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林远的律师生涯 > 第318章 团队的文化建设:凝聚力的增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18章 团队的文化建设:凝聚力的增强

林远打开电脑,调出直播后台的数据页面。观看人次一万两千,私信咨询量还在涨,社区回访的预约已经排到了下个月。他把屏幕转向三人,“我们做的事,有人真的听进去了。”

李薇坐在桌边,手指轻轻敲着笔记本边缘。王磊低头看着手机,刚收到一条新消息,是之前参加宣讲的学生发来的,问能不能把课件再发一遍。赵婷抱着一叠打印好的反馈表,上面有居民手写的建议。

林远合上电脑,站起身走到白板前。他拿起笔,在空白处写下四个词:正义、专业、协作、创新。

“过去三个月,我们做了直播,走进社区讲课,接了二十多个公益咨询。”他停顿了一下,“不是因为我们比别人强,是因为我们在用同一种方式做事——讲事实,守底线,帮普通人。我想把这些变成我们的样子。”

办公室里安静了几秒。

“这四个词……是不是得贴墙上?”赵婷笑了笑。

“不用贴。”林远摇头,“只要我们在办每个案子时都记得就行。”

电话铃响了。李薇接起来,听了一会儿,眉头微微皱起。挂断后她说:“城东一个住户打来的,家里楼上漏水,物业不处理,邻居也不认账。材料杂乱,照片拍得不清楚,连时间都没标。”

按以前的做法,这种小纠纷通常建议对方先找调解员,或者直接准备起诉材料。但现在没人急着下结论。

王磊抬头:“要不要一起看看?”

林远点头:“先别想着告谁,要想怎么解决。”

四个人围到会议桌旁。林远拿出纸,画出三户人家的位置关系,标注出漏水点、维修记录和沟通时间线。他在物业责任那一栏画了个圈,“他们签了服务合同,就有义务响应报修。”

“我查类似判例。”王磊打开电脑,翻找近半年的判决书。

赵婷掏出手机,拨通社区居委会的号码,“上次做宣讲的时候见过调解员,我问问最近有没有人反映过这个问题。”

李薇则把来电录音转成文字,整理出对方陈述的关键诉求:修复漏水、赔偿墙面损失、明确后续责任划分。

“我们可以先发一封律师函。”她说,“不是为了起诉,而是让物业正式介入。”

“对。”林远补充,“函里附上时间线和责任依据,让他们没法装不知道。”

他们打开协作文档,每人负责一块内容。王磊上传判例摘要,赵婷插入社区背景说明,李薇核对法律条款引用,林远统稿修改措辞。整个过程没有一个人单独主导,也没有人等待指令。

文档右上角显示实时更新状态,进度条一点点推进。

两小时后,律师函初稿完成。林远看了一遍,删掉一段情绪化表述,改成客观陈述。“我们不是要逼谁道歉,是要推动问题被看见。”

“发吧。”李薇说。

点击发送的那一刻,赵婷忽然说:“其实这四个词,我们早就用了。”

王磊笑了:“张某那个社保案,林律师非要我们重新核对缴费月份,差一天都不行。那就是‘专业’。”

“直播那次设备坏了,赵婷立刻换手机推流,就是‘创新’。”李薇接道。

“那天在职业高中,王磊让学生演情景剧,把协议问题讲明白了,也是‘协作’。”赵婷看向林远,“你从没说过这些,但我们一直在这么做。”

林远没说话,只是轻轻点了点头。

窗外阳光斜照进来,落在书架上的几本法条汇编上。封面有些磨损,页角卷起,但摆放整齐。

“我们不是大所。”他说,“没那么多资源,也没那么多客户。但我们做事有标准,心里有秤。这就够了。”

临近六点,楼下传来收垃圾的声音。保洁员推着车经过门口,走廊灯光亮了一下。

李薇合上笔记本,“下周宣讲的主题定了吗?”

“劳动仲裁流程。”林远回答,“这次做成问答形式,提前收集问题。”

“我可以负责模拟申请表填写。”王磊说。

“场地确认单刚发来。”赵婷翻出邮件,“时间没问题。”

他们各自回到工位,开始整理今天的记录。协作文档自动保存了最新版本,标题下面多了一行小字备注:【房屋漏水案·初步响应方案】。

林远翻开下周的宣讲材料,逐页检查案例数据。空调发出轻微的运转声,墙上的钟指向六点二十分。

李薇起身关灯,又顺手把门边的伞架扶正。王磊摘下眼镜擦了擦,重新戴上继续改ppt。赵婷在表格里新增了一列“常见误区”,填入刚才讨论时想到的几个细节。

办公室只剩下键盘敲击声和纸张翻动的声音。

林远停下笔,抬头看了看三人。

“明天早上九点,开个短会。”他说,“有个新咨询,涉及两个公司之间的合同纠纷,可能需要大家一起上。”

“好。”三人同时回应。

他把材料放进文件夹,封面写着“劳动仲裁宣讲·终版”。笔搁在桌角,没盖笔帽。

楼下传来电梯到达的提示音,接着是脚步声远去。

办公室的灯还亮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