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时光织就的网 > 第42章 秋桂酿香联三地,非遗新程启华章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2章 秋桂酿香联三地,非遗新程启华章

九月的梧桐巷,褪去了盛夏的燥热,多了几分温润的秋意。巷口那几棵老桂花树不知何时悄悄缀满了花苞,淡金色的小花藏在深绿的叶片间,风一吹,细碎的花香便像羽毛似的落在青石板路上,沾在行人的衣角,连忆槐亭的石凳上,都覆着一层薄薄的、带着甜香的“金雪”。

苏晚踩着晨露往巷里走时,远远就看见孙爷爷坐在亭子里,手里拿着一卷素色绸缎,正对着晨光比对丝线。他面前的石桌上摆着好几个丝线盒,浅黄、深金、奶白的丝线绕在竹轴上,像极了桂花从花苞到盛放的色彩渐变。“孙爷爷,您这是在准备新的刺绣图案吗?”苏晚走近了才发现,绸缎上已经用淡墨勾勒出了桂花树的轮廓,枝桠间还留着几个小小的留白,像是特意为某种纹样预留的位置。

孙爷爷抬头笑了笑,老花镜滑到鼻尖也没在意,伸手拿起一根浅金色的丝线对着阳光晃了晃:“可不是嘛!上次上海非遗展结束后,北京的景泰蓝王师傅特意给我寄了几张纹样图,说想跟咱们合作‘桂韵京韵’的刺绣景泰蓝摆件。你看这绸缎上的留白,就是要绣上北京四合院的窗棂纹样,到时候王师傅再在摆件底座上做景泰蓝掐丝,把桂花和京味元素融在一起。”他指着丝线盒里的深金色丝线说:“这是我托杭州绸伞厂的李师傅找的‘桂金纱’线,织的时候掺了点真丝,绣出来的桂花会带着光泽,像刚沾了露水似的。”

正说着,夏冉抱着一摞文件夹从记忆馆跑出来,额头上沾着细密的汗珠,却难掩兴奋:“苏晚姐!孙爷爷!北京文创园的张总刚才发消息,说咱们‘三地非遗联名礼盒’的设计方案通过了,他们还想在礼盒里加一个迷你版的‘桂巷京韵’摆件,作为限定款,只在中秋期间发售!”她把文件夹递给苏晚,翻开其中一页,指着设计图上的礼盒说:“你看,礼盒用了深棕色的木盒,上面刻着桂花、四合院、石库门的组合纹样,打开后分四层——第一层放孙爷爷的刺绣手帕,第二层是张奶奶的剪纸套装,第三层装吴叔的桂花点心,最下面一层就是迷你摆件。张总说,他们已经联系王师傅那边,下周就开始制作摆件底座。”

苏晚刚接过文件夹,就闻到一阵浓郁的桂香从巷尾飘来,转头一看,吴叔推着一辆小推车往这边走,车上放着好几个陶瓷坛子,坛口用红布封着,还冒着淡淡的热气。“快来尝尝新酿的桂花酒!我前几天摘了巷里的桂花,加了糯米和冰糖,酿了三天,今天刚开封,甜得很!”吴叔把推车停在亭边,打开一个坛子的封布,用小勺舀出一点酒递给苏晚,“你尝尝,比去年的更醇厚些,我特意加了点杭州的龙井茶叶,喝起来有股茶香,北京的李师傅说,他们那边的人就爱喝这种带点清苦后甜的酒,中秋送礼最合适。”

苏晚抿了一口,桂花的甜香混着龙井的清香在舌尖散开,余味悠长。她刚想说话,就看见张奶奶拎着一个竹篮从巷口走来,竹篮里装着好几张剪好的桂花剪纸,有的是单朵的桂花,有的是桂花与四合院的组合纹样,最精巧的一张,竟剪出了“梧桐巷-上海石库门-北京四合院”的全景图,连巷里的忆槐亭、上海的老虎窗、北京的门墩都清晰可见。“刚去巷口给游客送剪纸,碰到几个北京来的老人,说要把剪纸贴在中秋礼盒上,送给老家的孙子。”张奶奶拿起那张全景剪纸,对着晨光晃了晃,“你看这四合院的门墩,我特意参考了王师傅寄来的照片,连上面的花纹都剪得一模一样,下次跟刺绣、景泰蓝配在一起,肯定能让北京的顾客觉得亲切。”

