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面对明军骤然发起的集群冲锋,原本散乱游斗的清军斥候难以抵挡,只能被迫向林青塔坡地方向节节败退。

然而,退至坡脚的清军却并未溃散。他们显然也接到了指令,迅速向坡地收缩集结,凭借缓坡地势,仓促组成了一个粗略的防御阵型。

为阻遏明军骑兵直冲坡顶,约百余人的清军骑兵短暂停顿后,竟然发起反冲锋,悍不畏死地迎面撞向正提速攀爬的川东营骑兵。

刹那间,林青塔坡地下人仰马翻,金铁交鸣,数百骑兵在这片不算开阔的斜坡上猛烈绞杀在一起。

战马悲嘶,士卒坠地,殷红的鲜血迅速浸染了坡上的枯草与黄土。

何剑星与其余夜不收散骑在两翼不断游走,以弩箭火铳精准点射那些试图侧翼包抄或落单的清兵,竭力掩护主力骑兵的安全。

此刻清兵目标不再游动,相对固定,正是狙杀良机。

当何剑星刚射倒一名欲从侧面偷袭的清兵,正手忙脚乱地再次给弩机上弦的时候。却忽闻身旁传来一阵惊叫,以及坡上同袍惊恐的呼喊。

他猛一抬头,就瞧见乌墩儿拔马狂奔回来,他顺着乌墩儿所指方向望去,但见京师方向的地平线上,腾起了遮天蔽日的烟尘。

那烟尘规模极大,滚滚如潮,显然是大股骑兵奔腾所致。看那声势,至少上千骑,甚至更多!清军大营的主力也正朝着林青塔方向疾驰而来!

眼下即便他们能全歼坡上清军游骑,抢占高地,也绝难在敌军主力抵达前站稳脚跟,更遑论坚持到己方步兵大队赶来。

几乎同时,永宁河方向的本阵传来了清晰急促的鸣金之声,那是撤退的号令。

正在坡地上与清军缠斗的川东营骑兵司也发现了远处骇人的烟尘,闻听了金声,虽心有不甘,然军令如山,且敌众我寡之势已极分明。

带队的虎洪烈发出一声怒吼,奋力格开当面之敌,率领骑兵如同潮水般脱离接触,调转马头,向永宁河方向急速退却。

阎把总的吼声在喧嚣中隐约可闻,散骑中的各级军官们也声嘶力竭地重复着命令。何剑星与乌墩儿拼命射击,试图阻滞坡地清军及从侧翼追来的敌人。

清军见援兵已至,士气大振,追击愈发凶猛。

眼见骑兵司主力渐远,负责断后的夜不收散骑们自身处境岌岌可危。阎宗盛将大旗一招,众人急忙勒马跟着他分散撤离。

奔出数百步,勉强甩开追兵,何剑星最后回望一眼烟尘冲天的远方和坡地上重新集结的清军,心中暗叹。

他猛夹马腹,跟着散骑队伍,向南岸主力方向疾驰,直至汇入阎把总重新集结起来的阵列。

一场意图抢占先机的突击,终因清军主力的及时反应而功败垂成。

林青塔高地,依旧被控于清军兵锋之下。

……

巳时末。

永宁河北岸,川东营中军大帐设于桥头。

帐帘卷起,阳光投入,帐外一片人喊马嘶的嘈杂。

帐内中央木桌上,铺着一张标注密集的京畿西郊地图,朱笔与墨炭的痕迹层层叠加,多是依据夜不收最新刺探情报反复修改拼凑而成。

“据俘虏供述,建奴西路军主力为镶红、正红两旗,两旗入关兵力约八千之众,余部留守在了盛京。

此两旗兵马中,披甲步兵约占五成,骑马骑兵约占四成,白甲精骑约占一成。此外,尚有蒙古骑兵约一千五百左右,汉军步炮兵三千协同作战。”

赞画房盖世才语速极快,向围拢在周围的杨凡及一众千总、把总做着最终的,也是最后的敌情简报。

此时此刻,千总一部已在永宁河北岸建立起了桥头堡阵地。

下首的杨凡几乎一夜未眠,众将亦全部如此,但大战将至的紧张感驱散了所有倦意,众人凝神倾听赞画房的最后分析。

与北上前设想的不同,建奴作为渔猎民族,其军中约有四成为类似龙骑兵的红甲骑兵兵,其一人一马,多用弓弩火铳。

数量最多的则是占五成的步兵,也被称呼为黑甲兵,实为披札甲的步兵。仅有一成是精锐骑兵,但也常下马步战,即白甲兵,其精锐异常,既可冲锋陷阵,亦可下马步战。

“清军可用于野战之兵约一万二千人。我军含预备役,可投入战场者约六千。敌众我寡,兵力悬殊,且敌之战法与我此前所遇流寇迥异。赞画房研判,鉴于敌势强盛,建议我军暂取守势,以静制动。”

盖世才顿了顿,继续道,“然,我军抢占林青塔之图谋已被建奴识破,敌已抢占先机。预计其必将大军前压,以求占据地势,与我军于林青塔高地博弈。”

“故此,赞画房建议执行乙案,即刻抢占青木塔西南四里处之瓦窑头坡地。该地地势同样高亢,坡度约为十度,可俯瞰周边十余里,可让我军火炮火铳射界开阔,不受步军遮挡,可有效轰击来犯之敌,也乃绝佳防御支点。”言毕,盖世才示意己方陈述完毕。

此时,千总二部正在渡河,而清军占据青木塔后暂无进一步动作,似也在不断调兵遣将。

两军皆在利用这短暂的间隙进行最后的战前准备。

------------

注释1:

《清太宗实录》载,崇德二年(1637年)皇太极改革兵制时重申:“每牛录设白甲十、骑兵四十、步兵五十,分隶护军、前锋、行营三营。”

朝鲜《李朝仁祖实录》亦记载:“奴兵中,骑兵者多持弓弩鸟铳,黑甲者负楯推车,步卒居六,骑卒居四。”可见其骑兵多属骑马步兵性质,虽乘马但主要以弓弩火器作战,步兵占战兵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