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大国海军,从北洋水师开始 > 第166章 年度总结,文末附1910年度总结报告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66章 年度总结,文末附1910年度总结报告

寒风裹着碎雪,刮过朱红宫墙,却吹不散怀仁堂内的热气。龙国1910年度工作总结会议在此召开,炭火在铜炉里燃得正旺,映得满室通红。丁总统端坐主位,脸上带着难掩的疲惫,却眼神矍铄;李和、段祥瑞、萨镇冰、邓世昌等军政要员,以及各部总长、各省代表依次落座,每个人的脸上都刻着这一年的风霜,也带着劫后余生的庆幸。

“1910年,是龙国成立以来最艰难的一年。”丁汝昌的声音透过扩音器传遍整个会场,“从四月旱情初现,到五月旱魃肆虐,再到七月涝魃继至,全国二十二个省份遭灾,三亿民众受困,五亿亩农田被淹。紧接着,疫魔趁虚而入,霍乱、痢疾、鼠疫威胁着每一个同胞的生命。外有沙皇国、代英、高卢国陈兵边境,内有反动势力造谣作乱,龙国一度走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

会场内一片寂静,所有人的思绪都被拉回了那段艰难岁月——干裂的土地、汹涌的洪水、绝望的哭喊、抢险的身影、沉船的悲壮、防疫的坚守,一幕幕在眼前闪过,让人动容。

“但我们挺过来了!”丁汝昌的声音陡然提高,带着一股振奋人心的力量,“我们沉舰为堤,堵住了汹涌的洪水;我们以工代赈,给了灾民活下去的希望;我们全国防疫,遏制了疫魔的蔓延;我们军民同心,守住了边境的安宁;我们抢种补种,保住了来年的收成;我们重建家园,让同胞们重返故园。这一切,离不开在座各位的日夜操劳,更离不开全国人民的团结一心!”

掌声如雷,响彻怀仁堂。李和望着身边的邓世昌,两人相视一笑,眼眶却都有些湿润。这一年,他们并肩作战,一个守海疆、调物资、护运输,一个率陆战队、抢险情、助重建,太多的艰难险阻,太多的生死瞬间,都化作了此刻的欣慰与自豪。

“复盘这一年的抗灾历程,我们能活下来,能迅速稳住局面,核心得益于两点——公路网的建成与铁路网的发展。”丁总统话锋一转,目光落在交通部总长身上,“若没有这两张交通网,救灾物资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运往全国灾区;若没有这两张交通网,防疫医疗队无法快速驰援重灾区;若没有这两张交通网,军队无法迅速调动,既守不住边境,也护不了百姓。”

交通部长站起身,语气诚恳:“总统所言极是。截至1910年初,我国已建成全国性公路主干网,各省主要县城均已通车;铁路网覆盖东北、华北、华中、华东主要地区,京汉、津浦、沪宁、西伯利亚等铁路干线日夜畅通。抗灾期间,铁路部门日均发车一百二十列,运输粮食、罐头、药品等物资超五万吨;公路部门组织运输车队两万余辆,将物资从铁路站点转运至偏远灾区,真正实现了‘物畅其流’。”

李和深有感触,补充道:“海军也受益于交通网。沿海港口与铁路、公路无缝衔接,从漂亮国、汉斯国采购的物资到港后,能迅速通过铁路、公路运往内陆灾区。若没有这样的运输效率,灾区的粮食和防疫物资早就断供了,后果不堪设想。”

段祥瑞也点头附和:“陆军的兵力调动、抢险部队的转战,都离不开铁路和公路。从华北到东北,从长江流域到黄河流域,部队能在最短时间内抵达险情最危急的地方,交通网功不可没。”

丁总统抬手示意大家落座,语气变得凝重:“成绩值得肯定,但教训更要铭记。”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第一,防灾减灾体系不完善。对旱涝交替的极端天气预判不足,水利设施建设存在短板,部分堤坝年久失修,面对洪峰不堪一击;第二,应急响应机制不健全。初期对旱情的严重程度估计不足,导致救灾物资储备不足、调配不及时,给灾民带来了不必要的损失;第三,医疗防疫能力有待提升。虽然提前准备了鼠疫防控物资,但面对全国性的疫情,医疗资源依旧紧张,基层医疗设施薄弱的问题暴露无遗;第四,边境防御仍有漏洞。外敌对我国灾荒趁虚而入,陈兵边境,虽未敢轻举妄动,但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每一句话,都切中了要害。会场内的气氛变得严肃起来,大家低头沉思,复盘着这一年的种种不足。