孙爷爷放下丝线,拿起剪纸看了看,忍不住点头:“可不是嘛!这细节比我绣的都细致!我看咱们‘桂巷京韵’摆件的纹样,就用你这剪纸的轮廓,我来绣桂花和巷景,王师傅做景泰蓝底座,这样三地的元素就都齐了。”他转头对苏晚说:“上次杭州旅行社的刘经理说,想在‘江南非遗联游’里加一个‘中秋非遗体验日’,让游客跟着咱们学做桂花刺绣、剪纸,再尝尝吴叔的桂花酒和点心,我看现在就可以准备,正好跟联名礼盒的发售赶在一起。”

苏晚眼睛一亮,立刻拿出手机:“我这就跟刘经理联系,把体验日定在中秋前一周,再让上海文创园那边同步发售礼盒,形成联动。另外,北京的张总刚才还说,想邀请咱们去北京文创园办一场‘非遗进校园’活动,让咱们给学生们讲梧桐巷的故事,教他们做简单的手作,时间定在十月中旬,正好咱们可以趁这个机会,跟王师傅敲定摆件的制作细节。”

夏冉立刻拿出笔记本记下:“我这就整理体验日的流程,把刺绣、剪纸、酿酒的体验项目都写进去,再配上巷里的桂花风景照片,发给杭州旅行社。对了,上海的林晓姑娘昨天发消息,说她工作室的学生想在中秋前再来梧桐巷,这次要学做桂花刺绣香囊,准备带回家给家人当中秋礼物,大概有30人,我得提前准备好绸缎和丝线。”

吴叔听了,立刻笑着说:“那我得多酿点桂花酒,再做些桂花酥和桂花月饼,让学生们尝尝咱们梧桐巷的中秋味道。对了,北京的李师傅上次说,想让我教他做桂花糕,我看这次去北京,就带点桂花干和糯米粉,现场教他做,说不定还能合作开发一款‘南北桂花糕’,在两地的甜品店同步销售。”

接下来的几天,梧桐巷的忙碌像秋日的桂香,浓郁又充满生机。孙爷爷每天都坐在忆槐亭里,对着绸缎细细刺绣,他先用浅金色的丝线绣出桂花的轮廓,再用深金色的“桂金纱”线填充花瓣,最后用奶白色的丝线绣出露珠,绣好的桂花仿佛下一秒就要从绸缎上飘落下来。张奶奶则忙着剪中秋主题的剪纸,除了全景图,还剪了不少小巧的桂花纹样,准备贴在联名礼盒和体验日的材料包上。吴叔更是从早忙到晚,既要酿桂花酒,又要研发新的点心,还特意做了一批迷你桂花糕试吃装,准备寄给北京和上海的合作伙伴。

九月中旬的一天,北京的王师傅突然带着两个徒弟来到梧桐巷。他一进巷口,就被满巷的桂香吸引,忍不住深吸了一口气:“这桂花味比北京的浓多了!我这次来,一是想跟孙爷爷敲定摆件的纹样,二是想看看张奶奶的剪纸,好确定景泰蓝掐丝的图案。”王师傅跟着苏晚走进忆槐亭,看到孙爷爷绣好的绸缎,立刻凑过去仔细看了看,忍不住称赞:“您这针法太细腻了!这桂花的光泽,比真花还好看!我看摆件的底座就用天蓝色的景泰蓝,掐丝用金色,跟您的刺绣正好搭配。”

张奶奶立刻拿出剪好的四合院剪纸,递给王师傅:“您看这门墩的花纹,我参考了您寄来的照片,要是掐丝的时候需要调整,我再改。”王师傅接过剪纸,对着阳光看了看,点头说:“不用改!这花纹比我拍的照片还细致,我回去就让徒弟们按照这个图案做掐丝,保证跟您的剪纸、孙爷爷的刺绣一模一样。”

吴叔听说王师傅来了,立刻端来一碗桂花酒和一盘桂花酥:“王师傅,尝尝我新做的点心,这桂花酥里加了北京的蜂蜜,您看看合不合口味。”王师傅尝了一口桂花酥,又喝了一口桂花酒,忍不住竖起大拇指:“这味道绝了!甜而不腻,还有股茶香,我回去就跟北京的甜品店联系,让他们引进您的桂花糕和桂花酒,咱们一起做‘南北中秋甜品套餐’。”

