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办公室里的气氛一下子就绷紧了。

周文海扶了扶眼镜,第一个开口问道:“添丁,出什么事了?是不是跟港商的合作出了问题?”他最担心的就是这个,毕竟那是合作社目前最大的订单来源。

老支书也紧张地看着沐添丁,手里的烟袋锅都忘了往嘴里送。

“不是。”沐添丁摇了摇头,拿起桌上的一本书,递给周文海,“周工,您先看看这些书。”

周文海接过书,只翻了几页,眼睛就亮了。《中草药人工栽培技术》、《长白山地区土壤改良与肥力管理》、《林下经济作物病虫害图鉴》……每一本,都是他梦寐以求的专业资料。

“这……这些都是你从省城买回来的?”他激动地问。

“嗯。”沐添丁点点头,然后把他在苏援朝家里听到的那个消息,原原本本地,但隐去了苏援朝名字和具体细节,告诉了在座的几个人。

“……省里马上要推行一个叫‘星火计划’的政策,就是要用科技来扶持咱们农村的产业。我托了点关系,打听到咱们省准备拿药材种植项目,作为第一批试点。如果我们能拿出一个专业的,有说服力的项目方案,就有可能争取到这个名额。”

他没有直接说苏援朝能帮忙递话,只是说有这么个渠道可以争取。他知道,饭要一口一口吃,有些事,现在还不能说得太满。

但即便只是这样,也足以让在场的人震惊了。

“星火计划?科技扶持?”老支书念叨着这几个新词,虽然不太懂,但他听明白了核心,“你的意思是,只要咱们的方案做得好,省里就会派专家,给钱,帮咱们搞药材基地?”

“可以这么理解。”沐添丁点头,“而且,是全省第一个!老支书,您想,要是这事儿办成了,咱们合作社在省里就挂上了号,以后不管是贷款,还是跑销路,都会方便很多。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彻底解决原材料受制于人的问题!”

周文海已经完全被这个消息吸引了。他放下手里的书,激动地站了起来,在屋子里来回踱步。

“太好了!这真是太好了!”他喃喃自语,“添丁,你这次去省城,真是立了大功了!比拿那个劳模奖章的意义还大!”

他猛地停下脚步,看着沐添丁,眼神灼热:“这个项目方案,交给我!这几天,我吃住都在这儿,不把它弄出来,我睡不着觉!”

张二奎在一旁听得云里雾里,但他听懂了一件事,那就是沐添丁又给村里找来一个天大的好事。他一拍大腿,兴奋地说:“哥,周工,需要我干啥,你们尽管说!要人要力气,我马上就去村里喊人!”

沐添丁要的就是这股劲儿。

“二奎,你先别急。”他示意张二奎坐下,“这事八字还没一撇,现在最关键的,就是周工说的,拿出方案来。这几天,周工负责技术部分,我负责整理思路和文字。老支书,您经验丰富,帮我们把关,看看方案里有没有什么不切实际的地方。”

“好!”老支书用力地点了点头,他那双浑浊但此刻却异常明亮的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我这把老骨头,还能为村里再出点力,值了!”

林杏花在一旁默默地听着,虽然她听不懂那些“星火计划”、“项目方案”的大词,但她看懂了男人们脸上的兴奋和憧憬。她知道,她的男人,又要带着大家干一件大事了。

她没说话,只是起身,给每个人的茶杯里,都重新续上了滚烫的热水。

接下来的几天,加工坊的办公室,成了整个沐家村最核心的地方。

周文海彻底进入了工作狂的状态。他把沐添丁买回来的那些书,和自己脑子里的知识结合起来,摊了一桌子。白天,他带着张二奎和几个年轻人,跑到后山,亲自勘测地形,采集土壤样本,测量光照和湿度。

晚上,他就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点着煤油灯,在纸上写写画画,进行各种数据分析和计算。

沐添丁则负责把周文海那些专业的术语和数据,“翻译”成通俗易懂,又能体现项目价值的文字。他有着后世写项目报告的经验,知道这种方案,光有技术不行,还得会“包装”。

他把整个方案分成了几个部分:项目背景、资源优势、技术路线、市场前景、效益分析、风险控制……每一个部分,都力求详尽、严谨。

在项目背景里,他强调了长白山地区药材资源的独特性,以及当前野生资源枯竭的紧迫性。

在技术路线上,他采纳了周文海的建议,提出了“模拟野生、分级培育、良种选育”三步走的策略。不追求速成,而是要培育出药效和品质都能媲美野生药材的优质品。

在市场前景上,他把与霍氏集团的合作,以及省电视台的报道都写了进去,作为他们产品不愁销路的有力证明。

在效益分析里,他更是算了一笔大账。不仅计算了经济效益,还把带动多少户村民就业,能为国家创造多少税收和外汇(通过港商出口)的社会效益,也浓墨重彩地写了进去。

老支书则每天都过来听他们讨论,时不时地提出一些实际问题。

“后山那片地,是有几户人家的自留地,征地的事,得提前做好工作。”

“建基地要用不少木材和石头,开春前路不好走,得提前组织人手上山准备。”

“这么大的事,光靠咱们村里这几十号人,怕是不够,是不是得跟公社那边通个气,到时候请他们支持一下?”

他的每一个问题,都非常具体,非常实际,正好弥补了沐添丁和周文海在农村具体工作经验上的不足。

林杏花则成了他们最坚实的后勤部长。她每天都准时把热腾腾的饭菜送到办公室,看着他们吃完,再默默地收拾好碗筷。晚上,她会烧好热水,催着熬红了眼睛的男人们去洗漱休息。

有她在,沐添丁他们才能毫无后顾之忧地,全身心投入到这份关系着全村未来的工作中去。

经过一个星期不眠不休的奋战,一份厚达三十多页,装订得整整齐齐的项目计划书,终于摆在了桌面上。

封面上,是沐添丁用钢笔写的几个大字——《关于建立长白山道地药材(黄芪)良种繁育及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的项目建议书》。

周文海拿着这份凝聚了他们所有人-心血的计划书,手都在微微颤抖。

“添丁,有了这份东西,别说是申请‘星火计划’,就是直接拿到省农业厅,都绝对是头一份的水平!”他作为一个老技术员,对这份方案的专业性和前瞻性,给予了最高的评价。

沐添丁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感觉浑身的骨头都快散架了,但心里,却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他小心翼翼地把计划书装进一个牛皮纸信封,又在外面包了好几层油布,防水防潮。

第二天一早,他亲自坐车去了县城邮局,用最稳妥的机要件方式,把这份承载着全村希望的计划书,寄往了省城苏援朝家的地址。

做完这一切,他站在邮局门口,抬头看了看长白山方向那连绵起伏的轮廓。

他知道,种子已经播下,接下来,就是等待。

等待那颗名为“希望”的种子,在遥远的省城,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