“还有一点,”李和站起身,语气坚定,“我们不能因为抗灾成功就放松警惕。如今国际局势动荡,沙皇国、代英、高卢国对我国虎视眈眈,漂亮国、汉斯国也各有图谋。这次我们能撑过来,是因为全国上下团结一心,是因为交通网提供了保障,但如果战争爆发,我们面临的挑战将比灾荒更加严峻。备战,必须始终放在首位!”

段祥瑞立刻响应:“李总长所言极是。抗灾期间,陆军既要抢险救灾,又要守住边境,兵力严重不足。未来,我们必须加强陆军建设,提升部队的快速反应能力和作战能力,确保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守住国家的领土主权。”

萨镇冰也补充道:“海军同样需要加强。虽然这次海军在物资运输、沿海防疫、港口守护等方面发挥了作用,但面对代英等国的舰队挑衅,我们的远洋作战能力还有差距。必须加快新型舰船的研发和建造,提升海军的整体实力。”

丁总统点点头,对大家的发言表示赞同:“李总长、段司令、萨司令说得都很有道理。灾荒是考验,战争更是考验。新的一年,我们的工作重心将围绕‘补短板、强能力、固国防、促发展’展开。”

他站起身,走到墙边的地图前,手指重重地落在上面:“第一,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加大水利设施建设投入,修复加固长江、黄河等主要江河堤坝,新建一批水库和排水工程;建立全国性的气象监测网络,提升极端天气的预判能力;储备充足的救灾物资,健全应急响应机制,确保一旦发生灾害,能迅速展开救援。”

“第二,提升医疗防疫能力。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在各省建设高水平医院,在基层设立卫生站点;建立全国性的疫情监测和防控体系,储备充足的疫苗、药品和医疗设备;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提升应对大规模疫情的能力。”

“第三,强化交通网络建设。继续完善铁路网和公路网,延伸至偏远地区和边境地带;加快内河航运建设,提升水路运输能力;发展航空运输,建立应急航空救援体系,确保在特殊情况下能实现‘空地一体’运输。”

“第四,加强国防建设。陆军要提升机械化水平,加强边境防御工事建设;海军要加快新型舰船研发和建造,扩大舰队规模,提升远洋作战能力;空军要加快发展,建立一支能执行侦察、运输、作战任务的现代化空军;同时,要加大军工产业投入,实现武器装备的自主研发和生产。”

“第五,推进经济发展。大力发展农业,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粮食产量,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发展工业,重点扶持钢铁、机械、纺织等产业,提升国家的工业实力;鼓励商业贸易,加强与国外的经济合作,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第六,加强思想建设。继续推进扫盲工作,提高国民素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凝聚民族精神;打击反动势力和造谣传谣行为,维护社会稳定。”

丁总统的话语掷地有声,每一项规划都紧扣实际,既回应了这一年暴露的问题,也为龙国的未来指明了方向。

李和静静的听着,这一年,他失去了平远,却看到了龙国人民的顽强意志;他经历了无数次的艰难抉择,却更加坚定了建设强大海军、守护国家海疆的决心。新一年的任务依旧艰巨,但只要全国上下团结一心,按照既定的规划稳步推进,龙国一定能变得更加强大。

邓世昌侧身对李和说:“李司令,明年海军的发展,还需要你多费心。有了强大的海军,我们才能在海上守住国门,为国家的发展保驾护航。”

李和点点头:“放心吧。新型舰船的研发已经有了进展,海军的训练也会加强。明年,我们不仅要守住海疆,还要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物资运输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段祥瑞也看向李和和邓世昌:“陆军和海军要继续加强协作,无论是防灾减灾,还是国防建设,都需要我们并肩作战。”