当天下午,苏晚、孙爷爷、张奶奶、吴叔和王师傅坐在忆槐亭里,一起敲定了“三地非遗联名礼盒”和“桂巷京韵”摆件的细节——礼盒的木盒由北京文创园负责制作,上面的雕刻图案融合了梧桐巷的槐树、上海的石库门、北京的四合院;刺绣手帕由孙爷爷带领学员制作,每一块手帕上都绣着不同的中秋场景;剪纸套装由张奶奶负责,包含全景图和迷你纹样各一套;桂花点心和酒由吴叔制作,点心分为桂花酥、桂花月饼、桂花糕三种;迷你摆件则由孙爷爷和王师傅合作,孙爷爷绣摆件的主体图案,王师傅做景泰蓝底座,上海文创园负责组装。

王师傅离开梧桐巷的那天,苏晚把准备好的桂花干和糯米粉交给了他:“您带回去试试做桂花糕,有什么问题随时跟我们联系。另外,十月中旬的‘非遗进校园’活动,我们会提前两天到北京,跟您一起准备体验课的材料。”王师傅接过东西,笑着说:“放心吧!我回去就安排徒弟们准备景泰蓝体验材料,到时候让学生们既能学刺绣、剪纸,又能体验掐丝,感受三地非遗的魅力。”

九月下旬,杭州旅行社的“江南非遗联游·中秋体验日”如期而至。50位游客背着轻便的背包,在导游的带领下走进梧桐巷,刚到忆槐亭就被满亭的桂香和手作氛围吸引——孙爷爷的刺绣班正在上课,学员们的绸缎上都绣着不同阶段的桂花;张奶奶坐在石桌旁,教几位游客剪中秋主题的剪纸;吴叔则在旁边摆了个小摊子,给大家递桂花酒和桂花酥,甜香混着酒香飘得满巷都是。

“这桂花酒太好喝了!比我在家酿的更甜润!”一位来自上海的阿姨尝了一口酒,立刻跟吴叔打听做法,“我女儿下个月要结婚,想给亲戚们送点手工酒,您能不能教教我?”吴叔笑着拿出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详细的配方:“桂花要选刚开的,洗干净后晾干,跟糯米一起蒸,加冰糖的时候要分三次加,这样酿出来的酒才甜而不腻。您要是方便,下次可以带女儿来梧桐巷,我现场教她做。”

林晓带着工作室的学生来体验那天,梧桐巷更是热闹。30个穿着白色t恤的年轻人围在孙爷爷和张奶奶身边,认真学习桂花刺绣香囊和剪纸。林晓拿着自己绣好的香囊,对学生们说:“你们看,这香囊上的桂花,每一针都要对齐,这样绣出来才好看。咱们把香囊带回家,既能当装饰品,又能闻到桂香,比买的礼物有意义多了。”

一个扎着双马尾的姑娘举着自己绣好的香囊,兴奋地说:“我要把这个香囊送给妈妈,她最喜欢桂花了!下次我还要来,学做孙爷爷的‘桂巷京韵’刺绣,带回家挂在客厅里。”旁边的男生则拿着剪好的全景剪纸,笑着说:“我要把这张剪纸贴在中秋礼盒上,送给北京的爷爷,让他看看梧桐巷和上海的风景。”

体验日结束后,不少游客都订了“三地非遗联名礼盒”,有的还报名了十月中旬的北京“非遗进校园”观摩活动。苏晚看着订单表,忍不住笑着对夏冉说:“没想到体验日这么受欢迎,咱们得赶紧跟北京和上海那边对接,保证礼盒能按时发货。”夏冉点点头,一边整理订单一边说:“我已经跟上海文创园联系好了,他们下周就开始组装礼盒,北京的王师傅那边也说,迷你摆件会在中秋前一周送到上海,不会耽误发售。”

十月初,“三地非遗联名礼盒”在上海文创园和北京文创园同步发售,上线第一天就卖出了500份,不少顾客在评论里说:“礼盒里的每一样东西都很精致,刺绣手帕上的桂花像真的一样,剪纸的细节也很到位,桂花点心和酒更是好吃,下次还要买!”上海的陈老板更是直接联系吴叔,订了200份桂花点心和100坛桂花酒,说要在自己的甜品店推出“中秋非遗甜品套餐”。

