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重生三国,请叫我蔡文帝 > 第281章 定鼎汉中与天下新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81章 定鼎汉中与天下新局

汉中之战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尽,洛阳朝廷的政令已如春雨般洒向这片新附之地。

诸葛亮深知“马上得天下,安能马上治之”的道理,在军事胜利之后,一套精心筹划的治理方略迅速展开。

首先是军政维稳。

徐晃、郝昭大军并未急于南进,而是就地转入屯垦驻防。

一方面清剿曹军溃散残部与地方匪患,另一方面,利用缴获的部分粮草和朝廷紧急调拨的物资,开设粥棚,安抚因战乱流离的百姓。

徐晃亲自巡视各营,严令不得扰民,违者立斩。

一队队军纪严明的巡逻士兵取代了烧杀抢掠的乱兵,惶惶的人心逐渐安定。

对于投降的曹军士卒,择优编入辅兵,其余愿归乡者发放路费,愿留者登记户籍,分给荒地,政策清晰,处置果断,迅速瓦解了潜在的抵抗力量。

其次是吏治革新。

朝廷任命以干练着称的侍中蒋琬为第一任汉中太守,持节督汉中、房陵、上庸诸军事。

蒋琬赴任,带来的并非只有属官,更有大批通过科举新晋的年轻士子。

他们手持《章武律》与《田亩制度》抄本,深入乡亭,宣讲新政,主持清丈被豪强侵占的田亩,重新登记因战乱隐匿的户籍。

汉中本地一些原本依附曹操或张鲁的小世家,见朝廷势大,政策明晰,大多选择合作,少数试图阻挠者,在蒋琬的铁腕与新军威慑下,迅速被清除。

基层的权力结构被彻底重塑,朝廷的触角第一次如此深入地扎根于汉中大地。

其三是经济复苏。

诸葛亮知汉中乃“天府之国”,更是未来南下益州的跳板,其经济恢复至关重要。

他奏请蔡琰,免去汉中郡当年赋税,并拨付专款,用于修复被战火损坏的水利设施,尤其是褒斜道、子午道等连接关中的栈道,由将作大匠马钧亲自督工,采用最新的营造法式,力求尽快恢复这条重要的后勤命脉。

同时,鼓励关中商贾前来贸易,以盐铁、布帛换取汉中的粮食、药材,并设立官营的冶铁、织造工坊,吸纳流民,稳定民生。

其四是文化归心。

太学博士被派往汉中,主持重修郡学,选拔当地聪慧子弟入学,教材除传统经义外,更侧重律法、算学、农工等实用之学。

朝廷明令,汉中士子将来参与科举,与中原、河北士子同等对待,优秀者可直接入洛阳太学深造。

此举极大地安抚了本地士人,也为朝廷培养了未来的治理人才。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汉中局势以惊人的速度稳定下来。

原本担心遭到清算或盘剥的百姓,发现新朝政令清明,赋税减轻,吏治似乎也比曹操时期更为廉洁高效,抵触情绪大减,开始逐渐接受新的统治。

然而,汉中的平定,如同巨石入水,在天下格局中激起了更为深远的涟漪。

益州,成都。

曹操败退至此,虽失汉中,却凭借险要关隘(剑阁、葭萌关等)稳住了阵脚。

他麾下核心文武俱在,兵力虽损,骨干犹存。

巨大的挫折并未击垮这位枭雄,反而激起了他更深的戾气与韧性。

“刘备匹夫,孙权小儿,还有那蔡琰、诸葛亮……皆欲置我于死地!”

成都府内,曹操眼神阴鸷,声音冰冷,“

然益州天府之国,险塞重重,岂是易与?

传令下去,加紧整军,广积粮秣,推行屯田!

司马懿!”

“臣在。”

面容沉静的司马懿出列。

“命你总督益州防务,修缮关隘,操练新军,尤其是山地作战与防御火器之法!

我要这巴蜀,成为铁桶江山!”

“贾诩!”

“老臣在。”

“派细作潜入汉中,乃至荆州、江东!

散布流言,离间其君臣,收买其官吏!

孤要知道他们的一举一动!”

“程昱!”

“臣在。”

“加大与南中蛮族的联络,许以重利,使其牵制蜀中内部,必要时可为奇兵!”

