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时光织就的网 > 第77章 彩笼初绽色,校园课启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77章 彩笼初绽色,校园课启程

周五的晨光刚漫过小院的竹篱笆,快递车的喇叭声就打破了宁静。苏晚踩着露水跑出去,看到快递员正搬下一个印着“云南藤艺”的大纸箱——王师傅寄来的十个彩色藤竹灯笼样品,终于到了。

开箱的瞬间,满院都亮了起来。浅绿的藤条裹着乳白竹丝,像初春刚抽芽的柳枝;鹅黄的藤条搭配浅棕竹丝,透着暖洋洋的春日气息;淡粉、浅蓝、浅紫三种配色更是娇嫩,藤竹交织间像把晚霞揉进了灯笼里。李师傅凑过来,手指轻轻抚过灯笼壁:“这藤条染得匀,摸着手感还软,王师傅确实下了功夫。”张奶奶也忍不住拿起一个浅粉灯笼,对着光看:“你看这纹路,透出来的光都是粉莹莹的,孩子们肯定喜欢。”

林晓早早就把相机架好了,从不同角度拍下彩色灯笼的细节——提手处缠绕的彩色藤结、灯笼底部的编织纹路、灯光透过时的光影效果,每一张都拍得格外用心。“元宇宙的投票界面得配最好看的图,”她一边筛选照片一边说,“我还得给每个颜色写段介绍,比如浅绿叫‘竹间青’,鹅黄叫‘春日暖’,这样大家投票时更有画面感。”苏晚点头附和,顺手拿起一个浅蓝灯笼,贴上之前孩子们剪的海鸥剪纸:“这样搭配更有咱们洞头的特色,投票时也能让大家看到灯笼的完整模样。”

两人忙活了一上午,终于把彩色灯笼的照片和介绍都上传到元宇宙。刚点击“发布投票”,后台就弹出了第一条留言:“浅绿那个也太好看了!像把春天挂在了家里”。不到半小时,投票数就突破了一百,浅绿和鹅黄暂时领先。林晓刷新着页面,笑着说:“看来大家都偏爱清新的颜色,后续量产可以多安排这两种。”

下午,团队开始为下周三海滨小学的体验课做准备。李师傅把提前削好的细竹丝分成三十份,每份都用红绳捆好,还特意在竹丝末端缠了小段棉线——防止孩子们操作时竹丝散开。“我还做了三十个木质小底座,”他从工具房里搬出一个箱子,里面的底座打磨得光滑圆润,“孩子们编好灯笼后,直接把底座卡进去就能用,简单又安全。”

苏晚和陈老师则一起设计课程流程:先播放五分钟的藤竹灯笼故事音频,让孩子们了解洞头竹丝和云南藤条的渊源;再用十分钟演示迷你灯笼的编织步骤,重点教大家编方形底座和缠绕藤条;最后留三十分钟让孩子们亲手操作,老师和志愿者在旁边指导。“咱们还得准备些小奖励,”陈老师提议,“比如编得好的孩子,送一张元宇宙体验券,能在里面定制专属灯笼海报。”苏晚立刻赞同,让林晓帮忙打印了五十张体验券,每张都印着不同的灯笼图案。

傍晚时分,周师傅又发来视频,镜头里是他刚做好的“皮影灯笼套装”样品:一个小巧的藤竹灯笼,搭配三个皮影——竹丝精灵、海鸥、兔子,还有一个可调节亮度的小灯座。“我试了下,灯座调暗时,影子更清晰;调亮时,灯笼本身的颜色更好看,”周师傅拿着套装演示,“咱们可以把套装分成两种,一种给孩子的,配卡通皮影;一种给成人的,配山水、花鸟皮影,满足不同人的需求。”苏晚看着视频里的套装,忍不住称赞:“太精致了!等下周学校体验课结束,咱们就和张老板对接,把套装样品放到文创店展示角。”

周六上午,团队几人又去了趟海滨小学,提前和校长确认体验课的教室和设备。教室里的桌椅已经按小组排好,黑板上贴着苏晚打印的编织步骤图,窗户边还挂了两个提前做好的迷你灯笼样品——一个浅绿,一个鹅黄,风一吹轻轻晃动,透着活泼的气息。校长笑着说:“孩子们昨天还来问了好几遍,都盼着周三快点到呢。”苏晚心里暖暖的,拿出手机拍下教室的布置,发到团队群里:“一切准备就绪,就等孩子们来了。”

周日这天,元宇宙彩色灯笼的投票数已经超过五百,浅绿以两百多票稳居第一,鹅黄和淡粉分别位列第二、第三。林晓统计完数据,把结果发给王师傅:“王师傅,这是大家投票的结果,后续量产可以优先安排浅绿、鹅黄、淡粉三种颜色,每种先做五十个。”王师傅很快回复:“没问题!我这就安排工人准备材料,保证月底前交货。”

苏晚坐在小院的竹椅上,翻看着笔记本上的记录:“3月30日,收到彩色灯笼样品,元宇宙投票开启;3月31日,完成海滨小学体验课材料准备;4月1日,确认彩色灯笼量产颜色和数量,月底前交货。”她抬头望向屋檐下挂着的彩色灯笼,阳光透过灯笼,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像撒了一地的春天。

突然,手机响了,是陈老师发来的照片——几个孩子在纸上画满了灯笼,有的画彩色的,有的画带皮影的,还有的在灯笼旁画了自己和老师的模样。陈老师的消息附在后面:“孩子们说,要把最喜欢的灯笼画下来,周三带到课上和大家分享。”苏晚看着照片,忍不住笑了,她知道,下周三的体验课,一定会充满惊喜;而这些小小的灯笼,也会像种子一样,在孩子们心里种下对非遗手艺的热爱,慢慢生根、发芽。

夜幕降临时,小院里的彩色灯笼全部被点亮。浅绿的透着清新,鹅黄的暖着人心,淡粉的裹着温柔,五种颜色的灯光交织在一起,把小院变成了一片彩色的海洋。林晓把灯笼的光影拍成短视频,配上周师傅寄来的皮影投影画面,发到了社交平台。没过多久,就有网友留言:“好想去体验课现场编灯笼!”“文创店的展示角什么时候开放?想去看看实物!”

苏晚看着手机上的留言,又看了看身边忙碌的伙伴——李师傅在检查下周要用的竹丝,林晓在回复元宇宙的用户提问,张奶奶在给灯笼贴新剪的剪纸。她忽然觉得,这场关于藤竹灯笼的非遗传承之路,虽然才刚刚起步,但已经汇聚了这么多人的热爱和支持。而未来,还会有更多人因为这些灯笼,走进非遗的世界,用自己的方式,续写老手艺的新故事。

她在笔记本的最后,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彩色灯笼点亮的,不仅是小院的夜晚,更是非遗传承的希望;校园体验课开启的,不仅是孩子们的手工时光,更是老手艺走进生活的新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