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皮甲石砫兵点头应道:“卑职离开时,秦都督亦有明言,我石砫兵马愿担主攻之责,只盼贵军死守大宁以扼流寇,静候我军赶赴战场。但还有一句话,我石砫群将让我一定要带予杨将军。”

“请讲。”

“当我军到达战场时,贵军莫要怯战!”

此言一出,屋中守备营将领皆愤愤不平、闹嚷开来。

杨凡伸手止住众人,据他所知,去年石砫白杆兵才被明军坑了一回。

去年马祥麟和妻子张凤仪奉朝廷之命分兵围剿流寇王嘉胤、王自用等部。

张凤仪率石柱土司兵孤军驻守河南侯家庄时,与流寇主力遭遇,

本应作为友军的明军左良玉部,战前承诺“侧击支援”,却因畏惧流寇群聚,不愿出兵。

其后更眼见张凤仪部陷入重围,左良玉反而后退至数十里外,坐视其败。

最终,张凤仪率白杆兵血战终日,矢尽援绝,与部众一同战死。

这事儿据现在一年都没有,所以秦良玉有此担忧,杨凡纵然心头有气,但也并非觉得对方是单单瞧不起他,只是普遍对明军战力不放心。

他点点头:“我部绝非土鸡瓦狗之辈!劳烦小将军转达秦都督,我等两军便相约后日共击流寇!届时贵军一到,我部马上出城列阵,共同夹击敌寇!”

末了,杨凡仍有些担心。

秦良玉咖位太大,或许没听说过自己这号人物,又或是看不上他这名不见经传的两江守备营。

于是又补充道:“另请秦都督宽心,我部绝非其他明军那般畏首畏尾之徒,尽是可战的虎狼之师……”

需要传的话已说完,皮甲兵的表情不再那般严肃。

他朝杨凡拱手打断道:“守备大人过虑了,我方将领只是稳妥起见随口提醒,但秦都督是相信杨守备的,在下也是相信的。

因为贵部是唯一快速赶到前线的客军,突击敌后本就是险棋,更绝非磨蹭怯弱之辈。更何况,守备大人的名号,秦都督也是知晓的。”

杨凡一怔,却见皮甲石砫兵再次拱手:“秦都督还让末将带句话,感谢杨将军送还我军故将秦拱明的尸首。”

闻言想起当初云南之事,杨凡心中更觉安稳,当日在罗平州不过是随手为之,眼下竟派上了用场。

他当即装作痛心疾首的模样,遗憾道:“唉!当日杨某兵少,难以快速突破普贼的阻拦,否则秦拱明将军或许就不会死……”

说到这里,杨凡明显感觉到这皮甲石砫兵表情复杂,情绪低落。

“杨大人昔日只是一千总,当时云南有好几支明军,贵部却是第一个赶到罗平州的援军,已是尽了力所能及之事。”

杨凡又唉了一声,脸上满是叹息。

气氛低沉了一会儿,皮甲石砫兵收拾好心情,他作为传令兵已完成使命,当即和身后的藤甲兵招呼几句,便向杨凡告退。

临走出县衙门槛时,他又回头朝杨凡真心说道:“在下再次感谢杨将军送还家父尸首!后日之战,跟着我们石砫兵马同攻便是!也还望杨将军切勿怯战、也莫要浪战,”

话音未落,杨凡望着这皮甲石砫兵,才惊觉他与罗平州见到的秦拱明尸首颇有几分相似。

他还没来得及再客套几句,便见秦拱明之子跨上马背,招呼一声,身后藤甲兵纷纷应和。

随即马蹄声响起,石砫兵马渐渐消失在视线中。

……

“最后再确认一次,据石砫兵马的情报及今日军情局的侦查,大股流寇已到东南方向五十多里外。

据夜不收半夜哨探回报,流寇扎营处都有火光,营帐明显分为两处,且都连绵数里,估计人数约在六万至八万之间。

赞画房认为,流寇明日午时便能抵达大宁。他们分两股递进,闯贼高迎祥的兵力相对更盛,但与张献忠相比差别不大,暂时不清楚对方是否会合力攻城。”

