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家宗祠那场沉痛割席的余烬尚未完全冷却,资本市场上的硝烟也依旧隐约可闻,但傅天融和何紫妍都知道,他们不能,也没有时间沉溺于过去的创伤与混乱。家族的割席与法律的程序,清算了旧日的罪孽,划清了过去的界限,如同一次彻底的外科手术,切除了腐坏的肌体。而现在,是时候为这片经过烈火焚烧和冰雪覆盖的土地,播下新生的种子了。
重建,并非始于宏大的蓝图或响亮的口号,而是始于最细微、最基础的角落。
傅天融做的第一件事,并非召开全体大会,而是带着何紫妍,在没有任何预先通知的情况下,走进了傅氏集团总部大楼里最普通、也最核心的研发实验室、客服中心和生产线。
在研发部,他们没有听取高管汇报,而是直接与几位因项目预算可能削减而忧心忡忡的年轻工程师交谈。傅天融认真倾听他们关于技术瓶颈的困惑,关于创新想法的渴望,甚至关于个人前途的迷茫。他没有给出空泛的承诺,而是当场指示随行的助理,记录下几个具体的技术难题和资源需求,要求相关部门在四十八小时内给出解决方案和资源支持计划。
“傅氏的未来,不取决于某个人,而取决于你们键盘下敲出的每一行代码,实验台上得出的每一个数据。”傅天融对那群眼神逐渐亮起来的年轻人说道,“集团会为一切有价值的创新提供最坚实的后盾。我保证。”
在嘈杂的客服中心,他戴上耳麦,旁听了半个小时客户因近期风波而产生的质疑与投诉。他听到了恐慌,听到了不信任,也听到了那些依旧选择相信傅氏的客户小心翼翼的期待。随后,他召集客服团队,没有批评任何接听技巧,而是与他们一起重新梳理了应答口径,强调“坦诚”与“专业”:“承认我们正在经历困难,但更要清晰地传递我们解决问题的决心和具体行动。客户的不满,是我们改进的方向。”
何紫妍则将自己的重心,放在了重塑傅氏早已千疮百孔的信誉体系上。她深知,资本市场的信心可以靠资金暂时稳住,但商业伙伴和公众的信任,需要靠透明与规则重新赢得。
在她的强力推动下,一个由她直接领导、吸纳了何家部分精英及外部独立顾问的“合规与伦理委员会”迅速成立,权力凌驾于所有业务部门之上。委员会发布的第一号指令,便是全面审查并公开修订集团内部所有的采购、招标、人事任免流程,引入第三方监督和匿名举报通道,确保任何决策都无法再被个人权力轻易操纵。
“从今天起,傅氏做的每一笔交易,任命的每一个经理,都必须经得起阳光的曝晒。”何紫妍在委员会首次会议上,语气冷冽,“我们要建立的,不是一个依靠个人权威的帝国,而是一个依靠制度和流程健康运转的现代企业。”
同时,她亲自牵头,启动了与所有核心供应商和重要客户的“一对一”重建信任会谈。没有回避,没有推诿,她坦诚地承认傅氏在过去管理上的失误,详细阐述正在进行的内部清理和制度重建,并出示了具体的、可验证的改进时间表。对于一些因傅天豪事件而遭受损失的合作伙伴,她甚至承诺了超出法律要求的补偿方案。
“信誉的破产,比资金的断裂更可怕。”她对一位犹豫不决的重要客户说道,“我们无法改变过去,但我们能用未来的每一个行动,来证明我们值得再次被信任。请给我们一个用行动弥补的机会。”
这些举措,初时并未在舆论上引起太大波澜,远不如股价暴涨暴跌或家族决裂来得吸引眼球。但在傅氏内部,变化却在悄然发生。
那位曾在项目会议上心神不宁的资深工程师王工,发现他提交的关于算法优化的风险报告,没有像以往那样被束之高阁或遭到斥责,反而收到了研发副总裁亲自组织的专题讨论会邀请,并且得到了额外的测试资源支持。他重新燃起了工作的热情,团队里那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沉闷气氛开始松动。
客服中心那位曾因应对不当而受到客户投诉的年轻女孩,在新的应答指南和支持下,成功安抚了一位情绪激动的客户,并获得了对方的理解。她带着一丝小小的成就感下班时,感觉胸口的憋闷消散了许多。
一位与傅氏合作多年的原材料供应商,在接到何紫妍亲自打来的电话,并审阅了那份详尽得近乎苛刻的新版合规采购协议后,对身边人说:“虽然条款严了,但心里反而踏实了。傅氏这次,像是要来真的。”
重建企业文化和信誉,是一场润物细无声的漫长征程。它无法一蹴而就,它需要无数个像王工、像客服女孩、像那位供应商所经历的细微瞬间去累积,去印证。
傅天融和何紫妍,如同两位耐心的园丁,在风暴过后的废墟上,小心翼翼地清理着瓦砾,修补着断裂的根系,然后,播下名为“透明”、“规则”、“专业”与“担当”的种子。他们知道,这些种子需要时间才能发芽,需要持续的呵护才能茁壮成长,直至某一天,长成足以遮蔽风雨的参天大树。
这只是一个开始,一个在满目疮痍中,艰难却无比坚定的重生开始。前路依旧漫长,但方向已然明确,步伐也从未如此踏实。傅氏这艘巨轮,正在缓慢而坚决地,调整着它的舵轮,驶向一个由内而外焕然一新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