“一定!”李和与邓世昌异口同声地回应。

会议持续了整整三天。期间,各部总长、各省代表纷纷发言,汇报了1910年的工作情况,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建议,对1911年的工作规划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完善。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气氛热烈而融洽。

会议结束时,已是腊月二十三,小年。怀仁堂外,雪花依旧在飘,但阳光也透过云层,洒在了京城的大地上。丁总统站在门口,与各位参会人员一一握手道别。

1910,已成过往;1911,充满希望。龙国,正以更加坚定的姿态,在历史的长河中奋勇前进,朝着强大、繁荣、幸福的目标,砥砺前行。

ps:

龙国一九一〇年度工作总结报告

(一九一〇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龙国国务院)

一、年度工作总览

一九一〇年,是龙国成立以来面临极端考验最集中的一年。自四月起,华北、中原地区率先显现旱情,五月旱情急剧升级并蔓延至华东、西北局部,七月起全国雨带异常北移、南扩,长江、黄河、松花江等主要流域同步爆发特大洪涝,东北、西南等非传统灾区亦遭波及,形成“全域受灾、旱涝交替”的罕见灾情。截至十二月,全国二十二省均报告受灾,累计受灾民众3.2亿人,农作物受灾面积5.1亿亩,绝收面积1.8亿亩,倒塌房屋1230万间;洪涝过后,霍乱、痢疾等传染病在多地散发,东北鼠疫防控压力陡增,叠加外有沙皇国、代英、高卢国边境陈兵施压、内有反动势力造谣滋事,国家一度面临“天灾、人祸、外患”三重危机。

在全国军民同心协力下,全年抗灾救灾、疫情防控、边境维稳、家园重建等工作取得决定性胜利:累计转移安置灾民8900万人,救治传染病患者17.3万人,疫情未形成大规模扩散;年底前完成98%受灾民众返乡安置,冬小麦抢种面积达1.2亿亩,土豆等应急作物播种0.8亿亩;边境防线稳固,未发生实质性冲突;国民经济虽受重创,但核心产业保持运转,社会秩序全面恢复。

二、年度核心工作成效

(一)抗灾救灾:以交通为脉,筑牢生命防线

1. 物资转运效率凸显交通硬实力:依托一九一〇年初全面贯通的全国公路干线网(县县通公路)及恢复运营的西伯利亚铁路干线,构建“铁路干线+公路支线+水路补充”的立体运输体系。铁路方面,西伯利亚铁路干线及国内京汉、津浦、沪宁等干线满负荷运转,采用“重载列车+昼夜连发”模式,列车平均时速35-40公里,单日最高发车132列,累计运输粮食、罐头、药品等救灾物资680万吨,其中西伯利亚铁路干线承担了东北、华北灾区30%的物资输入,成为北方救灾“生命线”;公路方面,全国投入运输汽车1.8万辆(含军用卡车、民用货车),汽车平均时速25-30公里,将铁路枢纽转运的物资精准送达偏远乡镇,尤其在洪水阻断铁路的时段,公路运输承担了70%以上的应急物资配送,实现“最后一公里”全覆盖。

2. 应急处置精准有力:旱情初期启动“以工代赈”,组织受灾民众1200万人次加固堤坝、开挖排水沟,为后续防涝奠定基础;洪涝爆发后,果断实施“沉船堵溃”策略,调用海军退役舰艇及海警舰艇32艘,封堵长江、黄河等主要流域溃口19处,其中黄河兰考段“沉船堤坝”成功遏制200米宽溃口;陆军、海军陆战队累计投入兵力230万人次,参与抢险堵溃、民众转移、环境消杀等工作,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

3. 民生保障底线稳固:全年调拨粮食1050万石、各类罐头3200万盒、饮用水1.5亿升,实现“受灾民众有饭吃、有干净水喝、有衣穿、有临时住所”;搭建临时安置点2.3万个,发放御寒棉衣4800万件、被褥2500万套;设立临时炊事棚1.8万个,确保民众每日能吃上热乎饭菜,兑现“不让一人挨饿受冻”的承诺。

