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汉末三国路 > 第236章 胡汉合流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建安五年正月初二(公元200年)

未央宫前殿元朔大朝会的余音犹在梁间萦绕,正月初二清晨,大将军王康便召核心谋臣程昱、贾诩、陈宫、法正,以及吏曹掾陈宫、户曹掾崔琰、兵曹掾赵俨、理番院祭酒王柔,于偏殿暖阁再议要务。炉火正旺,驱散着关中早春的寒意,空气中弥漫着松木燃烧的清香与新岁墨砚的气息。

程昱(字仲德)手持一册薄薄的文卷,须发微颤,眼中闪烁着洞悉时势的锐光。他率先打破了暖阁的沉静:“大将军,昨日朝会核验,三州编户近七百万口,兵甲七十余万众,仓廪丰实,根基已成。然隐忧亦明,新附之民(尤指徙边刑徒与归化胡众)骚动未靖,西陲凉州、北疆并州五原、云中等地,保甲虽立,人心未附。此非仅武力弹压可解,乃‘胡汉之隔’如冰未消,如壑未平!”

他展开文卷,声音沉稳而有力:“臣观‘徙边刑徒实凉’之策已行,成效初显。然此仅为治标。欲固西陲北疆,必行‘改土归流’,釜底抽薪,令胡汉之民如水乳交融,不分彼此!”

“何为‘改土归流’?”王康目光炯炯,示意程昱详陈。

“其一,易姓氏,定归属!”程昱斩钉截铁,“着理番院(王柔总掌)会同吏曹(陈宫)、户曹(崔琰),为归化胡人制定汉姓!休屠匈奴、南匈奴、鲜卑、羌氐、杂胡,五大部族,各赐五单字汉姓,须为常见之姓,如‘张、王、李、赵、刘;陈、杨、周、吴、郑;马、孙、胡、朱、郭;高、林、何、于、徐;冯、董、袁、曹、韩’等。凡自愿改汉姓、着汉服、习汉话、遵汉俗之归化胡户,立户造册,录入汉籍!改籍首年,免其全家田赋、口赋!此乃大利,诱其归心!”

暖阁内响起轻微的吸气声。免税一年!这对普通民户而言是极大的诱惑。崔琰沉吟道:“仲德公此策甚善。然姓氏赐予,须有章法,避免混乱。理番院当速拟细则,按部族、地域分批推行,户曹全力配合造册。”

王柔(字叔优)捋须点头:“理番院责无旁贷。当派干员深入边郡,宣讲政策,登记造册。首批可自归化多年、表现良好之休屠、南匈奴部开始。”

“其二,联姻缘,通血脉!”程昱继续道,目光扫过兵曹掾赵俨,“此乃破隔阂之快刀!大将军麾下,禁军、镇军战兵之中,胡骑、胡卒不下八万众!此辈多单身,或家眷远在故土。着户曹(崔琰)于三州汉户之中,尤其是新迁流民、贫寒之家、阵亡将士遗孀之中,择品性端良之适龄汉女。由官府为媒,赐婚予军中胡人锐士!凡娶汉女为妻之胡兵,赐布帛二匹,钱五百!其妻家,免当年户调!”

“五百钱?!”赵俨微微皱眉,他深知军饷微薄(禁军年饷约千钱),此数对普通士兵已是厚赐,“是否过重?恐府库…”

程昱摆手:“文则(赵俨字)过虑矣。此非滥赏!乃固本之资。一者,五百钱加布帛二匹,于寒家是雪中送炭,可解嫁女之窘。二者,此乃‘国婚’!昭示朝廷恩典,令胡兵感念,令汉女安心。三者,所费有限。首批择三五千对试行,耗钱不过一二百五十万至五百万钱,布帛万匹。较之安靖边郡、消弭隐患,孰轻孰重?金曹(徐岳)岁入五亿八千万,此支当可承受。”

王康颔首:“可。此钱当花!兵曹需核验军中胡兵单身名册,尤以战功卓着、忠诚可靠者为先。户曹择女,务必自愿,不得强配。理番院协同地方太守,主持婚礼,务求隆重,广而告之,使其成风化!”

“大将军明鉴!”程昱眼中露出赞许,继续道,“其三,立榜样,正衣冠!此策之成败,首在军中表率!着兵曹(赵俨)晓谕全军:凡军中胡人将士,率先改汉姓、着汉服、娶汉妻者,记功一次,升迁优先!其家眷优先编入汉籍,享免税之惠。更要让军中汉人将士知晓,此为国策,胡汉一家,不分彼此。凡有阻挠、讥讽、生事者,军法严惩!”

