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外公的神秘遗产 > 第74章 鼎盛超市的客源流失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74章 鼎盛超市的客源流失

振山超市的“暖心行动月”刚落幕,老城区另一端的鼎盛超市就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下午三点的黄金时段,鼎盛超市的生鲜区只有寥寥几位顾客,货架上的蔬菜有些发蔫,标价牌上的价格比振山超市高出近两成,收银台的队伍短得可怜——与振山超市的人来人往形成了鲜明对比。超市老板刘胖子站在监控室里,看着后台不断下滑的销售数据,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

“刘总,这是这个月的客流动态表,咱们的日均客流量比上个月少了40%,核心的老顾客流失了近三成,大多都去振山超市了。”收银员组长拿着报表进来,语气里满是焦虑,“刚才张阿姨来退会员卡,说振山不仅东西新鲜,还能上门配送,她年纪大了,懒得跑远路。”

刘胖子的火气一下就上来了,他用力拍了下桌子:“不就是搞了几个破活动吗?有什么了不起的!”可骂归骂,他心里比谁都清楚,鼎盛超市的客源流失,绝非偶然。他想起半个月前去振山超市“暗访”的场景:缓坡通道、放大的价格牌、热闹的亲子区,还有那些穿着统一制服、主动帮老人提东西的配送员,每一处细节都戳中了老城区街坊的需求——而这些,都是鼎盛超市缺失的。

鼎盛超市的经营模式还停留在十年前:商品陈列杂乱,生鲜区的蔬菜都是前一天的存货,价格全靠人工手写在纸板上,字体潦草又细小;收银台只支持现金和扫码支付,没有自助收银设备,高峰期排队能排到超市门口;更别提线上配送和社区活动了,刘胖子总觉得“老城区的人就认实体店”,迟迟不肯投入资金升级服务。

为了挽回客源,刘胖子首先想到的还是“老办法”——降价促销。他让采购部把几款畅销商品的价格压低,贴出“亏本大甩卖”的海报,可效果却微乎其微。有街坊在鼎盛超市看到降价的鸡蛋,买回家后发现蛋壳上有霉点,拍照发在了社区群里:“便宜没好货,还是振山的鸡蛋新鲜,扫码就能看溯源信息。”这条消息一出,原本有些心动的街坊也彻底打消了念头。

情急之下,刘胖子又跟风推出了“线上配送”服务,可他既没组建专业的配送团队,也没升级线上平台,只是让收银员在空闲时兼职送货,用自家的电动自行车配送。有位顾客线上下单买了一箱牛奶,结果配送员路上摔了一跤,牛奶撒了一半,送到家时只剩下半箱,刘胖子还不肯全额赔偿,只说“最多退你一半钱”,气得顾客直接在社区群里曝光了这件事,让鼎盛超市的口碑雪上加霜。

消息传到振山超市时,林墨正在和团队讨论“社区服务升级计划”。张姐把鼎盛超市的情况告诉她后,不少员工都建议:“现在正是扩大市场的好机会,咱们可以趁机推出更多优惠,把他们的顾客都抢过来。”林墨却摇了摇头:“我们的目标不是打败同行,而是服务好街坊。鼎盛超市客源流失,根源是没跟上街坊的需求,我们要做的是继续做好自己的事,而不是落井下石。”

让人意外的是,几天后,鼎盛超市的采购经理找到了林墨,神情局促地说:“林总,我们刘总让我来跟您商量,能不能从你们这儿进一些本地特色商品?我们的顾客总说找不到张记馒头、李奶奶酱菜,都跑去你们那儿买了。”原来,鼎盛超市之前一直从大型批发商进货,商品同质化严重,现在想通过引进本地特色商品挽回客源,可那些手工作坊都和振山超市签了独家协议,根本不肯供货。

林墨没有直接拒绝,而是带着采购经理去了张记馒头的作坊,让他亲眼看看手艺人的生产过程。“我们和这些作坊合作,不仅是进货,还帮他们改进包装、拓展销路,是共赢的关系。”林墨说,“如果鼎盛超市真的想为街坊提供好商品,应该先改变经营理念,从根本上提升服务品质,而不是单纯靠引进商品。”

采购经理把林墨的话带回了鼎盛超市,刘胖子却不以为然,觉得林墨是“不想让他好过”。他干脆破罐子破摔,不再投入资金升级服务,反而开始减少生鲜品类的采购,导致超市里的商品越来越单一,客源流失得更快了。有员工劝他:“刘总,咱们还是学学振山超市,做点实在事吧。”他却不耐烦地挥手:“学什么学?我就不信他们能一直火下去。”

而振山超市则在持续推进服务升级:根据街坊建议新增了“社区团购自提点”,方便周边小区的居民取货;优化了小程序的“语音下单”功能,支持方言识别,让更多老人学会线上购物;赵天磊带领的配送团队还推出了“大件商品上门安装”服务,买冰箱、洗衣机的顾客再也不用自己找人安装了。

月末,鼎盛超市的销售额同比下降了60%,不得不关闭了两个货架区,裁员缩减成本。刘胖子站在空荡的货架前,看着对面振山超市门口排队的人群,终于意识到:在社区超市的竞争里,不是靠低价和跟风就能留住顾客的,真正能留住人心的,是像振山超市那样,把街坊的需求放在心上,用踏实的服务和新鲜的商品,一点点积累起来的信任。而这份信任,正是他最缺失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