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秦良玉生于明万历二年,时年正满六十,此时她腰杆挺直如标枪。

玄色织云披风半敞襟怀,露出内衬石青锦袍,不怒自威的气势沛然充塞帐内。

杨凡心中早已勾勒过千百遍的形象,此刻真容在前,犹胜传闻。

杨凡快步上前,单膝跪地抱拳:“末将两江守备营杨凡,参见秦将军!此番得与将军并肩破贼,实乃末将三生之幸!”

秦良玉微微颔首,清亮嗓音透着金铁之威:“杨守备请起。此役大破高、张二贼,贵部兵贵神速,勇当锋镝,功不可没。”

“末将唯尽分内之责,但求上报君恩,下抚黎庶。”杨凡肃然应答。

秦良玉眸中掠过一丝赞许。

张献忠、高迎祥二贼图谋入川,石砫兵马星夜驰援,为诸军之首。

出征前她已传檄四方川军协同进剿,巡抚王维章声称会发兵四路。

然据塘报所载,直到现在战事已毕,其余三路仍未抵重庆!唯此一路重庆兵接令即发,更胆魄惊人,不待与己合兵便孤军直插流寇腹背。

此时又见杨凡礼数周全,气度坦荡,秦良玉语气转和,不再那般生冷:“杨将军请起,近前叙话。”

秦起明闻言随即在秦良玉三步外置一矮凳。杨凡谢过,端然落座。

秦良玉此时方得细观这位守备,甲胄内外两层俱带裂痕创口,血污斑驳,一时心潮翻涌。

她初闻有明军孤军深入数万流寇之后,也是暗自称奇。如此悍勇之师,自浑河血战后久未得见。

故急遣秦起明传讯,嘱其切勿怯战,也莫要浪战,待己驰援。

对方当时应诺爽快,岂料行军半途,竟闻其率两三千众与数万流寇野战!秦良玉惊急之下催军疾行,终在千钧一发之际赶至战场。

急行途中,她百思难解。

自己戎马数十载,亦不敢正面硬撼数万流寇,只得以奇谋设伏退敌。那位素未谋面的守备官,究竟是艺高胆大,抑或无知无畏?

此刻观其形容,怕属后者。

“本督久闻两江守备营治军有方,今日得见,果非虚传。以区区一营之众,力抗数万流寇,此等殊勋,本督自当具本上奏,为将士请功。”

无论如何,杨凡所部是唯一真心赴援的明军。秦良玉冷眼观之,其军中家丁精锐极众。

披明甲者竟占三四成之数!余卒亦非滥竽,皆着全装布面甲,不知是否亦属家丁序列。

能蓄养如此多精锐家丁,显是重庆一方豪强。秦良玉虽对石砫之外势力所知不多,然于情于理皆需示好提携,以期日后两军协同更为默契。

杨凡闻言心潮激荡。

秦良玉虽僻处石砫,然在朝野声望卓着,于崇祯帝心中更是独一份的存在。得她片语褒扬,远胜己方数年经营。

“末将代麾下奋勇将士,拜谢秦将军!然若非贵军神兵天降,一举底定乾坤,后果不堪设想。故今日所斩首级逾万,当与白杆兵共分之!”

此言既出,帐中石砫诸将皆露惊异之色,秦良玉亦抬眸凝视眼前这位这年轻将领。

石砫兵向来无争功之念,城东遍野尸骸皆交守备营处置,也是担心对方多想。

未料杨凡竟愿平分战功首级,然秦良玉毕生所求,岂在功名?

秦良玉一生散尽家财以充军资,其忠君报国之心早已超越功利。朝廷封赏,她素来被动受之,从不邀功。

功勋于她,仅为忠义之佐证,而非汲汲追逐之目标。恰如其《平贼凯歌》所咏:“暂扫妖氛非为禄,永清边徼始称雄。”功是护国之功,名是忠义之名。

然她个人淡泊,帐中石砫儿郎却非皆然。

秦良玉目光扫过,众将眼神闪烁。若有五千首级之功,加之奉节前捷,帐内大小将领乃至秦、马两家无职后辈,皆可晋身擢升。

秦良玉略作沉吟,温言道:“杨守备麾下将士浴血鏖战,我石砫兵马虽戮力同心,出力至多三成。岂可夺贵部将士血汗之功,寒了忠勇之心?”

言语如春风化雨,既婉转还价,更为杨凡留足转圜余地。

杨凡历事数载,所见多为蝇营狗苟之辈。忽遇此淡泊名利又温厚友善之人,惊异之余,心头暖流奔涌。

“如此,便依秦将军所言。”

秦良玉颔首。

经此对答,她对杨凡印象颇佳,已视为可共议军机之人。

遂正色道:“高、张二贼新败,军心溃散,正宜乘胜追剿,以绝后患。未知杨守备于后续战事,有何方略?”

察觉秦良玉似有意令守备营继续协同作战,杨凡心虽向往,然所部伤亡惨重,实难再战。

他只得告罪:“将军明鉴,末将所部折损过半,亟需整补。待我军稍复元气,必协同将军麾下,协同进击,共剿流寇!”

秦良玉亦知守备营创痛深巨,休整势在必行。

她左首一员三十余岁将领忽而跨前一步,对杨凡拱手道:“杨守备以不足三千之众,力战数万流寇,末将深为钦服。自忖易地而处,恐无此胆魄!”

杨凡侧目望去,见此人相貌奇伟,身躯雄健如狮虎,凛凛气魄迫人眉睫,可惜独目已眇。

“敢问将军尊讳?”

“本将石砫宣慰使、指挥使、副总兵马祥麟。”

马祥麟乃马千乘与秦良玉之子,世袭石砫土司权柄。

时年三十八岁,已历援辽浑河血战。彼役中,他亲率白杆兵以钩镰枪阵大破后金铁骑,身先士卒斩将夺旗,虽一目失明犹死战不退。

明熹宗特赐「忠义可嘉」匾额,授正三品指挥使职。后天启朝复擢其为宣慰使虚衔,足见其官职兼具土司世袭与朝廷封赏双重特性。

崇祯三年,马祥麟又随秦良玉星夜驰援京师,在永定门以三角锥阵击败多尔衮部,配合孙承宗收复永平四城。

眼前的对方不管官位、品级还是威名都比杨凡高得不是一点半点,但是说话如此客气,杨凡自然不敢怠慢。

“见过指挥使,在下初入行伍几年,许多事只是仗着一股血勇,谈不上什么勇气。

真要论沙场谋略,与指挥使和秦将军相比,自是云泥之别。如若马指挥使与秦都督愿意指点末将一二,末将感激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