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在灵石,宋兴华主持了日本共产主义同盟军的扩编,将投诚的日军士兵经过教育后,编入了新成立的104团,并组建了负责经济工作的“冈田商会”(含工作人员和护卫)。同时,冈田旅根据反战同盟的纪律,对俘虏中罪行昭彰的100多名日军战犯进行了公审并处决,彰显了正义。

俘获的一千三百多名伪军,被送回晋中独立旅旅部所在地,连同旅部原有新兵及四县新招募的两千多人,共计约3700人。宋兴华与王政委、熊参谋长商议后,决定从中选拔1100名条件较好的青年,送往小柳乡装甲兵培训点,由装甲营老兵采取“一拖二”的方式,进行强化训练,以期尽快形成坦克作战能力。

同时,以旅部四百多骨干和新兵为基础,组建了晋中独立旅独立3团。

宋兴华每光复一城,便明码通电全国一次。“三日下两城(介休、灵石)”的惊人战绩,通过电波传遍全国,与之前平遥的光复消息叠加,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信心和喜悦,更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又一轮支援八路军的热潮。

社会各界人士捐款捐物,无数进步青年组队,冲破重重封锁,奔赴延安和华北抗日前线。

“到延安去!到八路军中去!”成为许多爱国青年的共同选择。

而在遥远的欧洲,中国北方这场突如其来的胜利,也通过外交渠道和新闻媒体的报道,泛起了一些不大不小的涟漪。

英国驻华大使馆内,参赞乔治·史蒂文森放下手中的情报摘要,对坐在对面的武官马克·索尔顿说道:“马克,看来我们在远东的这位东方盟友内部,出现了一些有趣的变化。这支被称为‘宋兴华旅’的部队,表现出的战斗力,与我们在华北其他地方看到的中国军队,截然不同。”

索尔顿武官耸耸肩,不以为意:“乔治,或许只是一次偶然的胜利。缺乏重武器和后勤支持的游击队,很难对日军构成持续威胁。他们的价值,更多在于骚扰和牵制。”

“或许吧。”史蒂文森端起红茶抿了一口,“但你不能否认,他们这次干得确实漂亮。日本人收缩防线了,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外交部那边有人提议,或许可以尝试与延安方面进行一些……非正式的接触,了解一下他们的真实潜力。毕竟,如果他们在华北能更多地牵制日军,对于我们在东南亚的利益,并非坏事。”

索尔顿挑了挑眉:“接触共产党?这恐怕会触怒重庆政府。”

“所以是非正式的,低调的。”史蒂文森笑了笑,“比如,通过一些记者,或者‘民间’渠道。法国人那边,好像也有类似的想法。日本人陷在中国战场越深,对我们越有利,不是吗?”

类似的对话,在法国驻华使馆内也有所发生。尽管英法此时正疲于应对欧洲的纳粹德国,但远东局势的任何风吹草动,尤其是可能影响到其殖民利益的动向,都会引起他们的关注。宋兴华这个名字,第一次进入了某些西方外交官和情报人员的视野。

---

延安,某窑洞内。

与重庆的阴郁和欧洲的算计不同,这里的气氛充满了振奋与喜悦。

某个窑洞里,灯火同样亮到深夜。桌上摊开着宋兴华发来的详细战报、总部整理的各方反应汇总,以及厚厚一叠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华侨的贺电和慰问信。

一号脸上带着畅快的笑容,对坐在一旁的几位同志说道:“这个宋兴华,给我们送了一份厚礼啊!四座县城,政治、军事、经济,意义重大!这是对全国抗战军民极大的鼓舞!证明我们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真心抗日,而且能打胜仗!”

三号摸着下巴,笑容憨厚中带着锐气:“打得不错!战术运用灵活,步炮协同,甚至和日本同志的反战同盟配合也很有章法。这个独立旅,已经成为插在晋中日寇心脏的一把尖刀了。”

二号接过话头,语气沉稳而周全:“胜利是巨大的,但随之而来的压力和挑战也不小。日本人绝不会善罢甘休,必然会组织更大规模的反扑。重庆方面和阎某人,现在恐怕是坐卧不安,必然会想方设法限制、削弱我们。内部的团结,尤其是与友军、与地方势力的关系,需要更加细致地处理。”

他拿起一份电文:“另外,社会各界援助的物资和涌入根据地的知识青年,数量远超预期。这是好事,但也对我们的接收、安置、教育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要把这些积极力量转化好,利用好。”

一号深深吸了一口烟,缓缓吐出烟雾,目光深邃:“二号说得对。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宋兴华这一仗,打出了我们的威风,也把我们推到了风口浪尖。接下来,我们要 ‘巩固胜利,发展胜利’。”

他站起身,走到窑洞窗前,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语气坚定:“要通电嘉奖晋中独立旅全体指战员!要大力宣传他们的英雄事迹!要让全中国、全世界都知道,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同时,给总部、宋兴华同志发电,肯定他们的成绩,但要提醒他们,戒骄戒躁,提高警惕,准备迎接敌人更残酷的扫荡,也要注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灵活应对国民党顽固派可能制造的摩擦。”

“对于国际上的关注,”一号转过身,眼中闪着智慧的光,“可以适当接触,阐明我们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的主张,但要注意方式和分寸,不要给国民党留下攻击我们的口实。”

沁县,《新华日报》华北分社。

记者程欣接到总部要求大力报道晋中独立旅捷报的通知时,心情复杂难言。她为宋兴华取得的辉煌胜利感到无比骄傲和兴奋,笔下生花,将捷报渲染得激动人心。但每当放下笔,那份深藏的思念便涌上心头。分别虽只短短数日,却让她真切体会到了“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滋味。

看着电文中那个熟悉的名字,她忍不住轻声抱怨:“这个宋旅长,打起仗来威风八面,怎么就不知道主动写封信来呢?哪怕几个字也好啊……”

少女的情愫,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悄然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