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1978:买四合院娶女神成文豪 > 第235章 再赴人民文学谈版税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35章 再赴人民文学谈版税

一九九七年八月十五日,伦敦希斯罗机场,晨雾尚未散尽。许愿与克里斯托弗·利特尔在第四航站楼入口处用力拥抱道别。

记住,许,你是我们在远东最重要的战略伙伴。克里斯托弗拍拍他的肩。

许愿微笑颔首,拖着行李箱转身汇入人流。签证检查处排着长队,他将深蓝色中国护照递进窗口。签证官仔细核对页面上清晰的英国签证印章,抬头看了看他儒雅的面容,利落地盖下出境章。

通过安检时,金属探测门悄无声息。登机口已经坐满旅客,大多是华人面孔。波音747庞大的机体在廊桥另一端静候,机身上英国航空的标志在晨光中熠熠生辉。

各位旅客,bA039航班前往北京现在开始登机......

他随着人流缓步前行,递过登机牌时,空乘露出职业化的微笑:许先生,您的座位在商务舱2A。

十小时的航程,他大部分时间都在阅读《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的英文校样。当飞机开始下降,舷窗外出现熟悉的华北平原轮廓时,他合上书页,心中已有计较。

北京首都机场的海关通道前,中国公民标识下的队伍移动迅速。他递上护照,关员翻看时忽然抬头:

许愿老师?我是您的读者!《白鹿原》我看了三遍!

许愿温和一笑:谢谢支持。

欢迎回国!关员利落地盖章,眼中带着由衷的敬意。

出租车驶入城区,经过东四路口时,他看见人民文学出版社那栋熟悉的建筑。

师傅,就停在出版社门口。

下午三点,出版社大堂略显安静。当他推开门时,前台的年轻编辑最先认出了他,手中的稿纸地掉在地上。

许...许愿老师?!

这一声如同石子投入静水。开放式办公区里,编辑们纷纷从稿纸堆中抬起头,瞬间的寂静后爆发出阵阵惊呼。

真是许愿老师!一个戴眼镜的年轻女编辑激动地站起身,我是读着您的《牧马人》长大的!

几个年轻实习编辑已经围了上来,七嘴八舌:

许老师,我是您的忠实读者!

您今天是来投稿的吗?能让我先睹为快吗?

许愿耐心地一一回应,笑容温和:谢谢大家。我今天是来谈合作,找秦雪编辑的。

话音未落,走廊尽头那间曾经属于叶冰如的办公室门开了。秦雪站在门口,一身得体的藏蓝套装,齐耳短发纹丝不乱,只有微微颤抖的手指泄露了内心的激动。

许愿?真的是你!她快步上前, 编辑们自动让开一条路,什么时候回国的?怎么不提前说一声?

刚下飞机。许愿与她握手,有事要和你谈。

办公室还是老样子,只是墙上多了几张获奖证书。秦雪亲自沏茶,上好的龙井在白瓷杯中舒展。

是为了《哈利·波特》第三部吧?她直接切入主题,社里很重视这个项目。前两册销量超出预期,特别是你加的注释很受读者欢迎。

许愿从公文包取出英文样书放在桌上:这一部是关键。摄魂怪的设定涉及抑郁症隐喻,魂器开始铺垫伏笔,翻译你们需要更精准。

他停顿片刻,目光平静却坚定:这次,版税要从15%提升到20%。

秦雪端茶的手停在半空。办公室顿时安静。

20%......她缓缓放下茶杯,这超出了社里的常规标准。

我知道。许愿语气平和,但这也是超出常规的作品。它不仅是儿童文学,更将是跨文化的现象级作品。我的作品,值这个价。

秦雪站起身:我需要和总编商量。

总编办公室的门关上后,许愿走到窗前,时代在变,游戏的规则也要变。

20%?他真这么说的?总编摘下老花镜。

秦雪点头:态度很坚决。他说这是现象级作品,他的作品值这个价。

可是社里的规定......总编皱眉,最高也就15%。开这个先例,其他译者怎么办?

那就开个会吧。总编按下内部通话键,通知社领导、财务、版权部,十分钟后小会议室开会。

小会议室里烟雾缭绕。版权部主任首先反对:版税阶梯是社里几十年的规矩。今天为许愿破例,等来谈《红高粱》再版要不要也20%?

财务副主任敲着计算器:按前两册销量测算,提高5个点意味着社里少收入几十万。现在纸价还在涨......

一位年轻副社长补充:《哈利·波特》可能带动整个少儿出版板块。我女儿全班都在等第三部,这是市场信号。

秦雪最后发言:我建议同意。许愿的作品确实增加了学术价值,而且......她环视全场,“许愿的作品就是畅销”。

总编深吸一口烟,在烟雾中眯起眼睛:举手表决吧。

十一个人中,七人举手同意。

那就这样。总编掐灭烟头,秦雪,你去拟合同。

专业合同很快送来。许愿仔细阅读条款,钢笔在签字页停顿片刻。

有个细节要改。他指着附属权利条款,电子版权我自己保留。互联网时代快来了。

秦雪怔了怔,立即吩咐秘书重新打印。新版合同签署完毕,她伸手与许愿相握:

社里准备了便饭,老同事都想见见你。

许愿婉拒:上海还有事,晚上的飞机。

出租车驶往机场的路上,他望着窗外掠过的北京城,新建的高楼间,还能看见老胡同的灰墙黛瓦,就像出版社里,新编辑们兴奋的脸庞后,依然延续着叶冰如那个时代对文学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