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科幻小说 > 极限攀升 > 第172章 联盟医疗站的建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杨帆踩着刚落的秋霜回到据点时,太阳刚爬过东边的山尖,把仓库门口那堆医疗物资照得发亮。昨儿夜里从废弃医院拉回来的东西还没完全归置好,几个队员正蹲在地上拆箱子,此起彼伏的惊叹声裹着清晨的凉气飘过来——“好家伙,这听诊器还能用!”“这儿有几瓶葡萄糖,没过期!”

杨帆走过去,蹲下来翻了翻最底下那个铁箱子。箱子角磕得变形,打开时吱呀响,里面是两盒密封的抗生素,包装上的字迹有点模糊,但生产日期能看清,离过期还有小半年。他指尖蹭过冰凉的包装盒,忽然想起上周的事:柳树坡的一个队员砍柴时被树枝划了道深口子,当时没药,只能用烧过的布裹着,后来伤口肿得跟馒头似的,差点要截肢,最后还是老周骑着三轮车跑了二十多里地,从另一个快散架的据点借了半瓶消炎药才压下去。

“要是咱们自己有药,有能处理伤口的人,也不至于让队员遭这罪。”杨帆心里嘀咕着,抬头看向据点中心那片空场地——之前是用来晒粮食的,现在粮食收完了,就剩几根晾衣绳孤零零地拉着。他脑子里忽然冒出个念头,而且越来越清晰:在这儿建个医疗站,把从医院弄来的药品、设备都集中放着,再找几个懂医护的人专门守着,不管哪个据点的队员不舒服,都能来治。

这个想法刚冒出来,杨帆就没忍住,转身往老周的柳树坡据点跑——三方据点的负责人里,老周年纪最大,主意多,先跟他商量商量准没错。路上碰见巡逻回来的小李,小伙子胳膊上还贴着块胶布,是前几天被变异蟑螂咬的,杨帆拍了拍他的胳膊:“等几天,让你不用再贴这玩意儿。”小李愣了愣,还没问清楚,杨帆已经跑远了。

到了柳树坡,老周正蹲在院子里劈柴,斧头抡得呼呼响。杨帆把他拽到一边,把建医疗站的想法一五一十说了。老周手里还握着斧头,听完眼睛亮了:“你这主意好啊!上次我那队员要是有这医疗站,也不至于遭那么大罪!我举双手赞成!”他说着就喊来旁边的队员,“去把乱石岗的老赵、小河湾的王姐都叫过来,就说有大事商量!”

没到半个时辰,三方据点的负责人都凑到了柳树坡的院子里。王姐是小河湾的负责人,头发扎成个利落的马尾,身上还沾着点草药的味儿;老赵是乱石岗的,皮肤黝黑,手上全是老茧,刚从地里回来,裤脚还沾着泥。杨帆把医疗站的计划又说了一遍:“现在药品、设备都够,就缺个固定的地儿,还有人盯着。咱们四个据点凑凑力,应该能弄起来。”

王姐先开口,声音脆生生的:“我举双手赞成!我们小河湾有俩姑娘,之前都是社区医院的护士,打针、换药、量血压都没问题,让她们来守医疗站,保证靠谱!”

老赵也跟着点头,大手一拍大腿:“要挖排水沟不?医疗站得干净,不然容易生细菌。我们乱石岗的人有力气,这事包在我们身上,保证挖得又深又直,雨水渗不进去!”

老周笑着接话:“你们负责干活,我来搭架子!我们柳树坡后山有几棵老槐树,结实得很,锯成板能做病床,再扯几匹粗布当窗帘、当被褥,简易病房准能弄好!”

几个人你一言我一语,没一会儿就把分工定好了。杨帆看着几人干劲十足的样子,心里踏实不少,补充道:“药品和设备储存柜我来弄,我们据点有几个木工,让他们打几个柜子,底下垫上木板防潮,再上个锁,省得乱拿。咱们争取三天弄好,早一天建成,队员们就早一天有保障。”

说干就干。当天下午,各据点的人就动起来了。杨帆先让人把据点中心的晒粮场清理出来——地上的谷壳扫干净,石头捡走,还找了块平整的木板当临时桌子,用来放图纸。他画了个简单的布局图:左边是诊疗区,放张桌子、两把椅子,再摆上听诊器、血压计这些常用设备;中间是病房区,隔出三个小隔间,每个隔间放两张病床;右边是药品储存区,专门放药品柜和设备。

刚画完图,老周就带着人扛着树干来了。柳树坡的队员们个个力气大,扛着碗口粗的树干健步如飞,肩膀磨红了也不吭声。老周拿着卷尺量了量场地,对杨帆说:“这场地够大,咱们先搭框架,明天就能铺木板。”说着就指挥队员们挖桩子,铁锹插进土里,发出“咚咚”的声响,没一会儿就挖了十几个半米深的坑,把树干埋进去,用土夯实。

另一边,老赵带着乱石岗的人也开工了。他们从据点扛来镐头、铁锹,在医疗站旁边挖排水沟。初秋的土硬得很,一镐头下去只能砸出个小坑,老赵撸起袖子,额头上的汗顺着脸颊往下淌,滴在土里晕开一小片湿痕。有个队员挖着挖着碰到了石头,“哐当”一声,铁锹头都卷了边。老赵走过去,看了看:“没事,绕着石头挖,实在不行就用锤子敲碎。”说着就拿起锤子,一下一下砸在石头上,震得手都麻了,硬是把石头敲成了小块,清了出去。