(二)疫情防控:提前部署,遏制疫魔蔓延

1. 前置准备发挥关键作用:年初预判东北鼠疫风险,提前组建12支省级防疫医疗队,储备鼠疫及各类疫苗30万份、消毒液1200吨及口罩、防护服等物资,在东北搭建临时防疫站点46个,为后续全国防疫提供了人员和物资基础。

2. 全域防控阻断传播链条:疫情爆发后,迅速启动全国防疫应急预案,建立“监测-隔离-治疗-消杀”闭环机制。在扫盲工作扎实推进的基础上,通过广播、传单、村屯宣讲等方式普及防疫知识,民众防疫依从性达90%以上;累计设立临时隔离点3.7万个,救治传染病患者17.3万人,治愈率达82%;组织防疫人员65万人次,对安置点、灾区村落进行全覆盖消杀,清理腐烂尸体及垃圾180万吨,有效遏制了疫情扩散。

(三)边境维稳与社会治理:内外兼修,守护安全

1. 边境防线坚不可摧:面对沙皇国在北方、代英及高卢国在西南的陈兵施压,陆军依托边境公路、铁路快速调兵,部署兵力150万人次,加固防御工事;海军加强黄海、渤海巡逻,驱离代英挑衅舰队3次;西伯利亚铁路干线同步承担军事物资运输,确保边境部队“粮草充足、装备到位”,最终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维护了国家领土主权。

2. 社会秩序持续向好:严厉打击反动势力造谣滋事、趁火打劫等行为,抓获涉案人员3.2万人,查处哄抬物价、囤积居奇商户余家;通过广播、报纸等媒体及时发布灾情、救灾进展,澄清谣言,稳定民众情绪,未发生大规模社会动荡。

(四)灾后重建与生产恢复:抢种抢建,重拾希望

1. 家园重建有序推进:投入重建资金8.6亿龙元,组织援建队3.5万支,截至年底,80%的倒塌房屋完成重建或修缮,新建房屋均采用抗震防潮设计;修复被冲毁的公路3.2万公里、铁路1200公里、桥梁860座,恢复水利设施2.1万处,其中加固长江、黄河堤坝4300公里,提升了灾害防御能力。

2. 农业生产快速恢复:十月中旬洪水退去后,组织民众排水晒田,投入抽水机2.3万台,15天内完成1.2亿亩土地湿度调控;紧急调拨冬小麦种子4.5万吨、土豆种薯6.8万吨,抢种冬小麦1.2亿亩、土豆0.8亿亩,虽播种期推迟,但在农业技术指导下,麦苗、薯苗长势良好,为来年丰收奠定基础。

三、年度经验与深刻教训

(一)核心经验

1. 交通网络是大国抗灾的“生命线”:一九一〇年初实现的公路全境通车及西伯利亚铁路干线的全面恢复,是本次抗灾成功的关键支撑。铁路的大运量、公路的灵活性,确保了救灾物资“跨区域快速调配、近距离精准送达”,若缺乏这一基础,全国性救灾将无从谈起。

2. 提前预判与前置储备至关重要:年初对东北鼠疫的预判及防疫物资、人员储备,有效降低了疫情防控压力;旱情初期启动的“以工代赈”加固堤坝,减少了后续洪涝灾害损失,印证了“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性。

3. 军民同心与全国一盘棋是制胜法宝:抗灾过程中,军队、地方政府、民众、企业协同联动,陆军、海军各司其职,全国物资、人员向灾区倾斜,形成“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强大合力;扎实的扫盲工作提升了民众对防疫、救灾政策的理解和配合度,为工作推进扫清了障碍。

4. 对外开放与物资筹措能力是重要保障:通过与漂亮国、汉斯国等协商,从其远东殖民地采购粮食180万吨、罐头800万盒、疫苗25万份,补充了国内储备不足,彰显了多元化物资筹措体系的重要性。

(二)深刻教训

1. 气象监测与灾害预判能力不足:对“大旱之后必有大涝”的极端天气组合预判滞后,初期仅按常规春旱应对,未提前做好大规模洪涝防控准备,导致部分堤坝、水利设施应对不足,增加了救灾难度和损失。

2. 水利设施建设仍有短板:部分中小河流堤坝年久失修、标准偏低,面对超历史极值洪水时极易溃口;农村地区排水系统不完善,洪水退去后土壤湿度调控耗时较长,影响了冬种进度。

