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1978:买四合院娶女神成文豪 > 第189章 伦敦的文学经纪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1994年12月10日,伦敦希思罗机场被一层典型的、灰蒙蒙的湿冷雾气笼罩。空气中弥漫着航空煤油、雨水和无数旅客带来的混合气息。许愿随着人流走下舷梯,踏上了英国潮湿冰冷的水泥地。经过长达十数小时跨洲飞行的身体有些僵硬疲惫,但他的眼神却异常清醒锐利,打量着这个陌生国度的第一印象。

跟随“Arrivals”指示牌,他汇入熙攘的人流,走向护照检查处“Immigration control”。大厅里光线明亮,嘈杂着各种语言。电子显示屏指示着不同通道,许愿自然走向了“other passports”(其他护照)通道。队伍移动缓慢,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等待的焦灼和官方程序的肃穆。

轮到许愿时,他将深蓝色的中国护照和那份精心准备、盖有人民文学出版社公章的中英文联络函(上面清楚写明了他作为中国作家赴英进行文学交流的目的及大致行程)从窗口递了进去。玻璃后面坐着一位面色严肃、穿着制服的英国移民官员。

官员接过护照,仔细地翻阅,每一页都看得格外认真,随后目光落在入境卡和那份联络函上。 “许愿先生?”官员抬头,用带着英伦口音的英语确认。 “是的。”许愿平静地回答。 “你来英国的目的?”官员例行公事地提问,目光审视。 “文学交流。拜访出版界同仁,探讨作品海外出版的可能性。”许愿的回答简洁清晰,与联络函内容一致。 “预计停留多久?” “两周左右。” “住宿地址?”

许愿报出了事先预定好的、位于伦敦市中心一家普通小旅馆的地址。官员在护照上仔细核对着什么,又低头看了看那份人民文学出版社出具的正式联络函——这封来自中国权威文学机构的文件,似乎起到了某种信用背书的作用。沉默持续了大约十几秒,期间只能听到身后队伍的低语和盖章台操作的轻微声响。

终于,“哐”一声沉重的脆响,一枚清晰的入境章戳在了许愿的护照签证页上。 “祝你在英国愉快。”官员将护照递还出来,脸上依旧没什么表情。 “谢谢。”许愿接过护照,心底微微松了口气。第一步,成了。

通过海关绿色通道(Nothing to declare),他径直走出抵达大厅,一股凛冽潮湿的寒风立刻扑面而来,让他打了个寒颤。伦敦冬日的阴冷,名不虚传。他招手拦下了一辆黑色的伦敦出租车(black cab)。车子看上去有些年头,但内部空间宽敞整洁。

“中国银行,伦敦分行。”许愿用英语对司机说,同时递过了写有详细地址的纸条。

“好的,先生。”司机点点头,出租车平稳地汇入了希思罗机场通往市区的车流。

车窗外,是飞速掠过的伦敦郊景。低矮的云层,湿漉漉的道路,风格各异的建筑,红色的双层巴士,还有行色匆匆、裹紧大衣的路人……一切都在灰冷的色调中流动,与北京的景象截然不同。许愿靠在后座,默默观察着这座即将决定他手中那部书稿命运的城市。

大约一小时后,出租车在伦敦金融城附近一栋颇具历史的建筑前停下。中国银行伦敦分行的招牌清晰可见。跟司机沟通好等待一会后,拎着简单的行李走了进去。

银行内部庄重而安静。他向工作人员表明来意,并在指引下来到外汇兑换柜台。他再次拿出了那封人民文学杂志社出具的、盖有红章的中英文联络函,以及自己的护照。联络函上清楚地说明了他因公赴英进行文学交流的需要,这为他的兑换申请提供了正当且官方认可的理由。

“我需要兑换五千英镑。”许愿用清晰的中文说道,并将联络函和护照一同递进窗口。

柜台后的职员是一位华人面孔的女士,她仔细查看了护照和那份措辞正式、公章清晰的联络函。在1994年,个人出国兑换外币额度管理严格,但拥有正式、尤其是官方背景的交流活动文件,无疑是换取额度的重要依据。职员确认了文件的有效性,并进行了必要的系统操作和登记。

“汇率是……”职员报出了当日英镑兑人民币的汇率,“五千英镑,需要支付……”她报出了一个相应的人民币数额。

许愿面色平静地点头,从随身的内袋里取出了相应的人民币现钞——这是他出发前特意准备的。清点无误后,职员将厚厚一沓面值不等的英镑现钞推了出来。许愿仔细清点后,将钱妥善地收好。第二步,完成了。

他没有多做停留,再次登上那辆出租车,说出了那个在心底默念了无数遍的地址,那个可能通向世界文学殿堂的入口:“christopher Little Literary Agency,请。”

出租车在伦敦的街道中穿行,最终在一栋并不起眼、但透着老派庄重感的办公楼前停下。许愿深吸了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衣领,拎着那个装着书稿的旧公文包,走进了这家后来被誉为“哈利·波特”伯乐的文学经纪公司。

前台接待了他。在表明预约来意后,他被引到一间会客室等待。房间不大,布置简洁,书架上堆满了各类书籍。空气里有淡淡的旧纸张和咖啡混合的味道。许愿的心跳略微加速,但他很快让自己平静下来。

