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大国海军,从北洋水师开始 > 第52章 铁甲锋芒:坦克研发与闪击战的隐秘布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2章 铁甲锋芒:坦克研发与闪击战的隐秘布局

1905年2月的天津机器制造局,寒风卷着沙尘拍打在厂房的铁皮屋顶上,厂房内却热气腾腾。几台刚浇筑完成的钢铁履带组件整齐排列,工程师们围着一台木质坦克模型争论不休,而站在人群中的邓世昌与李和,正盯着模型上的“水陆转换装置”,一场关于“陆战新兵器”的研发序幕,在此悄然拉开。

“海军陆战队在登陆作战时,最缺的就是能伴随步兵推进的装甲掩护。”邓世昌指着木质模型的履带,语气急切,“灭日战争中,我们的士兵在滩头被日军的机枪压制,冲锋三次都没突破防线,要是有能扛住子弹、还能涉水的铁家伙,伤亡至少能减少一半。”

天津机器制造局总工程师徐建寅皱着眉,手指在模型的底部敲了敲:“邓将军的想法很好,但‘两栖’的难度太大。陆地行驶需要履带,水上航行需要浮筒或螺旋桨,两者要整合到一台机器上,重量至少得10吨,现有的50马力内燃机根本带不动;而且防水密封是个大问题,发动机和传动系统一旦进水,整台机器就会瘫痪。”

李和接过话茬,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手绘的“两栖坦克草图”:“可以把车身设计成‘船型’,底部密封成水密舱,不用额外装浮筒;水上推进用‘履带划水+尾部螺旋桨’双重方案——登陆时用履带划水前进,水深超过1米时,启动螺旋桨加速;动力方面,用两台300马力内燃机,一台负责驱动履带,一台负责驱动螺旋桨,总功率600马力,带动12吨的车身没问题。”

邓世昌看着草图,眼睛瞬间亮了:“船型车身!这个设计妙啊!这样既能在陆地跑,又能在水里游,正好满足陆战队登陆的需求。徐总师,按这个思路,多久能做出原型机?”

徐建寅拿着草图反复研究,沉吟片刻后回答:“履带和内燃机的技术,我们可以从龙凤级战列舰的传动系统改进而来;水密舱的密封技术,海军的潜水艇部队有经验,能借来用用。最快半年能做出1:1的木质样机,测试没问题的话,年底就能造出钢铁原型机,但要量产,至少得等1907年。”

“那就先做样机!”邓世昌拍板,“我让海军陆战队派10名老兵过来,协助你们测试——他们最清楚登陆时需要什么样的装备,能给你们提最实用的建议。”

消息传到总统府,李鸿章与张之洞立刻批准了“两栖坦克研发项目”,并拨款100万龙元作为启动资金,同时明确“该项目与漂亮国共享部分基础技术,联合攻克履带传动与内燃机动力难题”——与鲲鹏计划一样,坦克研发也被纳入“明面上的常规武器合作”,用以掩盖惊龙计划的绝密属性。

1905年4月,漂亮国工程师乔治·巴顿带着履带传动系统的图纸来到天津。看到龙国的两栖坦克草图时,他忍不住惊叹:“你们的思路比漂亮国陆军的坦克方案先进太多!我们只考虑了陆地行驶,你们却想到了两栖,这对登陆作战太重要了!”

双方很快确定合作分工:漂亮国负责提供“高强度履带板”的生产工艺,协助改进300马力内燃机的防水密封技术;龙国则分享“船型车身设计”“履带划水推进原理”,共同在天津建立“中美坦克联合实验室”,同步推进“普通陆地坦克”与“两栖坦克”的研发。

实验室里,第一个突破点出现在履带传动系统。漂亮国工程师带来的“双销式履带”,解决了传统履带易脱落的问题;龙国工程师则在履带板上加装了“防滑齿”,让坦克在泥泞的滩头也能稳定行驶。1905年7月,首台木质两栖坦克样机完成——在天津附近的海河浅滩测试中,它成功实现了“陆地时速10公里、水上时速5公里”的目标,虽然速度较慢,但验证了两栖设计的可行性。

1905年8月,李和在陆军司令部的秘密会议上,首次提出了“闪击战”的概念。参会者只有左宝贵、段祥瑞等少数陆军高层,会议记录被标注“绝密·仅限陆军核心将领查阅”,连参与坦克研发的邓世昌,也未被告知这一概念的完整内涵。

“未来的战争,不再是阵地战的消耗比拼,而是速度与火力的结合。”李和站在地图前,用红笔在东北与西伯利亚的边界线上画了一条箭头,“沙皇国的西伯利亚铁路即将通车,他们能快速调动百万陆军到远东,但他们的部队依赖铁路补给,机动性差;我们若能组建‘坦克+装甲车+俯冲轰炸机’的快速突击集群,就能在沙皇国的部队完成集结前,突破他们的防线,切断他们的补给线,一举击溃敌军。”

左宝贵皱着眉,手指在地图上的战壕防线处点了点:“坦克的速度现在才10公里,就算未来能提升到20公里,也赶不上骑兵的速度。而且骑兵灵活,能在复杂地形作战,坦克在山地和森林里根本跑不开,怎么实现‘快速突击’?”

