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胜天半子祁同伟魂穿林天 > 第295章 破冰润非:老谋拓路,共赢破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95章 破冰润非:老谋拓路,共赢破局

非洲大陆腹地,一场百年不遇的高温干旱正无情肆虐。曾经奔腾的河流沦为干裂的河床,裸露的河床上布满狰狞的裂缝,仿佛大地痛苦的嘶吼;广袤的农田里,庄稼早已枯黄倒伏,颗粒无收,连耐旱的灌木都在烈日下蜷缩起枝叶;数百万百姓面临着缺水断粮的绝境,村口的水井早已见底,人们提着空水桶在烈日下排队,眼中满是绝望。

这天清晨,林天的办公电话急促响起,屏幕上跳动着非洲某国总统的名字。他迅速接起,电话那头传来的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哭腔,每一个字都浸着绝望:“林同志……求你们了!夏国的跨国协作,能救救我们的百姓吗?再没有水,我们真的撑不下去了!”

挂断电话,林天的眉头紧紧皱起,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他快步走到墙边的世界地图前,目光死死锁定非洲旱区的位置,那里的赤红标记像一块烙铁,灼烧着他的心。没有丝毫犹豫,他立刻让秘书通知高育良、高小琴及水利、海事、农业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半小时后召开紧急会议。

会议室里,气氛凝重得让人喘不过气。巨大的屏幕上投放着非洲旱区的卫星影像,原本该是绿色的土地一片枯黄,零星的村落像孤岛般散布在干涸的大地上,触目惊心。“大家先看看非洲的现状,都谈谈想法。育良同志,你刚从A国处理完民生事务回来,对海外危机应对有经验,你先说说。”林天的目光投向高育良,语气沉重。

高育良站起身,走到屏幕前,手指指向影像中干裂的土地:“从表面看,这是天灾,但深入分析就能发现,它暴露的是非洲基础设施的致命短板——水利系统薄弱,缺乏储水、输水能力。所以,我们不能只靠送水送粮应急,必须从根源上想办法。”他顿了顿,语气带着无奈,“可问题在于,传统的水利工程周期太长,少则一年半载,多则三五年,远水救不了近火啊!”

他的话让会议室里陷入沉默,众人纷纷点头,脸上满是思索。是啊,应急容易,可如何在短期内缓解数百万人生存危机,成了摆在所有人面前的难题。

就在这时,林天的目光转向坐在一旁的高小琴,眼中闪过一丝灵光:“小琴,山水集团在全球医疗物资运输中,搭建了成熟的冷链运输体系,运力和温控能力都经过了实战检验。我突然想到,能不能把冰山水引到非洲?”

这句话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让会议室炸开了锅。所有人都惊呆了,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用冷链船运输冰山融水?这想法太大胆,甚至有些异想天开。高小琴也愣了一下,随即迅速冷静下来,手指在桌面上快速梳理思路:“理论上是可行的!我们的远洋冷链船能长时间保持-18c的低温,运输冰川融水完全没问题。但有几个关键问题需要解决:第一,要找到稳定且适合开采的冰山来源,还得避开生态敏感区;第二,冰山融水的净化技术需要适配现场条件;第三,非洲当地缺乏短途输水和储水设施,水到了之后怎么分配给百姓?”

她越说思路越清晰,眼中渐渐燃起光芒:“只要能联合南极科考站确定冰山位置,协调海事部门保障航线安全,再搭配我们现有的便携式净水设备,同时让当地提前准备临时储水设施,短期内缓解旱情的目标,完全有可能实现!”

会议结束后,林天没有立刻返回办公室,而是驱车前往城郊的“老领导纪念田”。此时正是午后,阳光温暖地洒在金色的稻田上,林老爷子正坐在田边的凉棚里,看着农户们用滴灌设备给稻田浇水,神情安详。

林天走到凉棚下,在老爷子身边坐下,将非洲的干旱危机与“冰山输水”的想法一五一十地全盘托出,语气中带着几分不确定:“爷爷,这个方案太大胆了,涉及的环节太多,我担心落地时会出岔子,甚至可能好心办坏事。”

林老爷子放下手中的搪瓷茶杯,目光望向眼前的稻田,缓缓开口:“你看这稻田灌溉,光把水从河里引到田边还不够,得顺着田垄一点点流到每一株稻苗的根上,才能真正解渴。非洲输水也是这个道理。”他转过头,看着林天,眼神锐利而深邃,“要做这件事,得抓住三个关键:第一,找南极科考站的同志帮忙筛选冰山,必须避开生态敏感区,绝不能因为救急破坏了自然环境,这是底线;第二,让高育良立刻带队去非洲,协调当地政府提前挖好临时蓄水池,组织村民做好输水准备,不然水运到了也存不住、送不出去;第三,让山水集团把净水设备和医疗援助绑在一起,送水的同时,派医疗团队去预防旱灾可能引发的瘟疫,既解燃眉之急,又防后顾之忧,一举两得。”

老爷子的话像一盏明灯,瞬间点醒了林天。他茅塞顿开,用力拍了下大腿:“爷爷,您这思路太关键了!我之前只想着‘怎么运水’,却忘了‘怎么接水’‘怎么用好水’,更没考虑到后续的防疫问题。您这几句话,直接把方案的漏洞都补上了!”

林老爷子笑了笑,拿起茶杯抿了一口:“跨国协作不是单方面的输血,而是要帮他们建立‘造血’的能力。这次的冰山输水是应急,等旱情缓解了,还得帮他们建小型水利设施,推广耐旱的作物品种,教他们科学的种植方法,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缺水缺粮的问题,让他们真正站起来。”

当天晚上,林天再次召集相关人员召开会议,将林老爷子的建议全面融入方案:由南极科考站牵头,在南极海域筛选出三座体量适中、生态影响极小的冰山作为水源;高育良带领协调团队连夜赶赴非洲,对接当地政府,组织民众开挖临时蓄水池,规划短途输水线路;高小琴负责调配10艘大型远洋冷链船,改造船舱以适配融水运输,并筹备5000套便携式净水设备,组建医疗保障分队随行。

方案最终确定时,高育良看着完善的计划,感慨道:“林同志,老爷子这眼光和思路,真是‘姜还是老的辣’!没有他点醒,我们说不定真要在细节上栽跟头。”

一周后,南极海域阳光正好,三座经过科学筛选的冰山被顺利切割、装载。首艘满载冰山融水的冷链船缓缓驶离港口,船身上“跨国协作,共渡难关”的红色标语在阳光下格外醒目,朝着非洲大陆的方向驶去。

林天站在港口的观景台上,望着渐渐远去的船影,海风拂动他的衣角。他的眼中没有了之前的犹豫,只剩下满满的笃定——这场“破冰润非”的行动,不仅能为非洲百姓带去生的希望,更能让“跨国协作、患难与共”的理念,在这片干涸的土地上扎下更深的根,开出共赢的花。而这,正是对“为民初心”最生动的诠释,也是对老领导精神最深刻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