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人间清醒:资治通鉴智慧 > 第604章 开国皇帝萧衍不搞斩草除根,竟把前朝宗室养成官场骨干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04章 开国皇帝萧衍不搞斩草除根,竟把前朝宗室养成官场骨干

南齐永元三年那场兵荒马乱刚过,建康城的皇宫还飘着前朝的旧尘,新登基的梁武帝萧衍就叫人传了消息——让南齐的南康侯萧子恪、祁阳侯萧子范兄弟俩进宫。

这消息传到萧子恪兄弟耳朵里时,俩人正坐在自家老宅的堂屋里,手里的茶盏都凉透了。要知道,改朝换代这事儿,历来是“一姓兴,一姓亡”,前朝宗室哪有好下场?想当年宋孝武帝上台,看自家兄弟不顺眼,今天猜忌这个要谋反,明天怀疑那个藏兵器,没几年就杀得宗室里能喘气的都没几个,结果呢?自己死后没多少年,刘家天下还不是照样给人端了?如今换了萧衍当皇帝,虽说都姓萧,但毕竟是旁支夺权,真要算起旧账,他们兄弟俩这条小命,怕是连建康城的城门都出不去。

俩人磨磨蹭蹭走到宫门口,连台阶都不敢快走,直到内侍引着进了殿,抬头看见萧衍坐在龙椅上,没穿那套晃眼的龙袍,就穿了件素色的常服,手里还捏着串佛珠,这才稍微松了口气——至少看起来不像要立刻动刀子的样子。

萧衍见他俩站在底下直打颤,先开口打破了沉默:“你俩别跟这儿杵着跟个木头似的,过来坐。我叫你们来,不是要查你们家从前的旧账,就是想跟你们说句掏心窝子的话。”

萧子恪赶紧拱手:“陛下有话尽管吩咐,臣等万死不辞。”这话一出口,自己都觉得虚——谁知道“吩咐”是让他们去干活,还是让他们去领死?

萧衍倒笑了,指了指殿外的太阳:“你看这天下,就跟这太阳似的,谁都想举着,但不是谁都举得动。它是公器,不是谁家后院的菜地,想抢就能抢的。当年项羽多厉害?力能扛鼎,带兵打仗跟砍瓜切菜似的,结果呢?还不是让刘邦逼得乌江自刎?为啥?因为他光有蛮力,没那个天命,硬要抢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最后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他顿了顿,又提起宋孝武帝:“你们也知道,当年宋孝武皇帝待自家兄弟,那叫一个‘上心’——今天查这个的府库,明天搜那个的书房,总觉得别人要抢他的位子。结果呢?杀了一堆兄弟,得罪了一圈宗室,最后祸患还是没躲过去,刘家的江山该丢还是丢了。这事儿就跟种地似的,你光想着把地里的杂草拔干净,却忘了给庄稼施肥,最后地里照样长不出好粮食。”

这话听得萧子恪兄弟俩心里直打鼓,不知道萧衍到底想说啥——是要警告他们别学宋孝武帝的兄弟搞谋反,还是要学宋孝武帝搞清洗?

没等他俩琢磨明白,萧衍又接着说:“我当年起兵,可不是从你们这些正经宗室手里抢的天下。你们想想,南齐末年,齐明帝萧鸾干的那些事——杀先帝的儿子,屠宗室的子弟,把好好的萧家天下折腾得乌烟瘴气,老百姓都快没活路了。我是从他那支手里把天下接过来的,说到底,是帮萧家收拾烂摊子,不是跟你们抢饭碗。”

说到这儿,他往前探了探身子,语气也沉了些:“历来改朝换代,新皇帝都爱搞‘斩草除根’,觉得前朝宗室留着就是隐患。但我不这么想——你们是萧家的人,身上流的是萧家的血,只要你们没想着谋反作乱,安安稳稳过日子,我为啥要杀你们?杀了你们,天下人该说我容不下自家亲戚,传出去也不好听。再说了,你们兄弟俩,还有家里的其他子弟,不少人都有真本事,让你们在家闲着,不是浪费人才吗?”

