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大明执政官 > 第207章 体系初成与“正德式”定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07章 体系初成与“正德式”定名

新型击发钢材的成功,如同在格物院内部点燃了一把火,不仅照亮了火器改良的前路,更清晰地勾勒出“体系化研发”的轮廓。

徐明远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会。

他在格物院内部进行了更精细的划分。

除了原有的“金工”、“火工”、“算学”组。

正式设立了“材物料研”,负责研究各种金属、非金属材料特性。

“力械设计”,专注于机械结构、力学分析。

“测绘制图”,统一规范图纸、数据记录等科室。

陈观被破格提拔为“算学组”主管,赵铁柱则负责“金工坊”下的“特种钢材试制”小组。

火炮的研发被提上日程,这不再是一个模糊的目标,而是一个需要分解的系统工程。

首先面临的是炮管材料。

虽然新型钢材韧性佳,但能否承受火炮发射时更大的膛压和高温?

陈观根据现有数据,开始建立简单的材料强度模型,推算在不同装药量下,炮管需要多厚,何种结构,比如是否采用筒紧或层叠工艺更为合理。

这需要大量的计算和假设。

“仅凭算学,恐难尽信。”

鲁胜看着陈观纸上繁复的图形和数字,沉吟道,“须得有实物验证。可先铸小炮,以不同厚度、不同结构试之,记录其能承受之最大装药,直至……炸膛。”

“炸膛?”

赵铁柱吓了一跳。

“不错,”鲁胜目光沉静,“知其不可承受之限,方能知其安全之界。此乃格物之要义。当然,试炮需在远离人烟之处,做好万全防护。”

徐明远立刻批准了这个方案,并协调兵部,在京郊山区划出了一片专门的试验场。

同时,他要求“测绘制图”组对每一门试验小炮的铸造过程、尺寸、试射数据,装药、射程、弹道、最终状态,进行详尽记录,形成档案。

另一方面,火炮的机动性也是皇帝强调的重点。“力械设计”组开始研究炮架、炮车结构。

他们借鉴了传统的偏厢车和漕船上的绞盘技术,设计了几种可快速分解组合、具备一定减震功能的炮架草图。

这又反过来对炮身的重量、重心位置提出了要求。

整个格物院如同一台开始精密咬合的机器,各个“齿轮”围绕着“新型野战炮”这个核心任务运转起来。

数学指导设计,设计驱动材料研发,材料性能通过试验验证,试验数据反馈修正理论。

这个过程充满了失败和反复,但每一步都走得扎实,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数据。

就在格物院为火炮项目全力以赴时,第一批完全采用新式击发机构、由新钢材制造的五百杆“迅雷铳”和两百支“手迅雷”正式交付京营。

梁正(朱厚照)对此极为重视,亲自前往京营大校场观看验收演放。枪声爆豆般响起,连贯而稳定,哑火率已降至一成以下,在这个时代已是惊人的可靠。

京营将士抚摸着手中做工精良、结构坚实的新铳,士气大振。

演放结束后,梁正召见了徐明远、鲁胜及兵部尚书王琼、英国公张懋等人。

“新铳犀利,将士称善,此乃格物院与兵仗局之功。”

梁正先予肯定,随即话锋一转。

“然,朕观军中器械命名,多沿袭旧称,或依工匠喜好,杂乱无章。于管理、补给、传承皆不便。既行新法,当立新规。”

众人神情一凛,知道皇帝又有新想法。

“自即日起,凡格物院研制、朝廷制式列装之新式火器、军械,皆需按朕定下之规则统一命名。”

梁正朗声道,他早已思虑成熟,“命名之法如下:”

“一,冠以年号‘正德’,示为我朝正德年间定鼎之器。”

“二,标明主要形制或口径。如火铳,可以‘铳’称之,后续或可细分为‘步铳’、‘马铳’;火炮,则以‘炮’称之,后续按用途或口径细分。”

“三,加以定型年份或序列号。如首批定型的,可为‘甲型’,改进型可为‘乙型’,以此类推。”

“四,若有特殊用途或特性,可于后附加说明。”

他顿了顿,举例道:“譬如,此次列装之新铳,便命名为——‘正德一式步铳’!其配套之短铳,命名为——‘正德一式手铳’!未来格物院研制之野战炮,若于正德七年定型,则可称为‘正德七年式野战炮’!诸位以为如何?”

这套命名规则,清晰、系统、易于扩展,充满了现代管理的思维,与以往那种“迅雷”、“火龙”、“飞山”等充满意象却难以管理的命名方式截然不同。

徐明远首先领会其中妙处,由衷赞道:“陛下圣明!如此命名,纲举目张,一闻其名,便知器物之大概年代、类型、序列,于武库管理、军令传递、后勤补给,大有裨益!”

王琼和张懋细想之下,也觉此法甚好,至少比过去混乱的状况要强得多,纷纷表示赞同。

“既如此,便以此颁行天下。”

梁正一锤定音,“徐卿,格物院后续所有研发记录、图纸,皆需采用此命名规则。王卿,兵部行文各军镇,日后呈报、请领火器,亦需使用此标准名称。”

“臣等遵旨!”

“正德一式步铳”的名号,随着兵部文书和崭新的装备,迅速传遍了京营,并即将传向九边。

这不仅仅是一个名称的改变,它代表着一种标准化、体系化的思想,开始注入大明的军事肌体。

而在西苑格物院,所有人都知道,他们的下一个目标,就是争取让那尚在图纸和试验中的新炮,早日冠上“正德”的年号,成为帝国疆场上的又一件利器。

体系的力量,正在悄然勃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