3. 基层医疗与防疫体系薄弱:农村及偏远地区基层卫生站点覆盖率仅65%,医疗设备匮乏、医护人员不足,疫情初期出现“发现难、救治慢”的问题;全国疫苗、特效药储备总量不足,面对全域疫情时一度出现区域性短缺。

4. 国防建设仍需强化:面对外敌边境施压时,部分边境地区防御工事老旧、兵力部署分散,依赖交通网络快速调兵才勉强应对,暴露了国防“硬实力”与大国地位不相匹配的问题。

5. 工业自给能力不足:救灾所需的抽水机、汽车、疫苗等核心物资部分依赖进口,受国际局势影响较大,存在供应链断裂风险。

四、一九一一年工作规划与展望

(一)核心目标

聚焦“补短板、强基础、固国防、促发展”,全面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医疗防疫水平、国防实力和经济发展质量,确保社会稳定、民生改善,为龙国长远发展筑牢根基。

(二)重点工作部署

1. 筑牢防灾减灾体系:

- 加大水利投入,投资5.2亿龙元,加固长江、黄河等主要江河堤坝5000公里,新建中小型水库320座、排水渠道4.5万公里,提升洪水调蓄和排泄能力;

- 建立全国气象监测网络,在各省设立气象观测站,引进先进气象仪器,提升极端天气预判时效;

- 完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在全国设立15个国家级应急物资储备库、60个省级储备库,储备足量救灾帐篷、食品、药品、抽水机等物资,确保灾害发生后24小时内启动调拨。

2. 完善交通与物流网络:

- 延伸铁路支线,重点建设东北、西南边境地区铁路,提升军事物资和生产物资运输能力;

- 升级公路等级,将部分省级公路改造为沥青路面,提升汽车通行效率(目标平均时速提升至35公里);

- 发展内河航运,疏浚长江、黄河等主要内河航道,增加货运船舶数量,构建“铁、公、水”无缝衔接的物流体系。

3. 强化医疗防疫与民生保障:

- 推进基层医疗体系建设,实现县县有医院、乡乡有卫生所、村村有卫生室,新增医护人员3万人,开展基层医护人员防疫培训;

- 建立全国疫情监测预警平台,储备鼠疫、霍乱等传染病疫苗100万份,建设3个国家级生物实验室,提升疫苗和特效药自主研发能力;

- 持续推进扫盲工作,力争国民识字率提升至45%,加强爱国主义和科普教育,提升国民素质。

4. 加快国防与工业建设(备战核心):

- 陆军:提升机械化水平,新增军用卡车5000辆、火炮1200门,加强边境防御工事建设,开展跨区域机动演练,提升快速反应能力;

- 海军:加快新型舰船研发,开工建造驱逐舰12艘、护卫舰18艘,升级现有舰队装备,扩大黄海、渤海巡逻范围,提升远洋作战能力;

- 空军:组建专职应急救援航空队,提升灾情侦察和紧急救援能力;

- 工业:重点扶持钢铁、机械、纺织、制药等产业,建设5个大型钢铁厂、3个汽车制造厂、2个疫苗生产基地,提升核心物资自主供给能力,降低对外依赖。

5. 推进经济恢复与发展:

- 农业:推广先进种植技术,发放农业补贴,保障化肥、种子供应,力争粮食产量恢复至灾前水平;

- 工业:扶持受灾企业恢复生产,减免部分税收,提供低息贷款;

- 贸易:扩大与友好国家的贸易往来,出口农产品、纺织品,进口工业设备和技术,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五、结语

一九一〇年的磨难,是龙国成长路上的一次严峻考验。我们凭借交通网络的硬支撑、军民同心的软实力、提前部署的先手棋,战胜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也深刻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一九一一年,是充满希望的一年,更是砥砺奋进的一年。全国上下需牢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以更坚定的决心、更务实的举措,补短板、强弱项、固根基,既全力推进灾后恢复与经济发展,也时刻绷紧备战之弦,防范外患与天灾风险,为建设强大、繁荣、稳定的龙国而不懈奋斗!

龙国政务院:孙文

一九一〇年十二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