小河湾的两个护士——小张和小李,也没闲着。她们跟着杨帆去仓库整理药品,把过期的挑出来扔掉,能?的分类放好:退烧药放最上面的架子,方便拿;抗生素、消炎药锁在小箱子里,记上数量;还有生理盐水、碘伏这些外用的,放在诊疗区的桌子底下,伸手就能碰到。小张还找了张纸,把每种药的用法、用量写下来,贴在药柜上,怕到时候忙中出错。小李则拿着听诊器、血压计,挨个检查:“这个血压计的水银柱有点不准,得调调。”说着就拿出小螺丝刀,一点点调试,直到准确为止。

杨帆也没歇着,他每天都要去各个据点看看进度。第一天晚上,他去看老周搭框架,发现树干不够用了,老周正愁眉苦脸的。杨帆想了想:“我们据点还有几块之前从废弃房子里拆下来的门板,结实得很,明天我让人拉过来,凑活着用。”老周一听,高兴了:“行!有门板就够了!”第二天早上,杨帆就带着队员,把门板拉到了医疗站,老周用钉子把门板钉在树干上,当成了病床的床板。

第二天下午,杨帆去看老赵挖排水沟,发现有一段沟挖得太浅了,下雨容易积水。他走过去,对老赵说:“这段得再挖深点,至少半米,不然雨水渗不进去,医疗站里容易潮。”老赵看了看,点点头:“行,我让兄弟们再挖深点。”说着就拿起铁锹,带头挖了起来,队员们也跟着一起干,没一会儿就把沟挖深了。

第三天早上,医疗站的主体差不多建好了,就剩收尾工作了。小张和小李把被褥铺在病床上,每个床上放一个枕头;杨帆让人把药品柜搬到储存区,锁好;老周则在医疗站门口挂了个牌子,上面写着“联盟医疗站”五个大字,是用红漆写的,特别显眼。

中午的时候,联盟医疗站正式建成了。四个据点的队员都过来帮忙,有的打扫卫生,有的搬东西,热闹得跟过节似的。杨帆站在医疗站门口,看着眼前的房子——虽然简陋,但五脏俱全,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开业当天,杨帆提议给各据点的队员都做个体检,看看有没有不舒服的。小张和小李忙了起来,队员们排着队,挨个量血压、听心肺。有个叫老王的队员,量完血压,小张皱着眉头说:“王哥,你这血压有点高啊,是不是最近巡逻太累了?”老王挠挠头,不好意思地说:“前两天追变异兔,跑了半夜,没歇过来。”杨帆在旁边听见了,拍了拍老王的肩膀:“回头让厨房给你炖点野菜汤,多歇一天,别硬撑。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要是垮了,怎么出任务?”老王点点头:“哎,知道了杨哥。”

还有个叫小芳的女队员,体检时小李发现她脸色发白,指甲也泛白,一问才知道,她最近总觉得没力气,吃饭也没胃口。小李跟杨帆说:“杨哥,小芳这是营养不良,得给她补补。”杨帆想了想:“我们据点还有点之前晒的野菜干,还有几包杂粮,我让人给她送过去,让厨房每天给她煮点杂粮粥,再加点野菜干,慢慢就补回来了。”小芳听了,眼眶有点红:“谢谢杨哥,谢谢李姐。”

一上午下来,小张和小李共体检了四十多个队员,发现有5个队员要么营养不良,要么有潜在的伤病,都一一给了治疗方案和饮食建议。队员们都挺高兴,围着医疗站转来转去,嘴里不停念叨:“以后不舒服不用再硬扛了,有地方治了!”

医疗站建成的第二天,就派上了用场。上午的时候,乱石岗的巡逻队员老李被送了过来,他的胳膊被变异鼠抓伤了,伤口又红又肿,还流着脓,疼得他直咧嘴。小张赶紧把他扶到诊疗区的椅子上,先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把脓水冲干净,再用碘伏消毒,然后敷上消炎药膏,最后用纱布包好。小李则拿来一支抗生素,给老李打了一针:“李哥,这药能消炎,你明天再来换一次药,别碰水,过两天就好了。”

老李看着包好的胳膊,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之前被变异鼠抓伤,都得熬半个月,还不一定好,这次有你们在,踏实多了!”杨帆正好过来,听见了,笑着说:“以后不管哪个队员受伤,都赶紧送过来,别耽误了。”

接下来的几天,医疗站忙个不停。有个队员感冒发烧,小张给他拿了退烧药,让他多喝水,第二天就好转了;还有个队员砍柴时砍到了手,小李给他包扎好,叮嘱他别用力,没几天就长好了。队员们都特别高兴,碰到杨帆就说:“杨哥,有了医疗站,我们出任务更有底气了!再也不怕受伤没人治了!”

杨帆每次听见这话,心里都暖暖的。他知道,建医疗站只是第一步,以后还得培训更多的急救员——毕竟据点之间离得远,要是有队员在巡逻时受伤,等送到医疗站就晚了。要是每个据点都有个懂急救的人,就能先处理一下,争取时间。

这天晚上,杨帆站在医疗站门口,看着里面亮着的灯——小张还在整理药品,小李在写当天的记录。秋风吹过,带着点凉意,但杨帆心里却热乎乎的。他抬头看向远处的黑暗,心里琢磨着:明天就找王姐、老周他们商量商量,看看能不能从各据点选几个机灵的队员,让小张和小李教教他们急救知识,比如包扎、止血、人工呼吸这些,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队员们的安全。

他知道,在这末世里,光有粮食和武器还不够,还得有健康的身体,有能治病的地方。联盟医疗站的建立,只是他们在末世里抱团取暖的一小步,以后还有更长的路要走,还有更多的事要做。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