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大明执政官 > 第54章 新的丝织工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坤宁宫的桂花终于盛放,金粟满枝,甜香浓郁。

朱厚照依约来赏桂。

夏望舒在庭院中的石桌上备好了新沏的桂花茶和几样精致点心。

她今日穿着一身藕荷色折枝花卉暗纹的竖领长袄,下系月白马面裙,发间簪着那对羊脂白玉玦,清雅脱俗,与满院金桂相映成趣。

“陛下尝尝这茶,是臣妾今晨亲自采了初开的桂花窨制的。”夏望舒捧上茶盏,眉眼含笑。

朱厚照接过,茶汤澄澈,桂香与茶香交融,沁人心脾。他品了一口,赞道:“皇后巧手,此茶甚好。”他看着夏望舒愈发从容的气度,心中欣慰。

她已渐渐从那个略显青涩的皇后,成长为能为他分担、能稳定后宫的真正伴侣。

“听闻西山演武,教导队表现英勇,陛下可安心了。”夏望舒闲聊道。

“雏鹰初啼,尚需磨砺。”朱厚照微微一笑,“不过,确有几个好苗子。”他没有多说军政细节,但愿意与她分享这份喜悦。

这时,司礼监随堂太监高凤送来几匹绸缎,正是前日夏望舒提及的苏杭新贡。

除了之前看过的暗纹提花绸,还有两种新花样,一种是雨过天青色的云锦,在光线下流光溢彩;另一种是模仿宋锦风格的遍地缠枝莲纹,古雅华贵。

“陛下请看,这云锦用的是新挑花结本工艺,更费工时,但纹理更细腻。这宋锦则是老师傅根据古法复原改进,用的是真金线点缀。”夏望舒抚摸着绸缎,向朱厚照解释着,她显然下功夫了解过。

朱厚照仔细看着,尤其对那工艺改进的云锦颇感兴趣:“工艺革新,方能精益求精。传朕旨意,赏赐献锦的织工,令织造衙门将新工艺详细记录,呈报工部。若确能提升品质,当酌情推广,亦可考虑设‘技艺革新奖’,激励工匠用心。”

他再次将一件后宫小事,引导向鼓励技术革新的国策层面。

然而,祥和之下,暗流涌动。

几日后,朱厚照在文华殿批阅奏章时,看到了一份由都察院某御史呈递的奏疏。

奏疏中看似忧国忧民,实则暗藏机锋。他先是赞扬皇帝整肃漕运、练兵强军的举措,随即笔锋一转,提到“近来闻有司另设‘分析’之衙,重用胥吏算学之技,以数字图表论政事,恐非圣贤之道,长此以往,士大夫精神不存,朝堂尽为锱铢算计之辈,臣深以为忧…”

这封奏疏,看似针对的是“情报分析司”和西苑的算学应用,实则代表了朝中一部分保守派官员对皇帝一系列“离经叛道”改革举措的担忧和抵触。他们无法直接反对漕运整顿和军事改革,便从这些“旁枝末节”入手,试图扞卫传统的“道统”和士大夫的优越地位。

朱厚照冷笑一声,将这封奏疏留中不发(不交内阁议处,也不批复,搁置起来)。他知道,这只是试探性的第一波。随着改革深入,此类反对声音只会更多。

他需要稳住朝局。

一方面,他继续倚重刘健、李东阳等老成派维持大局,并通过杨廷和等务实派推行具体政策;另一方面,他对司礼监的掌控也毫不放松。

刘瑾近日似乎更加安分,但朱厚照通过王岳和张永,清楚地知道刘瑾暗中与某些江南籍官员、乃至部分勋贵仍有往来。

“传杨廷和。”朱厚照吩咐道。

杨廷和很快到来。朱厚照将那份留中的奏疏给他看了,并未评论,只是问道:“杨先生,关于考成法试点条陈,筹划得如何了?”

杨廷和是何等聪明之人,立刻明白皇帝是在用行动表明推进改革的决心,也是对那封奏疏最好的回应。他躬身道:“回陛下,臣已与文总督、王待诏多次沟通,初步拟定了在漕运系统及京畿部分仓场、税关试行的细则。重点在于量化指标,如漕粮损耗率、运输时效、税收完成度等,皆以‘天竺数字’清晰列明,便于核对。考核结果,直接与官员升迁、俸禄奖惩挂钩。”

“好!”朱厚照点头,“细则朕会细看。此事,便由先生主持,先从漕运和京畿开始,务必稳妥,但要见实效。”

他将考成法试点这把钥匙交给了杨廷和,既是信任,也是将他更紧密地绑在改革的战车上。

同时,这也是向朝野宣告,皇帝的改革,不会因些许杂音而停滞,反而会更快、更系统地推进。

朝堂的平衡,如同走钢丝,需要精准的拿捏和坚定的步伐。

朱厚照深知,唯有掌握绝对的军权、敏锐的情报和不断完善的制度,才能在这钢丝上稳步前行,直至抵达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