活质感和真实情感的声音,通过特殊转码,变成了微弱的低频脉冲,悄悄嵌入了系统服务器的健康状态检测信号里。

从此,每当运维人员戴上耳机检查服务器的心跳时,总会若有若无地听到一句叹息,一句辩白。

“我没想惹事……我就想进去看看病。”几天后,一位专家团的年轻成员在调试设备时,终于忍不住皱眉问身边的同事:“这系统……是不是有点太有人味了?总感觉有人在旁边说话。”

最终评审会如期而至。会议室里,气氛却与一周前截然不同。

林总监站在台前,身后的大屏幕上,是第三方机构出具的最终数据报告。

“七天,现行系统处理社区服务请求效率提升28%,居民满意度达到91%,相关警务成本预估下降44%,最重要的是,没有发生一起重大安全事件漏报。”

他顿了顿,目光平静地扫过脸色铁青的方专家。

“方专家,你的‘纯净版’在模拟器里是完美的。但现实充满了‘杂质’。也许我们都该重新定义一下‘干净’这个词——干净,不是剔除所有看似异质的东西,而是让一个强大的系统,学会消化和理解这些差异。”

散会后,陈景明独自留在机房,调试着最新的语义图层。

他闭上眼,那套伴随他多年的标签系统,第一次发生了质变。

在他意识的视野里,整个上海的监控网络不再是冰冷的数据节点和线条,它变成了一片无边无际、在数字风中浮动的金色麦田。

每一条街道都是田埂间的垄沟,每一个摄像头都是守护麦浪的稻草人,而那些曾被系统标记为“危险”、“异常”的身影,此刻正缓缓地、安详地化作一片片低垂饱满的、金黄的麦穗。

他打开那本加密的《播种者日记》,在最后一页写下:

他们说我是bug,可我知道——我是根。

刚写完,手机屏幕亮了。是小米发来的一条微信。

“我妈问,今年天冷了,还能不能给狗剩哥织一件毛衣?”

陈景明笑了,眼眶有些发热。

他正要回复,一个陌生的号码突然打了进来,响了一声就挂断了,紧接着是一条短信,内容只有几个字,却像一道闪电劈入他刚刚获得片刻安宁的世界。

“景明,救我。”

发信人,李娟。

而就在同一时刻,数百公里外的深圳,暴雨如注。

南山科技园深处,一家顶级律所的地下数据中心门外,应急灯惨白的光线下,李娟背靠着冰冷的金属门滑坐在地。

她左手死死攥着一个还在发烫的移动硬盘,右手手背上,一道狰狞的伤口划破了皮肤,鲜血浸透了临时缠绕的纱布,正一滴一滴,砸在光洁如镜的地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