法正(字孝直)此时接口,带着新锐的锐气:“仲德公三策,层层递进,恩威并施。然学生以为,推行需有缓急。姓氏之改、编户免税,可即刻颁行,利诱为先。通婚之事,则需稳妥。首批当选军中最可靠之胡人精锐,所配汉女亦需户曹精挑细选,家世清白,性情温顺。婚礼须由太守或理番院高官亲自主持,赐予婚书印信,使其成为边郡美谈,而非怨偶之源。待首批成效卓着,风评上佳,再徐徐推广,方是正理。”

贾诩(字文和)亦缓缓道:“孝直所言甚是。改姓易俗,通婚融合,非一朝一夕之功。尤需严防地方胥吏借机勒索,败坏新政。法曹(杜袭)当遣员暗访,凡有借登记造册、主婚配之机索贿刁难者,立斩不赦!军情司亦需留意,是否有胡部豪酋暗中阻挠,或汉地豪强煽动排外。此策如利刃,用得好,可削平胡汉之垒;用不好,反伤自身。”

陈宫(字公台)补充道:“吏曹当发文各郡县,严令地方官将此策列为考绩重中之重!凡推行得力,境内胡汉和睦,归化踊跃者,记大功;敷衍塞责,甚至激起民变者,罢官夺职,永不叙用!”

王康听罢诸臣议论,心中已定。他起身走到暖阁窗前,望着宫苑中尚未消融的残雪,声音沉稳而坚定:

“程仲德‘改土归流’三策,实乃固本安边、消弭隐患的百年大计!孤准奏!着即颁行天下:

一、**易姓归籍:**理番院王柔、吏曹陈宫、户曹崔琰,速定五大胡部所赐汉姓(各五单字常见姓),拟定细则,布告三州。凡归化胡户自愿改汉姓、着汉服、习汉语、遵汉俗者,立户造册,录入汉籍。改籍首年,免全家田赋、口赋!此令自建安五年二月始行!

二、胡汉通婚:兵曹赵俨即刻核查军中胡人单身锐士名册(尤重战功忠诚者)。户曹崔琰于三州汉户择品性良家适龄女子(优先流民、贫户、烈属)。由官府为媒,赐婚!每对新人赐布帛二匹,钱五百!妻家免当年户调。理番院王柔、各郡太守亲自主持首批婚礼,务求隆重,树为典范!此令首批择三千对试行,待观成效再行推广。

三、军中表率:兵曹晓谕全军,凡军中胡兵率先改汉姓、着汉服、娶汉妻者,记功一次,升迁优先!家眷优先入籍享惠。严禁军中汉卒歧视阻挠,违者严惩!

四、**严明吏治:**法曹杜袭遣员暗访,严查胥吏借机勒索!军情司程昱留意地方舆情,严防豪酋豪强作梗!吏曹将此策推行成效,列为郡守、县令考绩首条!有功重赏,有过严惩!”

他转过身,目光如炬,扫过阶下重臣:

“此非权宜之计,乃孤经略四方的根基之策!胡汉融合如水滴石穿,需持之以恒。今以大利导之,以国婚系之,以军功励之,以严法督之!务使休屠、匈奴、鲜卑、羌氐之名,渐泯于朔风;使张、王、李、赵之姓,扎根于三州!十年之后,孤要这雍并凉之地,再无‘胡汉’之分,唯有‘王康之民’!诸卿,戮力同心,共成此业!”

“臣等谨遵大将军令!必鞠躬尽瘁,促成胡汉同流!”程昱、贾诩、陈宫、法正、崔琰、赵俨、王柔齐声应诺,声音在暖阁中回荡,带着破旧立新的决心。

暖议散去,新政的种子已随着一道道即将发出的钧令,撒向三州广袤的土地。改姓免税的诱惑将在归化胡户中掀起波澜;五百钱与两匹布的“国婚”厚赐,将成为寒门汉女改变命运的契机,也将无数胡汉家庭的命运紧紧捆绑;军中胡人锐士的率先垂范,将成为活生生的榜样。理番院、户曹、兵曹、法曹的庞大机器开始高速运转,准备迎接这场静默却影响深远的社会变革。

新任幕府书记官司马懿(字仲达)默默记录着一切,低垂的眼帘下,眸光深邃。他敏锐地察觉到,这项政策蕴含的巨大能量,以及可能带来的深层震荡——它或许真能消融胡汉坚冰,但也可能在急于求成中,触碰某些根深蒂固的利益与观念。王康以无匹的权威和丰厚的资源推动此策,其志在千秋。然而,融合之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历史的洪流,将在这一道道务实的政令推动下,悄然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