这话一出,萧子恪兄弟俩都愣住了——活了这么大,还是头回见新皇帝劝前朝宗室别“有外心”,还主动提让他们当官。萧子恪赶紧起身磕头:“陛下如此宽宏大量,臣等感激涕零,若陛下不弃,臣等愿为梁朝效力,绝无二心!”

萧衍笑着摆手:“起来吧,别动不动就磕头。我要的就是你们这句话。往后你们在朝里当官,该干啥干啥,有本事就往上走,没本事就好好当差,只要不犯大错,我保你们安稳。”

后来的事儿,还真如萧衍所说。萧子恪兄弟俩先是被安排了清闲的官职,后来因为做事踏实,又慢慢被提拔;家里的其他十四位兄弟,也陆续被召进朝廷,有的去了地方当郡守,有的留在京城管文书,还有几个因为精通经史,被派去太学当老师。

这十六兄弟里,萧子恪后来官至吴郡太守,在任上把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老百姓还给他立了生祠;萧子范擅长写文章,朝廷里不少重要的诏书都出自他手,连萧衍看了都夸他“文笔有古风”;还有个叫萧子显的弟弟,更是厉害,不仅官做得大,还写了本《南齐书》,成了后世研究南齐历史的重要史料。这十六个人,没一个因为“前朝宗室”的身份遭难,最后都寿终正寝,有的甚至活到了七八十岁,在那个年代算是少见的高寿了。

说起来,萧衍这招也够聪明的——他不杀前朝宗室,既博得了“宽宏大量”的名声,让天下人觉得他是个明君,又把这些有本事的人收归己用,既消除了隐患,又给朝廷添了帮手,可谓一举两得。要是换成别的皇帝,说不定早就把这些宗室要么流放要么赐死,最后落得个“暴君”的名声,还白白浪费了人才。

司马光说

昔者梁武帝受禅于齐,待南齐宗室子恪兄弟十六人,不循前朝屠戮之例,反授以官爵,任其才而用之,终使诸人皆得善终,且多有建树。夫天下之得,在德不在力,在仁不在暴。武帝知“斩草除根”非长久之计,而以恩信结宗室之心,既安内,又收才,此其所以能保梁朝初年之稳也。然观其晚年,溺于佛法,疏于政事,终致侯景之乱,社稷倾覆,亦可见“仁政”之外,更需“勤政”相佐,否则纵有初年之智,亦难守长久之业。

作者说

萧衍对待前朝宗室的选择,跳出了“改朝换代必屠宗室”的历史惯性,这背后藏着一种“反向博弈”的智慧——他没有把宗室当成“必须清除的威胁”,而是当成“可以争取的资源”。在古代皇权逻辑里,“安全感”往往来自“控制与消灭”,但萧衍却用“信任与任用”换来了更稳固的安全感:宗室有了官做,就有了生计和尊严,自然不会想着谋反;朝廷有了宗室的助力,也少了一份内部动荡的风险,还能借宗室的声望安抚天下人心。

更有意思的是,这种选择打破了“血统决定立场”的偏见——很多人觉得前朝宗室必然心怀怨恨,但萧衍却看到了“人求安稳”的本质:对大多数人来说,与其冒着杀头的风险谋逆,不如在新朝里安安稳稳过日子、凭本事吃饭。萧衍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没有用“皇帝的权威”去压制宗室,而是用“人的需求”去拉拢宗室,最终实现了“皇帝安心、宗室安稳、朝廷安稳”的三赢。这种以“人性”为出发点的治理智慧,哪怕放在今天看,也值得琢磨。

本章金句:与其用刀剑消除隐患,不如用信任化解隔阂——真正的稳固,从不是消灭异己,而是让异己成为同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