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大明执政官 > 第147章 觅才与立规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文贵的密奏以六百里加急的速度,驰骋在通往京师的驿道上。而月港这边,针对“技工学堂”的筹备,已在暗流与忙碌中悄然展开。

顾云卿的动作最快。

他手下的锦衣卫暗探,本就如同蜘蛛网般散布于东南各府县,监控着各方动向。

如今接到文贵的指令,这张网络立刻转换了目标,开始无声地搜寻那些被主流科举排斥,却身怀“杂学”之能的失意之人。

数日后,一份密报便放在了文贵的案头。

顾云卿亲自送来,语气平淡却内容详实:

“部堂,初步查得数人,可供参详。”

“其一,泉州府晋江县生员,姓李名振泉,年三十有二,屡试不第,然其祖辈曾为船匠,其人尤嗜《算法统宗》,精于勾股测量,曾自行绘制沿海礁沙图,较官图更为精准,人称‘李疯子’,家贫,以代写书信、帮人勘算田亩为生。”

“其二,广州府南海县匠户子弟,名唤陈阿木,年二十有八,其家世代木匠,尤擅微雕与复杂榫卯。曾仿制西洋自鸣钟机括,虽未能全功,但其构思之巧,令见过之老匠称奇。然因其匠户身份,不得科举,常郁郁寡欢。”

“其三,福州府侯官县,有一落第秀才,名沈拓,年四旬,不喜八股,专好格物,于光学、杠杆之理颇有心得,曾撰《格物杂俎》数卷,被同窗讥为‘玩物丧志’,靠经营一小书铺糊口,兼售自制‘千里眼’(简易望远镜),聊以自慰。”

“此三人,皆有其才,亦皆困于时。若部堂有意,卑职可设法接触,探其心意。”

文贵细细看完,眼中露出赞赏之色:“顾经历办事,果然雷厉风行。此三人正合我用!暂且勿要惊动,待陛下旨意抵达,再做计较。继续查访,此类人才,多多益善。”

“卑职明白。”顾云卿拱手退下,身影再次融入月港的阴影之中。

与此同时,王良面对的挑战则更为具体和繁琐。

他召集了算学团队的核心成员,并请来了刘匠头、老帆头以及安东尼奥的通译,试图开始“标准化”的艰难历程。

会议在市舶司的一间值房内进行,气氛颇有些微妙。

王良摊开一卷白纸,手握炭笔,他已习惯用此物快速记录演算,语气温和却坚定:“刘匠头,烦请您告知,铺设一丈船底龙骨,需用何等规格铁力木?长短、粗细、重量,最佳几何?榫卯接口,深浅、角度,公差允许多少?”

刘匠头闻言,面露难色,搓着手道:“王待诏,这……这哪有定数?木料嘛,总是有大有小,有直有弯,全凭老师傅的眼力手感,看着合适就用,不合适就修整。这榫卯,更是如此,差一丝一毫,敲进去的感觉就不对,全靠手上功夫,如何能用数字来说?”

老帆头在一旁也帮腔:“是啊,王大人。这帆布缝制,针脚密了帆重,疏了不牢,全看当时风力预判和麻线粗细,哪里能定死规矩?”

就连通译转述安东尼奥的话,也带着类似的意味:“安东尼奥先生说,炮管铸造,炉火温度、铜锡比例、浇筑时机,乃至冷却速度,皆需凭经验把握。每一炉铜水性情都不同,如同人一样,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所谓标准,难以精确。”

王良推了推眼镜,并不气馁。

他取出一把精致的铜尺和一台小天平,这都是他通过海商购得的西洋物件,平静道:“诸位所言,皆是宝贵经验。然,经验存于一心,难以广传。我等并非要摒弃经验,而是试图为经验划定一个范围,一个‘框框’。”

王良用炭笔在纸上画出清晰的表格和区间范围,试图将那种“只可意会”的感觉,转化为可见的数字和界限。

刘匠头和老帆头看着纸上那些清晰的线条和数字,第一次发现,自己赖以生存的“手感”,似乎真的可以被某种方式大致描述出来。

虽然依旧觉得别扭,但似乎……并非完全不可能。

安东尼奥通过通译了解后,也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嘟囔了几句。

通译转述道:“安东尼奥先生说,这是一个有趣的思路。虽然无法完全精确,但设定一个安全且可用的范围,对于保证大批量铸造的炮管基本质量,或许有帮助。他愿意尝试将一些关键节点的‘经验感觉’,比如判断铜水温度的‘火候’,用类似的‘范围’来描述。”

初步的沟通,在磕磕绊绊中取得了微小的进展。王良知道,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但他坚信,唯有将模糊的经验数据化、标准化,才能真正打破技术垄断,实现传承和复制。

另一边,赵大勇的选拔工作也遇到了意料之中的阻力。当他宣布要从军中挑选“识文断字、头脑灵活”者去学习“匠作之事”时,不少靠军功晋升的老兵油子颇不以为然。

“赵把总,俺们是厮杀汉,学那些玩意儿作甚?能砍海盗脑袋就行!”

“就是,莫不是要让俺们去当木匠、铁匠?那还有什么前程?”

赵大勇把眼一瞪,骂道:“鼠目寸光!‘镇海’号厉害不厉害?没有那些‘匠作之事’,你拿什么去砍海盗脑袋?拿你的破刀吗?部堂说了,这是培养未来的军官,是让你们懂船懂炮,不是让你们去抢匠人的饭碗!学好了,将来就是舰长、炮长的料!不比你现在个大头兵强?”

他软硬兼施,又许以未来升迁的愿景,总算从数千人中,初步筛选出三十余名符合条件的年轻军士。

这些人大都家境尚可,读过几年私塾,对新鲜事物抱有好奇心,但能否沉下心来学习,仍是未知数。

就在月港内部为“技工学堂”悄然布局之时,京师的旨意,终于抵达。

文贵率众跪接。

旨意中,皇帝梁正对文贵所陈“技术隐忧”深表赞同,对其“立学育人、消化技艺”之远见大为嘉许,明确批复:“着文贵于月港悉心筹办‘技工学堂’,可便宜行事,大胆尝试。

所需银钱、人员,准其于市舶司税收及职权范围内先行调配。务求实效,以为天下先。遇有阻挠,可密奏于朕。”

旨意中没有提及任何具体的官职品阶,却给了文贵最大的行动自由和皇帝的直接背书。

这正合文贵之意,如此便可避开许多不必要的朝堂争议,专注于实务。

手握圣旨,文贵心中大定。

他立刻召集核心团队,宣布:“陛下已准!‘月港技工学堂’筹建事宜,即刻启动!顾经历,可正式接触你所寻访之才,探其口风,许以优渥薪俸与施展抱负之机。王待诏,加快标准化梳理,并着手规划学堂章程、课程。赵把总,加强对预备学员之引导与管理。”

他目光扫过众人,沉声道:“此事,关乎国本,功在千秋。望诸君同心协力,为我大明,铸就不朽之基业!”

觅才与立规的序幕已然拉开,接下来,便是如何将这些散落的明珠串连起来,如何让古老的技艺与新兴的学理碰撞出火花。

月港,这艘改革的巨舰,在武装了坚船利炮之后,开始为自己的未来,锻造更为重要的引擎——知识与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