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渐浓,韩府回程的马车在青石路上辘辘而行。车厢内,李晴婉端坐着,脑海中仍在细细回味今日马球会上的种种。她嫁入盛家时日尚浅,对这位嫁入清流韩家、素有贤名的小姑墨兰,了解多来自夫君长枫的只言片语及下人间的传闻。今日亲眼见她与侯府夫人、国公府千金从容应对,言语间滴水不漏,方知其手段气度。
四妹妹,李晴婉斟酌着开口,语气带着几分钦佩与求知,今日见您与顾侯夫人、张娘子言语往来,分寸拿捏恰到好处,妹妹受益匪浅。
墨兰抬眸,见李氏目光清正,态度诚恳,便温言道:一家子骨肉,不必如此客气。六妹妹虽与我道路不同,但终究同出一门,在外人面前,盛家的脸面是一体的。至于张娘子,她顿了顿,她身份特殊,性情爽直,与之相交,贵在真诚,不卑不亢即可。你今日做得很好。
她看着李氏,语重心长:我们盛家,起于商贾,兴于科举,根基不比那些累世勋贵。在京中立足,靠的便是谨言慎行,结善缘,少树敌。兄长走的是清流仕途,你身为他的贤内助,打理好内宅,维系好各家女眷的往来,便是对他最大的助力。
李晴婉认真点头:母亲和嫂子的话,媳妇都记在心里。她深知,自己能顺利接手管家权,且婆母林噙霜真心放手颐养,其中少不了这位小姑在背后的认可与支持。
二、 稚榆承露 兰枫共济
此时书房内,十岁的长榆正伏案临帖。春日暖阳透过碧色窗纱,在他手边那本墨兰亲注的笔记上投下斑驳光影。笔记旁标注着:慎独非独处时畏人知,乃心念初萌时即自省其是非。譬如青莲,出淤泥而亭亭,其质本洁,不待风来而后显。
母亲,长榆抬头对正在做针线的林噙霜道,大姐留下的这些笔记,真是字字珠玑。
林噙霜放下活计,脸上满是欣慰:你大姐自幼心思缜密。她为你费这些心血,你定要好生用功。
傍晚长枫回府,换了常服便来考校幼弟功课。见长榆对君子不器的见解颇有见地,难得露出赞许的笑容:能想到君子之学,在明道义、通权变,而非囿于一技一能之器,可见是用了心的。他拍了拍幼弟的肩膀,大姐的笔记是引路明灯,但你自己的思考,才是立世之本。
三、 兰台夜话 静水流深
韩府清晖院内,墨兰对镜卸妆。镜中人眉目沉静,比少女时期更添几分难以捉摸的深邃。侍女低声禀着的消息:李晴婉归家后与林噙霜相谈甚欢,长榆功课又得先生嘉许。
墨兰唇边泛起笑意。母亲安心,兄嫂和睦,幼弟勤勉,林栖阁内部稳固,她才能更无后顾之忧地在韩府这清流深潭中经营。今日引荐李氏给张桂芬,不过是步闲棋。英国公府在军中的影响力,未来或许能在某个关键时刻成为砝码。这并非攀附,而是基于对朝堂势力分布的清醒认知。
她走到书案前,开始为长榆编写新的读书笔记。这一次,她开始摘录史书典故,辅以点评,引导幼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科举只是起点,她希望长榆将来能成为胸有丘壑的栋梁之才。
暮色四合,韩府书房灯火莹然。墨兰伏案书写的身影,与内长榆挑灯夜读的身影,隔着汴京城的万家灯火,被一条无形的、由知识与期盼编织的纽带紧紧相连。
体内青莲本源默默流转,滋养着她的身心。这份内在的支撑,让她能在喧嚣过后依旧神思清明。她选择的道路,是凭借智慧与内在的优化,潜移默化地经营人脉,夯实根基,为自己,为韩府,也为身后的林栖阁,构筑一道无形却坚韧的屏障。
窗外月色如水,墨兰吹熄了灯。她的心亦如这夜色般沉静。前路或许仍有风浪,但她已备好舟楫,只待风起时,从容渡之。兰台深谋,不显山露水,却已悄然织就锦绣前程。
---
(第409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