十月中旬,苏晚、孙爷爷、张奶奶、吴叔带着夏冉,一起前往北京参加“非遗进校园”活动。他们刚到北京文创园,就被王师傅迎了进去。文创园的展厅里已经布置好了体验区,分为刺绣区、剪纸区、景泰蓝区和点心区,每个区都摆好了材料和工具,墙上还挂着梧桐巷的照片和三地非遗合作的故事。

活动当天,来自北京多所学校的200多名学生走进了文创园。孙爷爷在刺绣区教学生们绣简单的桂花纹样,他耐心地握着学生的手,一步步教他们穿针引线;张奶奶在剪纸区教学生们剪四合院和桂花的组合纹样,还把剪好的剪纸送给学生们当礼物;吴叔则在点心区教学生们做迷你桂花糕,学生们戴上手套,跟着吴叔一起揉面团、包馅料,做得有模有样;王师傅则在景泰蓝区教学生们做简单的掐丝,学生们用细铜丝在底板上勾勒出桂花的轮廓,脸上满是认真。

“孙爷爷,您绣的桂花真好看!我长大了也要学刺绣,把北京的风景绣在布上。”一个小女孩拿着自己绣好的桂花,仰着头对孙爷爷说。孙爷爷笑着摸了摸她的头:“好孩子,只要你喜欢,以后随时都能来梧桐巷找我学,咱们还可以一起绣北京的四合院和上海的石库门。”

活动结束后,北京文创园的张总给他们颁发了“非遗传承贡献奖”,还跟苏晚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计划明年春天在北京举办“南北非遗文化节”,邀请梧桐巷和上海的手艺人一起参加,展示更多三地合作的非遗作品。

离开北京的前一天,王师傅带着他们去了北京的四合院,还特意带他们去看了景泰蓝制作工坊。在工坊里,他们看到工匠们正在制作“桂巷京韵”摆件的底座,天蓝色的釉料涂在掐丝上,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这些底座下周就能完工,到时候我就寄给上海文创园,跟孙爷爷的刺绣组装在一起,作为明年文化节的展品。”王师傅笑着说。

吴叔则趁着这个机会,跟北京甜品店的师傅们交流了桂花点心的制作技巧,还学会了做北京的“桂花驴打滚”。“我回去就把‘桂花驴打滚’加到梧桐巷的点心菜单里,再跟北京的甜品店合作,推出‘南北桂花点心拼盘’,让游客们一次能尝到两地的味道。”吴叔兴奋地说。

回到梧桐巷时,已经是十月底。巷里的桂花树依旧开得繁盛,桂香比离开时更浓郁了。孙爷爷、张奶奶、吴叔坐在忆槐亭里,你一言我一语地聊着北京的趣事,夏冉则在旁边整理北京文创园的合作资料,苏晚看着眼前热闹的场景,心里满是温暖。

她知道,梧桐巷的非遗之路,已经从江南的小巷延伸到了上海的石库门、北京的四合院。从春天的樱花到夏天的槐花,再到秋天的桂花,梧桐巷的手艺人用自己的坚持和热爱,把不同地域的文化元素融在一起,织成了一张跨越南北的非遗传承网。

接下来,他们还要准备冬天的“三地非遗文化展”,推出“冬雪京韵”的新系列作品;明年春天,要在北京举办“南北非遗文化节”,展示更多三地合作的成果;夏天,要把“江南非遗联游”扩展到北京,让更多游客走进梧桐巷,感受非遗的魅力。

风穿过桂花树,带来阵阵甜香。苏晚抬头望向天上的月亮,忽然觉得,梧桐巷就像一朵盛开的桂花,用文化的香气吸引着远方的人,而那些关于手艺、关于合作、关于传承的故事,会像这桂香一样,飘向更远的地方,在更多人的心里,种下热爱非遗、传承文化的种子。

夜色渐深,忆槐亭的红灯笼亮了起来,暖黄的灯光映着石桌上的刺绣、剪纸和桂花点心,显得格外温馨。孙爷爷拿起一根丝线,继续绣着“冬雪京韵”的图案;张奶奶则拿出剪刀,开始剪冬天的雪花纹样;吴叔则盘算着,明天要酿一批桂花蜜,作为冬天点心的馅料。

梧桐巷的故事,还在继续。而那些与远方的约定,正像这秋日的桂花,在时光的滋养下,慢慢绽放出最美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