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齐永元年间的朝堂,要是拍个纪录片,片名大概能叫《皇帝上班摸鱼实录》,而萧宝卷绝对是这部片子里的“顶流主演”——别的皇帝忙着上朝理政,他倒好,把朝会当成了“打卡签到”,还顺带折腾得满朝文武饿肚子,活脱脱把庄严的朝堂变成了大型“挨饿现场”。
就说那年正月元会,按规矩是满朝文武齐聚大殿,给皇帝拜年,商议国事的大日子。结果大伙儿天还没亮就起床收拾,穿着厚重的朝服,顶着寒风往宫里赶,想着早点完事还能回家吃口热乎的。谁知道左等右等,太阳都升得老高了,还没见皇帝的影子。有老臣偷偷打听,才知道这位陛下还在后宫慢悠悠地吃早饭,嘴里还念叨着“早饭不吃饱,一天没精神”,完全忘了殿外还有一群饿得肚子咕咕叫的大臣。
好不容易等皇帝吃完饭,磨磨蹭蹭地出来了,朝会却搞得跟“快闪活动”似的——大臣们刚把拜年的话说完,还没来得及汇报正事,他就挥挥手说“行了行了,今天就到这儿,我困了要去睡觉”。这一下,从巳时(上午九点到十一点)站到申时(下午三点到五点)的百官彻底懵了:合着我们饿着肚子站了大半天,就为了看您睡眼惺忪地走个过场?有脾气好的大臣私下吐槽:“以前只听说百姓盼着皇帝勤政,现在倒好,咱们只求皇帝能按时上班,别让咱们饿肚子就行。”
这边朝廷忙着上演“摸鱼大戏”,那边巴西郡却出了乱子——平民雍道曦不知哪来的勇气,纠集了一群人,浩浩荡荡地就去逼攻郡城。巴西太守鲁休烈也是个实在人,没想着弃城逃跑,反而紧闭城门,带着手下人环城防守。他一边组织士兵加固城墙,一边派人快马加鞭去搬救兵,嘴里还不忘给自己打气:“不就是一群乌合之众吗?只要撑到救兵来,准能把他们打跑!”
救兵来得倒也不算慢,是益州刺史刘季连派来的李奉伯。这位李将军倒是有点本事,一到巴西就带着人冲上去,没几下就把雍道曦的队伍打散了,还亲手斩了雍道曦。打了胜仗的李奉伯瞬间飘了,觉得自己“战无不胜”,非要乘胜追击,把雍道曦的残余势力赶尽杀绝。
这时候,涪县令李膺站出来劝他:“将军,咱们刚打完仗,士兵们又累又饿,而且不知道对方残余势力藏在哪儿,贸然追击容易中埋伏,不如先休整几天,摸清情况再动手?”可李奉伯正处在“胜利亢奋期”,哪儿听得进劝?他拍着胸脯说:“李县令你太胆小了!一群败兵而已,我带着人追上去,保管把他们一网打尽,到时候咱们再论功行赏!”
结果可想而知,李奉伯带着疲惫的士兵一头扎进了雍道曦残余势力设下的埋伏圈。对方虽然人少,但占着地形优势,又是以逸待劳,一顿乱打下来,李奉伯的军队死伤惨重,他自己也差点成了俘虏,最后只能带着残兵败将灰溜溜地逃回来。估计他回来见到李膺时,脸都红到了脖子根,再也不提“乘胜追击”的话了——这大概就是“不听劝,吃大亏”的典型例子。
就在南齐忙着处理内部乱子的时候,北边的北魏倒是过得挺滋润。北魏宣武帝元恪下了道大赦令,还把年号改成了景明,意思是“天下光明”。更让人羡慕的是,太阳蛮(当时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首领田育丘带着二万八千户人家,主动归附了北魏。北魏朝廷高兴坏了,立马设置了四个郡、十八个县来安置这些人,还派人给田育丘送去了不少赏赐——毕竟一下子多了这么多人口,不管是种地还是当兵,都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这边北魏忙着“扩大版图”,那边南齐还在为“皇帝摸鱼”“将军冒进”头疼,两相对比,简直像是两个世界的事儿。有大臣私下感慨:“人家北魏忙着发展,咱们忙着内耗,再这么下去,迟早要出大问题啊!”可感慨归感慨,谁也不敢当着萧宝卷的面说这话——毕竟这位陛下连朝会都懒得好好开,哪有心思听这些“烦心事”。
司马光说
《资治通鉴》记载这段史实时,字里行间都透着对东昏侯(萧宝卷)的批评——君主者,当以国事为重,按时临朝、体恤百官是基本职责,而东昏侯却将朝会当儿戏,让百官饿着肚子等候,还草草结束议事,如此懈怠朝政,难怪南齐会乱象丛生。至于李奉伯,胜则骄纵,不听良言,贸然冒进,最终大败,这正是“勇而无谋者必败”的道理。而北魏能收纳太阳蛮归附,设置郡县妥善安置,可见其治国之策远胜南齐,一兴一衰,从这些小事中便可见端倪。
作者说
东昏侯的“摸鱼朝会”,放到现在看就像职场里“甩锅老板”的操作——把自己的职责抛到脑后,只顾着自己舒服,却让下属承担后果,长此以往,谁还愿意真心干事?而李奉伯的“冒进翻车”,更像现在有些职场人“赢了一次就飘了”的心态,总觉得自己能力超群,听不进别人的建议,结果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其实不管是古代的治国,还是现在的做事,“靠谱”都是核心——领导靠谱,下属才愿意跟着干;做事靠谱,才不会因为一时的得意而栽跟头。更有意思的是北魏的做法,他们收纳归附者时不是简单粗暴地“收编”,而是设置郡县妥善安置,这就像现在企业做“人才储备”,不仅要“招得来”,还要“留得住、用得好”,这种长远眼光,才是真正的“赢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