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的午后,韩府清晖院依旧是一派恬淡光景。墨兰坐在临窗的榻上,手中做着针线,是一件给韩嘉的贴身小衣。针脚细密匀净,一如她此刻平和的心境。榻几上,除了针线篮,还放着一本看似寻常的蓝皮册子,封面上并无题字。
一、 寻常日子 暗藏机锋
外间看来,韩二夫人的生活与往常并无二致。晨起理事,照料幼子,侍奉婆母,与妯娌闲话,打理自己的嫁妆产业……每一项都做得妥帖周到,无可指摘。连韩太夫人近来都当着众人面赞过两句,说她“沉静稳重,颇有大家风范”。
只有墨兰自己知道,有些东西正在悄然改变。
她与文、吴、苏三位女管事的联系愈发频繁,但传递消息的方式却更为隐秘。账册、货单、寻常家书,都可能夹带着只有她们才懂的标记或暗语。三位管事如今不仅是生意上的能手,更成了墨兰延伸出去的耳目。
文姑娘的“清韵斋”靠近书院,来往多是文人学子。她细心留意着他们谈论的时政文章、科举风向,乃至对朝中官员的臧否。这些看似零碎的信息,被她记录下来,夹杂在每月送来的书单推荐里,送至墨兰手中。
吴娘子的“惠丰号”地处西市,三教九流汇聚。她留心着市井物价的浮动,漕运货物的增减,乃至街头巷尾流传的各类逸闻趣事、官宦人家的闲谈碎语。这些信息,被她巧妙地编入日常采买汇报之中。
苏娘子的“锦云轩”接触的多是勋贵高门的女眷。她不仅记下她们偏好的衣料花色,更留意她们言谈间透露的家族联姻、宫中赏赐、乃至后宅阴私。这些信息,随着新到的绸缎样本,一同呈递。
二、 兰台录事 聚沙成塔
每日夜深人静,哄睡韩嘉后,墨兰便会独坐灯下,翻开那本蓝皮册子。册子内页,并非整齐的账目,而是以清秀却毫无个人风格的字迹,分门别类地记录着白日里汇集而来的各种信息。
有的关乎朝局:“近日太学生多议西北粮饷”、“某翰林诗作暗讽三司使”。
有的关乎经济:“今岁江南丝价看涨”、“漕帮内部似有纷争”。
有的关乎人事:“永昌伯爵府与忠勤伯府或将联姻”、“某御史家中婆媳不睦,其妻常往慈云观”。
甚至还有一些看似无用的市井传言:“城东发现有蕃商售卖新奇香料”、“传言将修缮汴河码头”。
她并不急于判断每条信息的真伪与价值,只是忠实地记录下来,如同辛勤的蜘蛛,默默编织着信息的网络。青莲本源带来的强大记忆力和逻辑梳理能力,让她能将这些看似杂乱无章的点滴,在脑海中初步归类、关联。
她记录这些,并非为了立刻做什么,也并非抱有明确的阴谋目的。她只是深知,在这风云变幻的汴京城,信息即是力量,即是先机。多知道一分,便多一分安稳,多一分应对未来的资本。这是一种深植于她理性内核中的危机意识与远见。
三、 不动声色 稳如磐石
这份隐秘的“功课”,并未影响墨兰的日常。在韩络眼中,妻子依旧是那个温婉知礼、偶尔能与自己谈论诗书的贤内助。在韩太夫人和妯娌面前,她依旧是那个谦和守礼、不争不抢的二奶奶。甚至在林噙霜和盛家人看来,她也依旧是那个牵挂娘家、适时给予帮助的姑奶奶。
她将所有的筹谋与心计,都隐藏在那副沉静秀美的皮囊之下,如同深潭,表面波澜不惊,内里却暗流涌动,深不可测。
这日,李氏过来闲坐,说起娘家兄弟可能在吏部考评中得了上等,言语间不免有几分得意。墨兰微笑着听了,适时送上祝贺,语气真诚,毫无妒色。李氏心满意足地离去后,墨兰面上笑容未变,只垂眸看了看自己指尖——那里刚刚为韩嘉缝衣时,不小心被针扎了一下,沁出一个小小的血珠。
她不动声色地用帕子按住,心想,李氏兄弟考评得优的消息,或许可以与文姑娘前几日记录的“某吏部官员或将外放”的消息相互印证一下。她起身,走向书案,姿态依旧从容优雅。
窗外,暮色四合,归鸟投林。墨兰点亮书案的灯,橘色的光晕笼罩着她沉静的侧影。那本蓝皮册子静静摊开,等待着主人将新的信息,填入其中。静水流深,兰台织网,于无声处,悄然积蓄着力量。
---
(第412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