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探索者号科考船的船体在风浪中发出令人牙酸的呻吟声,倾斜的角度已经超过十五度。甲板上的海水随着船只的摇晃不断冲刷,几个船员紧紧抓着栏杆,脸上写满了绝望。

号的舰桥内,李振舰长紧盯着监控画面,声音急促:他们的船体撑不了多久了!必须立即转移人员!

张飞的手指在全息控制台上快速滑动,调出实时海况数据和分析模型。当前浪高八米,风速每秒三十米。直接靠帮救援风险太大。

那怎么办?李振舰长急得额头冒汗,我们的救生艇在这种海况下也放不下去啊!

张飞已经调出另一个界面:采用远程救援方案。启动高压悬浮索道系统。

随着他的指令,号舰艏缓缓升起一个特殊的发射装置。一道闪着蓝光的索道精准地射向探索者号,在两船之间架起了一条稳定的通道。

这是什么技术?导航军官惊讶地看着那道在狂风中纹丝不动的索道。

基于电磁悬浮原理,张飞一边调整参数一边解释,索道周围形成稳定的磁场,可以抵御风浪干扰。

第一批救援无人机沿着索道平稳滑向探索者号,送去了救生装备和医疗物资。紧接着,特制的救援舱开始运送科考队员返回。

探索者号的船长通过视频通讯,声音哽咽:太感谢了!我们还以为这次真的要葬身大海了!

张飞检查着救援舱的运行数据:运输效率比预期低百分之七。需要优化舱体设计。

李振舰长听着这番对话,忍不住对穆青山低语:都这种时候了,他还在想着优化系统。

穆青山却露出赞赏的表情:这才是真正的专家。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忘改进。

救援工作进行得十分顺利,但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一个巨大的浪头打来,探索者号的船体发出刺耳的金属撕裂声,倾斜角度骤然加大到二十五度。

不好!他们的船体可能要断裂!李振舰长惊呼。

张飞立即调整救援方案:加速人员转移。同时启动船体稳定程序。

只见号侧面伸出数个机械臂,对准探索者号船体关键部位喷射出特殊的泡沫材料。这些材料迅速凝固,形成临时支撑结构。

这是什么材料?动力长好奇地问。

快速凝固复合泡沫,张飞专注地监控着喷射过程,可以在三分钟内达到钢材的强度。

果然,探索者号的船体倾斜速度明显减缓,为人员转移争取了宝贵时间。

然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科考队中有一名老教授突发心脏病,情况危急。随队医生通过视频求助:我们需要立即进行心脏复苏,但船上设备在风浪中损坏了!

张飞立即调出医疗设备清单:启动远程医疗支援系统。

一个特制的医疗舱通过索道迅速送达探索者号。舱内装备了完整的心肺复苏设备和远程诊疗系统。号上的军医通过高清视频指导抢救,实时监控患者生命体征。

二十分钟后,好消息传来:患者心跳恢复!生命体征稳定!

舰桥内响起一片 relieved 的叹息声。李振舰长擦着额头的汗水:张顾问,您这准备得太周全了!

基本预案而已。张飞已经开始分析医疗设备的运行数据,远程诊断系统的延迟还是太高,需要优化。

随着最后一名科考队员安全转移到号,众人都松了一口气。但张飞的表情却依然严肃。

探索者号上还有重要科研资料和样本,他调出科考船的内部结构图,不能就这样放弃。

穆青山皱眉:可是船体随时可能沉没,太危险了。

张飞已经在控制台上输入一连串指令:采用无人救援单元。给我五分钟。

数台特种机器人通过索道进入探索者号,在人工智能系统的指挥下,迅速收集重要的科研资料和设备。整个过程高效而精准,就像一支训练有素的救援队。

这些机器人太聪明了!观察着监控画面的军官惊叹道,它们居然能识别出最重要的科研样本!

张飞淡淡解释:预设了科研设备识别算法。基本原理并不复杂。

当最后一批科研样本安全运回时,探索者号的船体已经开始解体。巨大的船身在风浪中缓缓下沉,最终消失在海面上。

获救的科考队员们站在号的甲板上,望着曾经的工作平台沉入海底,不少人流下了眼泪。

老教授在医护人员的搀下来到舰桥,紧紧握住张飞的手:年轻人,谢谢你!不仅救了我们的命,还保住了我们多年的研究成果!

张飞轻轻点头:这是应该做的。您的身体状况还需要进一步检查。

他转向医疗官:准备进行全面体检,特别注意心脏功能监测。

看着张飞安排得井井有条,穆青山忍不住感叹:你这考虑得比专业救援队还周到。

接下来的返航途中,号展现了惊人的舒适性。即使在风浪中,舰体依然保持平稳,让经历惊魂的科考队员们终于能够安心休息。

厨师长特意准备了热腾腾的饭菜,医疗团队为每个人进行了详细检查。更让人惊讶的是,张飞还安排心理医生对科考队员进行心理疏导。

您连这个都想到了?李振舰长觉得不可思议。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预防很重要。张飞查看着一份心理评估报告,基本常识。

当号抵达目的港口时,码头上已经聚集了焦急等待的家属和媒体记者。看着获救的科考队员们平安下船,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苏晚晴带着采访团队第一时间赶到,但她首先找到的是张飞。

张顾问,能谈谈这次救援的感受吗?她将话筒递到张飞面前。

张飞正在检查港口充电接口的设计:没什么特别感受。只是完成了一项任务。

但是您救了六十八条生命,还保住了珍贵的科研资料!苏晚晴强调道。

张飞抬起头,思考了一下:系统运行基本正常,但还有三个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才是重点。

这番回答让苏晚晴哭笑不得,但她也已经习惯了张飞的风格。

在随后的新闻发布会上,海军司令部高度评价了这次救援行动。更让人意外的是,国际海事组织也发来贺电,称赞这次救援展现了最高水平的海上救援能力。

然而在庆功宴上,张飞却不见踪影。顾倾城在机舱里找到了他,他正在分析救援过程中收集到的系统数据。

大家都在找您呢。顾倾城说,今天您可是英雄。

张飞头也不抬:英雄不重要。重要的是找到了系统优化的方向。

他调出一组数据:你看,在极端海况下,能源输出有0.3%的波动。虽然很小,但说明控制系统还需要优化。

顾倾城看着专注工作的张飞,突然明白了为什么他总能创造奇迹。在这个年轻人眼中,再大的成就都只是前进路上的一个脚印而已。

当晚,张飞在实验室里改进了救援系统的多个细节。从索道的稳定性到救援舱的舒适度,每一个细节都被他反复优化。

安国邦来找他时,看到他正在设计新一代的救援机器人。

张总工,您就不能休息一下吗?安国邦无奈地说。

张飞放下手中的设计图:现在优化一点,下次就能多救一个人。这个理由足够吗?

安国邦无言以对,只能悄悄退出实验室。

深夜,张飞独自站在舰桥上,望着平静的海面。救援行动中每一个细节在他脑海中回放,寻找着可以改进的地方。

做得不错。穆青山不知何时来到他身边,今天你让很多人看到了希望。

张飞轻轻摇头:还不够好。下次要做得更好。

月光下,两人的身影映在舷窗上。一个代表着过去的荣光,一个承载着未来的希望。而这个夜晚,注定要被载入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