“速度会提升,地形限制也能解决。”李和拿出一份“坦克改进计划”,“我们正在研发的第二代陆地坦克,将采用两台400马力内燃机,陆地时速能达到25公里,比骑兵的冲锋速度还快;同时,我们会修建‘军用公路网’,在东北、西北的主要防线附近,修建能供坦克快速通行的硬化公路,解决地形限制问题。”

段祥瑞更关心“协同作战”:“坦克、装甲车、轰炸机怎么配合?现在的轰炸机航程只有50公里,无法伴随坦克突击;装甲车的防护能力弱,遇到敌军火炮就会被摧毁,这些问题不解决,闪击战就是空谈。”

“这就是我们要提前布局的原因。”李和语气坚定,“鲲鹏轰炸机的航程能达到2000公里,未来可以衍生出‘俯冲轰炸型’,专门为坦克集群提供空中支援;装甲车将改进装甲,用10毫米厚的钢板防护,能抵御机枪子弹,同时加装37毫米速射炮,用于打击敌军的火力点。我们现在研发的坦克、飞机、装甲车,都是为了十年后的闪击战做准备。”

他顿了顿,继续补充:“更重要的是‘指挥体系’。我们要建立‘空地协同指挥中心’,用无线电通信连接坦克部队、空军轰炸机部队和后方指挥部,实现‘发现目标-空中打击-地面突击’的无缝衔接。现在科学院已经在研发便携式无线电报机,未来每个坦克排都将配备一台,确保指挥畅通。”

左宝贵听完,终于露出认可的神色:“这个思路确实超前。如果真能实现,我们在远东对抗沙皇国时,就能掌握主动权。但这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坦克、装甲车、轰炸机、公路、无线电,每一项都要花钱,陆军的军费恐怕不够。”

“军费方面,我会跟李鸿章大总统协调。”李和回答,“惊龙计划的经费会优先保障,但陆军也能从‘常规武器合作’中获得资金——漂亮国对坦克和装甲车很感兴趣,他们愿意投入资金联合研发,我们可以用合作资金的一部分,支撑闪击战所需的装备研发。”

会议结束后,陆军司令部秘密成立了“闪击战研究小组”,由李和兼任组长,成员包括坦克工程师、航空专家、通信专家和资深将领。小组的核心任务,是制定“闪击战的战术手册”,明确坦克、飞机、装甲车的协同流程,同时规划“东北军用公路网”的建设路线——第一条公路将从沈阳修到满洲里,与西伯利亚铁路平行,一旦沙皇国军队南下,龙国的快速突击集群就能通过这条公路,快速抵达战场。

1905年10月,天津的坦克联合实验室里,首台钢铁材质的“陆地坦克原型机”完成组装。这台坦克重12吨,搭载两台300马力内燃机,陆地时速15公里,装备一门75毫米短管榴弹炮和两挺7.92毫米机枪,装甲厚度15毫米,能抵御普通步枪子弹的射击。在测试中,它成功突破了模拟的战壕防线,摧毁了敌军的机枪碉堡,让在场的中美工程师都兴奋不已。

“按这个水平,我们的坦克比代英和汉斯国的原型机先进至少两年!”巴顿激动地拍着坦克的装甲,“漂亮国陆军肯定会大量采购这种坦克,我们可以组建一条联合生产线,在龙国和漂亮国同时量产。”

徐建寅笑着点头,心里却清楚——这只是“明面上的常规坦克”,李和私下交代的“重型坦克”研发,才是为闪击战准备的核心装备。这种重型坦克重25吨,装甲厚度30毫米,预计装备一门105毫米加农炮,能击穿沙皇国的要塞装甲,目前正由龙国工程师秘密研发,所有技术数据都未向漂亮国透露。

与此同时,两栖坦克的研发也在推进。1905年12月,首台两栖坦克原型机在海河进行测试——它成功从岸边滑入水中,履带划水前进时,时速达到6公里,在水深3米的区域,尾部螺旋桨启动后,时速提升到8公里,顺利抵达对岸的滩头,随后履带展开,快速冲上陆地,完成了“水陆转换”的全流程测试。

邓世昌在现场观看测试,兴奋地对李和说:“有了这玩意儿,海军陆战队下次登陆,再也不用怕敌军的滩头火力了!我已经跟李鸿章大总统申请,明年先列装10辆两栖坦克,组建第一个‘两栖装甲连’,用于训练和实战测试。”

李和点头赞同,同时悄悄提醒:“两栖坦克的核心参数要保密,尤其是水上时速和装甲厚度,不能让漂亮国知道我们的真实水平。另外,要尽快制定‘两栖装甲连’的训练大纲,重点演练‘滩头突击’‘伴随步兵推进’的战术,为未来的闪击战积累经验。”

1906年1月,陆军司令部启动“东北军用公路网”建设。第一条公路从沈阳出发,经长春、哈尔滨,直达满洲里,全长1200公里,路面宽8米,采用水泥硬化,能供坦克和装甲车快速通行。铁路部长孙文特意调配了2000名铁路工人参与公路建设,预计1908年能全线通车。

此时,西北的龙巢基地里,惊龙计划的核原料提纯仍在秘密进行;江南制造局的船坞中,龙凤级“英雄号”战列舰的主炮已安装完毕,预计1907年初下水;上海的中美航空联合实验室里,鲲鹏轰炸机的300马力内燃机已实现量产——龙国的“明线常规武器研发”与“暗线战略武器布局”,正沿着李和规划的路线,有条不紊地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