片刻之后,文学经纪人克里斯托弗·利特尔(christopher Little)先生走了进来。他身材高大,穿着合体的西装,表情专业而略显严肃,眼神锐利,带着一种出版行业精英特有的审慎气质。

“下午好,许先生。欢迎来到伦敦。”里特先生伸出手,英语口音标准而清晰。 “下午好,利特尔先生。感谢您拨冗会见。”许愿与他握手,不卑不亢。

寒暄过后,双方落座。利特尔直接切入正题:“您带来了一部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奇幻小说手稿?” “是的。”许愿打开公文包,拿出了那份厚厚的、用英文打印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书稿,封面上清晰印着标题和许愿的英文名字。他将其递给里特先生。“这是第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约七万六千字。这是一个关于魔法、友谊、勇气,以及一个男孩发现自己非凡命运的故事。”

利特尔先生接过书稿,指尖拂过标题,显得很专业。“奇幻题材近年来有一定市场,但竞争也非常激烈。尤其是面向青少年读者的作品,需要独特的创意和极强的叙事魅力。”他顿了顿,提出了关键问题,“许先生,据我所知,您来自中国。我很好奇,您是如何创作出这样一部非常…嗯,非常英伦风格,充满英国寄宿学校文化和欧洲魔法传统元素的故事的?”

这个问题在许愿意料之中。他早已准备好了答案,神情自若:“灵感来源于对世界不同文化中奇幻传说的广泛阅读和思考。或许正因来自外部视角,反而能融合一些新鲜的元素。故事的魅力或许在于其普世性,而背景只是承载它的外壳。我相信一个好故事能超越地域和文化界限。”他的回答从容而自信,既未过度解释,也显得合情合理。

利特尔先生点了点头,未置可否,开始快速翻阅书稿。他读了几页开头,哈利·波特在德思礼家备受冷遇的描写;又随机翻到中间,读了一段关于霍格沃茨特快列车或魔法课程的段落;接着又看了看后面的章节。他的阅读速度很快,目光敏锐,似乎在评估文笔、节奏和故事的吸引力。

会客室里很安静,只有书页翻动的沙沙声。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许愿安静地等待着,观察着利特尔先生脸上细微的表情变化。他看到里特先生的眉头时而微蹙,时而舒展,目光在某几页上停留的时间稍长了一些。

大约过了将近半小时——这半小时对许愿来说仿佛无比漫长——利特尔先生终于放下了手稿。他抬起头,看向许愿,之前的严肃表情缓和了不少,甚至露出一丝难以察觉的感兴趣的神色。

“许先生,”他开口道,语气比刚才多了一丝热度,“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开端。人物设定颇具魅力,魔法世界的构想细节丰富,充满了想象力。哈利的处境能引人共鸣,而霍格沃茨的概念…非常吸引人。” 他话锋一转,提到了商业考量,“当然,新作者的市场前景总是存在不确定性。我们需要评估出版商的接受度,以及后续的市场推广。”

听到这些评价,许愿知道,事情成功了一半。他冷静地问:“那么,利特尔先生,您对这部作品的前景如何看待?是否有合作的可能?”

克里斯托弗·利特尔身体微微前倾,双手交叉放在桌上,进入了专业谈判模式:“是的,许先生,我认为这部作品有其潜力。我的机构愿意代理您的这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以及后续可能系列的全球版权。”

“关于代理条件,”继续说道,“我们通常会抽取作品出版后毛收入的10%至15%作为佣金。对于新作者,我们可以按照行业标准,争取一份合理的预付款(advance against royalties)。考虑到这是您的第一部作品,并且题材有其商业潜力,我们可以尝试为您争取一份…嗯,大约1500到2500英镑左右的预付款。具体数额需要在与出版社洽谈后确定。版税比例(royalty rate)也会根据销售情况阶梯式上涨,初始比例大概在7.5%到10%之间,这些都会在代理合同中明确列出。”

许愿仔细听着,这些条件符合他的预期。他知道,对于一个无名作者的首部作品,这已经是行业里相当不错的起点,更重要的是借助专业经纪人的力量进入主流市场。 “我理解并原则同意这些条件。”许愿表态,“我希望贵公司能全权负责这部作品的投稿、版权谈判以及后续可能的衍生版权(如翻译权、影视改编权等)事宜。”

“这正是我们的专业所在。”利特尔先生肯定地说,“我们会将书稿推荐给最适合的出版社编辑,并尽力争取最优厚的条件。一旦与出版社达成协议,我们会负责审核所有合同条款,确保您的权益得到保障。后续的版权开发,也会及时与您沟通并争取利益最大化。”

双方就合作的大框架达成了共识。里特先生让秘书拿来了一份标准的代理协议草案。许愿仔细阅读了条款,确认了佣金比例、代理范围、权限和双方权利义务等内容后,在协议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克里斯托弗·利特尔也代表他的经纪公司签了字。

握手的那一刻,许愿知道,《哈利·波特》的命运之轮,在这个伦敦阴冷的午后,已经按照他的意愿,悄然改变了轨迹,开始向着一个截然不同却又注定辉煌的方向转动。而他,是那个隐藏在幕后的、唯一的推手。

离开经纪公司时,伦敦的夜色已然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