次日,大宁县城内。

破败的县衙此刻灯火通明,周博文站在桌案边朗声说着,所有百总以上的军官都聚集在此,人人都在认真看着地图。

几个把总低声议论了几句,明日要迎战七万左右的流寇,他们只有三千人左右,这绝非轻易之事,每个人心头都很紧张。

周博文没有理会,环视众人后继续道:“最坏的结果便是两伙贼寇合力猛攻城池,但我军只需坚守半日,石砫兵马就在敌军南侧,最多半日就会赶到,叛军无法久攻……”

“不过赞画房认为,流寇还有第二种作战方式,我军不得不防,那就是不愿攻城!现在,由盖赞画长为大家详细说明……”

会议结束后,杨凡毫无睡意。

他独自登高远望。

大宁县新任县令还没到任,此时大宁已由他实行军事管控,守备营士兵守在城墙上,游离街头巷尾中,整座城市寂静无声。

城内一片死寂,只有城外的防敌篝火星星点点。

杨凡又想起偷袭罗平州的那晚,今日紧张的心情如出一辙。

明天的对手,杨凡前世也听说过。

其中绰号八大王的张献忠他最记忆犹新,他记得很多清史记载说张献忠把四川百姓屠杀光了。

但他不理解,张献忠若是占据了四川,他的军队也需要民众作为根基,为何会主动大规模屠杀自己治下的百姓。

至于历史上张献忠这次能否成功入川,杨凡更摸不准,按理来说,对方刚被秦良玉逼退,又多了自己这一营强兵,当时进不来。

另一人绰号闯王,但杨凡对高迎祥这个名字印象不深,他只知道有个叫李自成的闯王,不知此刻身在何处。

张献忠、高迎祥、李自成、秦良玉……

历史书上那些惊鸿一瞥的人名,正逐渐与眼前的场景重叠。

一整晚杨凡都没合眼。

天色微明时,大宁城内的道路上,步兵正在列队,军情司的夜不收骑兵已在城外聚集。

城内一片忙碌,在代表百姓的里长吆喝声中,百姓不断从废墟中捡起有用的物资运往城墙。

里长在杨凡的要求下,又号召了城内民妇拆下门板做了许多排堵,方便明军火铳手放在垛口射击。

还组织了两百多人的民勇,等待在城门处,让官军调遣御敌。

旁边的阎宗盛正要出城,瞧见杨凡后,便走过来,其表情轻描淡写:“流寇虽有数万之众,却大多是被裹挟的百姓饥民,都是些土鸡瓦狗罢了,大人不必放在心上。”

“话虽如此,流寇势大,你军情司的夜不收也切莫浪战。”

阎宗盛不耐烦地摆了摆手,随后戴正头盔,跨上马背便飞驰到城外。

片刻后,城墙外的阎宗盛不知说了些什么,军情司的人忽然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呼喊,情绪十分高涨。

随之呼啸一声,便朝东南流寇方向奔驰而去。

张攀从城下满脸阴沉地走上来,靠近杨凡耳边说:“大人,阎宗盛给他部下说,杀一个贼寇马兵,大人给赏银二两。”

杨凡闻言只是眉头微微一皱,随后便舒展开,淡淡道:“无妨。”

他迈步往城头走去,路过里长时,见对方恭恭敬敬地候在一旁。

大宁城虽未被大规模屠城,但短时间内被明军和流寇轮番占据,对百姓来说如同坐过山车。

这些日子,大宁城的百姓早已身心俱疲,心头的不安怕是比杨凡还重,杨凡便顺口勉励了对方几句,说城战之后会将他们的义举写入塘报一同上报。

他还特意问了里长的名字,说到时候列在上头。里长们听后一阵感激涕零。

刚上城墙,还没站稳,亲兵收到阎宗盛的军情过来禀告:“守备大人,阎把总回报,流寇只剩下十里了。”

杨凡颔首应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