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大明执政官 > 第177章 月港新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腊月的月港,海风虽寒,却吹不熄港口内外蒸腾的热气。

市舶司衙门的算盘声日夜不息,王良手下新增了五名算学生员,仍觉得人手捉襟见肘。

南洋的香料、暹罗的稻米、琉球的硫磺、乃至佛郎机人带来的自鸣钟和玻璃器,如同百川归海,汇聚于此。

又通过重新编组的漕运船队和新兴的民间海商,辐射至江南、京师乃至更远的内陆。

文贵站在新落成的“观海阁”顶层,这里是港口区的制高点。

凭栏远眺,港湾内桅杆如林,其中三艘格外高大的“镇海”级战舰尤为醒目。

“镇海”号已结束休整,重新披挂,率领一支由新旧船只混编的巡防舰队,游弋在通往月港的主航道上,清剿着李獠牙残部以及任何敢于觊觎这条黄金水道的海盗。

“靖海”号正在进行最后的舾装,水手们如同蚂蚁般在甲板和桅杆上忙碌。

“平海”号的巨大龙骨则在远处的船坞中静静躺着,等待着工匠们赋予它血肉。

“部堂,‘靖海’号预计开春前可下水试航。只是……炮位还空着一半。”

负责督造的刘匠头站在文贵身后,面带难色,“安东尼奥先生那边,青铜炮的铸造速度还是跟不上,熟铁炮的良品率也迟迟上不去。他说……需要更好的铁料,更需要时间。”

文贵眉头微蹙。

水师的扩张速度,超出了核心装备的供应能力。他想起西南周遇吉军报中提及的火器受潮问题,以及皇帝要求共享技术的手谕。

“不能把所有希望都放在安东尼奥一人身上。”文贵转身,语气坚定,“王待诏。”

“下官在。”王良上前一步。

“从市舶司账上,再拨一笔专款。”

“其一,用于在月港本地筹建我们自己的‘铸炮坊’,选址要隐蔽,安保由顾经历负责。高薪聘请广东、福建乃至江西的冶铁、铸铜匠人,不必完全遵循西法,可集中力量,先攻关‘抬迅雷’和适合舰载的‘迅雷炮’,目标是稳定、耐用、防潮。将安东尼奥提供的‘炒钢法’、‘退火术’作为参考,但更要结合我们自己的工匠经验,摸索出适合本地条件的法子。”

“其二,将我们目前掌握的、关于火器防潮的所有方法,无论是用油布囊、木炭灰,还是检查铳管、保养火药的门道,连同改进帆索、测量航速的那些新法,整理成一套《水师器械维护辑要》。文字要浅白,配图要精细,不仅发给咱们自己的船队,抄送十份,以六百里加急,送往京师陛下御前,并分送京营武备学堂和宣府杨军门处。”

“下官明白,这就去办。”王良迅速记录下要点。

文贵又看向顾云卿:“顾经历,新铸炮坊的安全,以及这些技术册子沿途的护送,就交给你了。绝不能落入宵小之手。”

顾云卿默默点头,眼神锐利如鹰。

他手下的锦衣卫网络,如今不仅要监控官场、海盗,还要兼顾技术保密,职责愈发繁重。

这时,一名书吏送来一份名帖。

文贵接过一看,是本地海商商会会长,同时也是最早响应开海政策的几家大户联名请求谒见。

在花厅中,几位身着绸缎、面容精明的海商态度恭敬中带着急切。

“文部堂,小人等听闻朝廷欲开通往倭国的新商路,不知……不知我等可能附翼尾随,沾些皇恩雨露?”为首的会长小心翼翼地问道。

文贵心下了然。

月港的繁荣,让这些嗅觉敏锐的商人看到了巨大的机会,也看到了朝廷水师的力量。

他们想借势,又怕被官家船队挤垮。

“朝廷开拓商路,自然希望万民得利。”文贵缓缓道,“然,海路凶险,非独海盗,风浪、迷航、乃至异邦律法,皆需考量。尔等若想参与,需依市舶司章程,船只需登记检验,水手需核录身份,货物需如实报税。此外,每次出航,需结队而行,听从市舶司指派之护航船队调度。所得利润,市舶司抽解二成,其余皆归尔等。可能接受?”

商人们相互交换着眼色。二成抽解虽不低,但若能借官家威势平安航行,利润依然可观。更重要的是,这意味着他们被纳入了官方认可的贸易体系。

“部堂恩典,小人等感激不尽!一切但凭部堂安排!”会长带头,众人纷纷起身作揖。

送走商人,文贵踱步回观海阁。

他知道,仅仅依靠官营船队是不够的,必须将民间力量也动员起来,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将海贸做大,反哺国库。而掌控这一切的关键,在于市舶司的规则,以及水师无可替代的武力保障。

港外,“镇海”号正率领舰队进行编队演练,帆影交错,号旗飞扬。更远处,几艘悬挂着商会旗帜的福船正在装货,准备跟随下一批官船前往南洋。

月港,这台由文贵亲手打造的巨大机器,正发出越来越响亮的轰鸣声,它不仅是大明通向海洋的窗口,更悄然成为推动整个帝国变革的一股强劲动力。

而这一切,都源于对细节孜孜不倦的打磨和对过程的严密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