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董卓刚死,朕就收了西凉军 > 第186章 府库充盈定国基,少年天子谋新篇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86章 府库充盈定国基,少年天子谋新篇

汉初平四年(公元193年)的冬日,长安未央宫的暖阁内炭火正旺,驱散了窗外凛冽的寒意。刘协刚刚处理完来自北疆和西陲的军务简报,揉了揉略显疲惫的眉心,便见鲁肃手持一厚叠账册,步履沉稳而又带着一丝难以抑制的激动,趋步入内。

“陛下,”鲁肃躬身行礼,声音因即将汇报的内容而微微提高,“臣奉旨整理去岁至今岁朝廷各项收支、库藏,已有初步结果,特来禀报。”

刘协精神一振,坐直了身体。他知道,战争的胜负不仅在于疆场争锋,更在于背后的钱粮支撑。他示意鲁肃:“子敬,细细道来。”

鲁肃深吸一口气,翻开手中账册,开始逐项汇报。

“陛下,首先是金帛之数。”鲁肃的声音在说到关键处时明显顿了一下,“去岁,加之抄没逆产,府库现存黄金……共计两万斤!”他特意补充道,“其中,仅从董卓郿坞所获,便有一万两千斤(按新制,一斤约500g)。”

“白银……现存十万斤!董卓所藏,独占五万斤!”

这两个数字如同重锤,狠狠敲在暖阁内侍立的几位近臣心上,连一旁静听的郭嘉、眼中都闪过惊异之色。

鲁肃稳了稳心神,继续汇报工坊产出:“曲辕犁一项,累计生产一百万套。其中,约十六万套配发给河南尹、兖州十六万屯田兵使用。剩余八十四万套,已通过糜家商队,贾家商队及各地官府渠道售出,累计换回粮草……一千六百八十万石!”

他顿了顿,解释道:“后期因铁料需优先保障军器监锻造兵甲,曲辕犁生产已暂停。此外,马蹄铁等马具改良所获利润,折合粮草约三百万石,此项收入基本已用于支付工匠薪俸及其家眷安置。”

听到这里,刘协微微颔首。曲辕犁的推广,不仅极大提升了耕作效率,其本身竟也成了敛财利器,这倒是个意外之喜。

接下来是屯田兵的成果。“司隶、兖州十六万屯田兵,去岁垦殖因田地多有荒芜,肥力不足,亩产有所降低。然除去种子、耕牛损耗、兵士口粮等各项开销,净入库粮草仍达六百万石!”鲁肃语气中带着赞赏,“屯田之策,初显大效!”

谈及军粮消耗与缴获,鲁肃的汇报更为细致:

“凉州方面,黄忠、马腾等部合计八万大军,征战约六个月,累计消耗粮草一百万石。幸而,缴获韩遂、宋建及各豪强存粮亦有一百万石,收支相抵。”

“并州方面,吕布、夏侯惇等部合计十万大军,征战六个月,消耗粮草一百二十万石。缴获匈奴、及各城邑存粮约一百五十万石,略有盈余。”

“两地征战,钱财赏赐多用于犒军及支付兵饷。缴获之物,计有皮革十万张,耕牛五万头,驮马四万匹,羊十万头(已大部犒赏三军)。战马则优先补充各军骑兵所需。”

关于互市,鲁肃道:“与并、凉、幽州乃至塞外部落互市,累计消耗粮草约二百八十万石。所换回的耕牛、驮马,已全部补充至各屯田区,有力保障了今春垦荒。”

他最后总结国库现状:“郿坞获粮三百万石,各地世家‘乐捐’及丝绸之路预定金以及各个州郡赋税等项,收入粮草约一千万石。去岁因战乱及减免政策,各地常规农业赋税收入几近于无。”鲁肃深吸一口气,报出了那个连他自己核算时都反复确认的数字,“综合各项,剔除已消耗及拨付部分,目前朝廷太仓及各要害仓廪,实存各类粮草……合计约三千万石!(汉代1石(重量单位)=120汉斤,约现代的60斤,但是为了便于储存粮草为粟米,粟米脱壳得到糙米大多数人食用,1石的粮食,大约能有30多斤糙米)。”

“3000万石”刘协在心中迅速换算,即便考虑到朝廷直辖军队以及各项工程每月消耗约150万石粮草,这笔存粮也足以支撑……二十个月!近两年!

鲁肃仿佛知道天子在想什么,补充道:“陛下,目前用于修建驿站、拓宽官道、重启丝路等工程,征用民夫约万人,月耗粮四万石,约一百二十万斤。此项消耗,在可控之内。”

“军备方面,”鲁肃翻过一页,“据贾文和汇报,十六万屯田兵所需甲胄兵刃已全部配备完毕。凉州、兖州、司隶、并州治下铁官、工坊,如今均可全力转向农具生产。然,曲辕犁市场已近饱和,如今世家订购量锐减,马蹄铁需求亦趋平稳。纸张与蜂窝煤所获利润,目前多用于维持工坊运转、技术改进及筹建水军。”

他的思绪不由得飘远。据粗略估算,大如今已生产并推广了百万套曲辕犁,加上原有犁具的改造熔铸,可以说,在朝廷直控的核心区域,农耕工具的改革已基本完成。接下来,农业增产的重点,将转向他之前颁布的《农事增产要术》中的选种、积肥、施肥等精细化管理,以及水利的兴修。

“陛下,陛下?”鲁肃见天子似在出神,轻声唤道。

刘协回过神来,看着眼前账册上那一个个沉甸甸的数字,脸上终于露出了如释重负而又充满野心的笑容。他缓缓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窗外灰蒙蒙却蕴藏着生机的天空。

“好!甚好!”刘协的声音坚定而有力,“子敬,诸卿,此皆赖将士用命,臣工尽心,万民勤劳之功!有了这些家底,朕心中方算真正有了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