一道道命令发出,曹操如同受伤的猛虎,在巴蜀的丛林中默默舔舐伤口,磨砺爪牙,准备着下一次扑击。

他深知,朝廷拿下汉中后,下一步目标必定是益州。

生死存亡之战,近在眼前。

荆州,襄阳。

击退曹操的喜悦尚未持续多久,刘备便陷入了更深的忧虑。

朝廷的势力通过汉中之战,已如泰山压顶般呈现在他面前。

更让他不安的是,朝廷在稳定汉中后,派来的使者并非贺捷,而是带着蔡琰的亲笔信与诸葛亮的“问候”。

信中,蔡琰以居高临下的姿态,“赞赏”了刘备抵抗“国贼”曹操的功绩,随即话锋一转,重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要求刘备“认清时势,奉还荆州军政,入朝辅政”,并暗示其子刘禅可入洛阳太学“伴读”。

语气看似温和,实则暗藏杀机。

“军师,朝廷这是要逼我拱手让出基业啊!”

刘备将信递给糜竺,面色凝重。

荆州糜竺看完信,眉头微蹙:

“主公,朝廷势大,携汉中大胜之威,其意已明。

硬抗,恐非良策。

然,荆州乃我军根本,岂能轻弃?

竺以为,当虚与委蛇,拖延时日。”

“如何拖延?”

“可回复朝廷,言荆州新遭战火,百废待兴,需时间整顿吏治,安抚百姓,方能交割。

同时,遣使往江东,再续盟好,共抗北廷!

只要孙刘联盟不破,朝廷便不敢轻易南下。”

继续分析道,“此外,我军亦需加紧整备,尤其是水师,以防朝廷自汉水南下。”

刘备沉吟良久,叹了口气:

“也唯有如此了。

这汉室宗亲的名头,如今倒成了烫手山芋。”

江东,建业。

孙权的心情同样复杂。

朝廷夺取汉中,威势更盛,之前那份近乎最后通牒的“告知”言犹在耳。

他召集群臣,再次议事。

“北廷已得汉中,其势已成。

下一步,若非西取益州,便是南下图我。

诸卿以为,当如何应对?”

孙权碧眼扫过众人。

张昭率先道:

“主公,北廷势大,不可力敌。

不如……不如上表称臣,遣子为质,以求保全。”

“子布此言差矣!”

周瑜立刻反驳,英气勃发的脸上满是不屈,

“我江东带甲数十万,据长江天险,水师天下无双,岂能未战先降?

北廷虽强,然其重心在西,一时难顾江东。

且其若攻我,刘备必唇亡齿寒,孙刘联盟仍可倚仗!

当整军经武,严加防备,北廷若来,必令其折戟沉沙!”

鲁肃则持中道:

“公瑾之言壮哉,然亦需审时度势。

称臣不可取,然亦不可主动挑衅。

当务之急,是巩固江防,加强与刘备联络,同时……或可尝试与北廷谈判,划定疆界,争取喘息之机。”

孙权听着麾下重臣的争论,心中天平摇摆不定。

称臣?

心有不甘。

力战?

风险巨大。

谈判?

能否有效?

他望向北方,仿佛能看到洛阳城中那对君臣深邃的目光。

洛阳,皇宫。

蔡琰与诸葛亮站在重新标注过的巨大舆图前。

汉中被鲜明地划入了朝廷版图。

“孔明,汉中已定,接下来,该当如何?”

蔡琰问道,目光扫过益州、荆州、江东。

诸葛亮羽扇轻点益州:

“曹操困兽犹斗,然其已失战略主动。

我军可一面继续巩固汉中,积蓄力量,一面利用细作,加深益州内部矛盾,待其生变,便可雷霆一击。”

他又指向荆州:

“刘备心存侥幸,欲借联盟自保。

可继续施压,迫其就范,若其顽抗,待解决益州后,荆州传檄可定。”

最后,他的手指落在江东:

“孙权首鼠两端,其内部意见不一。

可双管齐下,一面展示军威,使其知难;

一面可派能言善辩之士,以‘划江而治’、‘永为藩属’为饵,诱其称臣纳贡。

若能不成而屈人之兵,善莫大焉。”

“看来,这‘‘征服’之路,还需许久。”

蔡琰轻声道。

“然也。”

诸葛亮颔首,

“打天下难,治天下更难。

新朝之基,需在持续的‘建设’与必要的‘征服’中,一步步夯实。

眼下,消化汉中,震慑四方,便是最好的‘建设’。”

帝国的中枢,在辉煌的胜利之后,已开始冷静地谋划下一步。

天下这盘棋,进入了更为复杂的中盘较量。

东方的孙权,南方的刘备,西方的曹操,都在北廷巨大的阴影下,苦苦寻求着自己的生路。

而稳坐中央的蔡琰与诸葛亮,则耐心地布局,等待着给予对手致命一击的最佳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