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大明执政官 > 第179章 宣府风骨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腊月的宣府,寒风卷着雪沫,抽打在脸上如同刀割。

总兵府邸内,杨一清裹着一件厚重的羊皮袄,正对着一幅巨大的宣府镇防御舆图凝神沉思。

图上的标记远比以往复杂,除了传统的卫所、堡寨,还多了许多代表新设“试锋营”驻地和火器配备情况的朱红小旗。

“大帅,京营转运来的第二批‘抬迅雷’五十杆,并配套火药一千斤,已入库清点完毕。”

一名负责军械的参将禀报道,脸上却带着几分忧色,“只是……下面几个老营的弟兄们,用惯了弓马,对这铁疙瘩,还是不太顺手。前日操演,大同来的老刘他们营,又炸膛了一杆,伤了三个人,现在营里怨言不小。”

杨一清眉头紧锁,转过身,花白的须发在炭盆的热气中微微颤动。“炸膛?是器械之弊,还是人为之过?查清楚没有?”

“回大帅,西苑那片派驻来的先生们,检验发现主要还是操典不熟,装药过量,加之天寒,铳管脆弱所致。”

“哼!”杨一清一掌拍在舆图上,“传令!将炸膛之事通报全镇!不是要他们看笑话,是要他们长记性!着武备学堂教官,分赴各新编营,给老子住到营里去!手把手地教!一遍不会教十遍,十遍不会教百遍!告诉那些老杀才,北虏的刀子不会因为他们用不惯火铳就慢半分!不想死在鞑子手里,就赶紧把这新家伙什摆弄明白!”

他的声音洪亮,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还有,着工匠坊,按月港文仲实送来的那份《器械维护辑要》,立刻赶制一批防冻的油布套和保养工具,分发下去!告诉弟兄们,这铳,比他们的婆娘还金贵,伺候不好,要出人命的!”

“得令!”参将凛然应诺,匆匆而去。

杨一清吐出一口浊气,走到窗边,看着外面校场上,一队队士兵正在寒风中进行着适应性的火铳操练,动作仍显笨拙,但比起数月前,已算是有模有样。

变革从来不易,尤其是要改变边军延续了百年的习惯。

这不仅仅是将弓箭换成火铳,更是战术、思维乃至整个军队结构的重塑。

下午,他亲自巡视了孙铁柱所在的“试锋营”左哨。这个哨是全军换装最快,训练最刻苦的。

校场一角,士兵们正分成两拨,一拨练习火铳的快速装填和轮射,另一拨则在练习火铳与长枪、藤牌的配合。

孙铁柱黝黑的脸上满是严肃,大声纠正着士兵的动作。

“手腕要稳!三点一线!别他娘的光闭眼!你要看清楚虏骑从哪个方向来!”孙铁柱夺过一名新兵手中的“手迅雷”,亲自示范,“呼吸要匀,扣扳机要柔……对,就这样!”

见到杨一清过来,孙铁柱连忙跑过来行礼。

“大帅!”

“嗯,”杨一清点点头,看着场上操练的士兵,“怎么样?这帮小子,还跟得上吗?”

“回大帅,大部分弟兄都憋着股劲呢!都知道这是好东西,练好了能少死人。”

孙铁柱抹了把脸上的汗珠,“就是……就是这天太冷,铳机冻得发涩,有些小毛病,咱们自己的工匠还摆弄不明白,得等京营来的师傅。”

杨一清看着孙铁柱冻裂的手背,拍了拍他的肩膀。

“难为你们了。告诉弟兄们,苦不会白吃。开春,北虏必然南下,到时候,就是检验咱们这数月苦功的时候!打好了,我亲自为你们向朝廷请功!”

“谢大帅!”孙铁柱胸膛一挺,眼中闪烁着兴奋和期待。

离开试锋营,杨一清又去看了新设立的“参谋作业室”。

几名从武备学堂毕业的年轻军官,正围着沙盘和地图,激烈地争论着某种新的阵型配置。

见到杨一清,他们有些拘谨地停下。

“吵什么呢?继续。”杨一清摆摆手。

一名年轻参谋鼓起勇气道:“大帅,我们在推演,若以‘试锋营’为锋刃,配备足够的‘抬迅雷’和少量‘迅雷炮’,依托车阵,在野地遭遇大队虏骑时,是否可采用一种‘弹性防御,伺机反击’的新战法,而非一味固守……”

杨一清仔细听着,不时发问。他虽然习惯了传统战法,但并不固步自封。这些年轻人带来的新思路,虽然稚嫩,却充满了活力。

“想法不错,”他最终点评道,“但沙盘推演终究是纸上谈兵。要多下去走走,看看真实的地形,问问老边军的经验。新法旧法,能杀敌保境的就是好法!把你们的想法细化,做成条陈,拿来我看。”

“是!大帅!”几名年轻参谋兴奋地应道。

夜幕降临,总兵府书房内,杨一清就着油灯,仔细阅读着司礼监传承的关于西南局势的最新战报,以及皇帝关于授予周遇吉“便宜行事”之权的旨意抄件。

他仿佛能看到那个年轻的将领,在同样艰苦的环境下,与错综复杂的敌人周旋。

“周小子,也不容易啊。”他喃喃自语。

放下军报,他又拿起月港送来的那份《器械维护辑要》,就着灯光,仔细研读上面关于火器防潮、防冻的图示和说明。

“文仲实那边,倒是弄出了不少实用的东西……”他提笔,准备给京营和月港分别去信,一是请求增派更多熟练的工匠来宣府指导,二是询问是否有更适合北方严寒天气的火药配方。

窗外,北风呼啸,卷起千堆雪。

宣府这座大明北疆的雄镇,在杨一清的统领下,正经历着一场悄然而深刻的蜕变。

新与旧的碰撞,传统与革新的磨合,在这苦寒之地,伴随着火铳的轰鸣与将士的汗水,一点点地向前推进。

大明帝国的边军,这把曾经有些锈钝的利刃,正在被重新锻造,期待着下一次出鞘时,能迸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