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玄幻魔法 > 黑魂之灰烬之瞳 > 第348章 百姓关注·希望曙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48章 百姓关注·希望曙光

自石门后遗迹探险归来,心中那份沉重的责任感促使我迅速投入到战后重建与民心安抚的工作中。

军粮仓的门在铁链吱呀声中缓缓开启,灰白的米粒倾泻而下,落在木槽里发出沉闷的响声。我站在施粥点前,看着百姓排成长列,手中陶碗微微颤抖。他们的眼神不再像初来时那般空洞,却仍藏着迟疑。一名老妇接过粥,低头啜饮,指节因用力而泛白。她身后的孩子蜷缩在破布中,脸颊凹陷,目光始终盯着地面。

我抬手示意亲兵继续分发,自己走向废墟边缘。那里聚集着几户流民,倚着断墙席地而坐,无人上前。他们怕的不是饥饿,是身份。叛乱虽平,可谁又能保证昨日的“从逆者”不会被今日的官吏清算?我解下披风,卷起袖甲,亲自将一袋麦粉放在最年长者的膝上。老人抬头,眼中闪过一丝惊愕。

“旧籍已焚。”我说,“新册将立,不究过往。凡愿归家者,三年赋税减免,官府供梁木与铁钉。”话音落时,人群中有人低语,像是风掠过枯草。我没有再解释。言语若无实证,便只是回荡在废墟上的空响。

东市的火堆燃起时,我亲手将残卷投入其中。羊皮纸卷在火焰中蜷曲、发黑,字迹熔化成焦痕。围观者静默,直到第一缕灰烬升空,才有人轻轻咳了一声。那声音像是某种信号,接着,一个女人抱着孩子走出人群,径直走向分粥台。她接过碗,没有道谢,但也没有转身离开。她站在那里,像是一块终于落定的石。

傍晚时分,我在村口遇见那个少年。他站在倒塌的屋梁旁,手中握着半截烧焦的木牌,上面依稀可辨“林”姓。他看见我,嘴唇抿成一线,忽然扬声:“你们杀了我父亲,现在施舍一碗粥,就想让我们跪下?”

人群停滞。几个亲兵握紧了剑柄。我没有下令制伏他,而是走过去,蹲下,与他视线齐平。

“我也曾失去兄弟。”我说,解开肩甲,露出那道横贯锁骨的伤疤,“古龙之战,他替我挡下一击,死在熔岩坑边。那时我问他,为何不逃?他说,若我们都逃了,谁来守住身后的人?”

少年盯着那道疤,呼吸急促。我合上铠甲,站起身。

“你父亲若死于战乱,我为你立碑。若死于罪责,碑上亦刻其名——人不该被灰烬抹去。你若信我,明日可来工地,亲手夯下第一根地基。”

他没说话,转身走了。人群散去时,我听见低语在传递:“他记得……他真的记得。”

处理完少年的质问后,夜色已深,我继续我的夜巡。这时,我察觉到异样,脚步声虽未刻意隐藏,却总在十步之外戛然而止。 我放慢步伐,穿过残破的街巷,最终在城北那座倾塌的庙前停下。石阶上积着薄尘,我将一包药草放下——是今日答应一个病童的续命之物。我没有回头,也没有出声,只是伫立片刻,才转身离去。

次日清晨,药草不见了。石阶上留下一枚烧焦的羽毛,羽根焦黑,末端蜷曲,与叛乱首领帽饰上的如出一辙。我拾起它,指尖感受到那层脆化的焦壳。它不该出现在这里。叛乱首领已伏诛,此物若非遗落,便是传递。

我没有将它交给书记官,也没有记录在案。我将它夹进随身携带的《初火律典》。书页恰好翻至那一句:“王者非生于冠冕,而生于民望。”火光下,羽毛的焦痕与墨字并列,像是某种无声的对峙。

第三日,施粥点前来了更多人。他们不再只是领取食物,而是开始询问重建的进度、木材的分配、孩子的安置。一名老妇递来陶碗时,指尖在我披风内衬轻轻一触。我未动声色,待她走后才悄然探手——一枚铜片嵌在布料夹层中。它极薄,边缘磨损,中央刻着四叶荆棘纹,与我曾在神殿密卷中见过的某类封印符相似,却又略有不同。它不属王室,也不属教会。它属于某种被抹去的传承。

我将铜片收好,未向任何人提及。但当晚,我在巡查时改变了路线。我绕过主街,走向西巷的残屋区。那里曾是叛乱者藏身之所,如今只剩断墙与焦柱。我站在一间半塌的屋前,门框上还留着一道刻痕——是“七·守”的残迹,与三日前广场焚像时地面浮现的如出一辙。

我伸手抚过那道刻痕,指尖沾上些许灰粉。就在此时,巷口立着一人。

他未穿铠甲,也未佩武器,只披着一件褪色的灰袍,身形瘦削,面容隐在兜帽之下。他没有靠近,也没有说话,只是静静站着,目光穿透夜色落在我身上。我认不出他,却感到一种奇异的熟悉——仿佛在某场战役的余烬中,曾见过这样的身影,沉默地站在死者身旁。

我未下令抓捕。我甚至未握剑。我只是站着,与他对视。

良久,他抬起手,不是指向我,也不是做出威胁,而是缓缓抬起掌心,朝天摊开。那动作毫无敌意,却带着某种仪式般的重量。接着,他收回手,转身走入暗巷,脚步轻得如同尘埃落地。

我未追。我站在原地,听着自己的呼吸。风从断墙间穿过,吹动披风,那枚铜片在内衬中微微作响。

次日,东市的孩童开始在墙上涂画。他们用炭条勾出一个高大身影,手持盾牌,立于火光之前。有人在下面写了两个字:“守护”。

我路过时,看见那画,也看见孩子们躲闪的眼神。他们怕我责罚,可我只点了点头。一名小女孩鼓起勇气问:“大人,你会一直在这里吗?”

我没有回答。我不能承诺神国不会调令,也不能保证安宁永不破裂。我只说:“只要你们需要,我便在。”

她笑了,跑开去告诉其他孩子。他们围在画前,用碎石堆出一圈矮墙,像是在为那影子筑一座城。

傍晚,我特意准备了一包针对伤病的治疗草药,在庙前轻轻放下,心中默默祈愿平安。

这次,石阶上什么也没留下。但当我转身欲走时,眼角余光瞥见庙门残框的阴影里,静静立着一枚铁钉。

它与我在小隆德初见的那枚完全吻合。钉身锈蚀,断裂处却整齐,像是被某种力量精准折断。我蹲下,拾起它。铁锈沾在指尖,带着久埋泥土的腥气。

我忽然想起盲眼老妇的低语:“火种不灭,王将自灰中起。”

那时我以为那是诅咒。现在,我开始怀疑它是一句召唤。

我将铁钉收入囊中,与铜片、羽毛并置。它们不属于同一个阵营,却都指向同一个方向——不是王座,而是民心。

夜深时,我翻开《初火律典》,将铁钉放在“民望”二字之上。烛火跳动,影子投在墙上,那枚钉的轮廓,恰好覆盖了“王”字的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