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人间清醒:资治通鉴智慧 > 第584章 竟陵王的“忧思套餐”:一顿猜忌,直接把自己送走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84章 竟陵王的“忧思套餐”:一顿猜忌,直接把自己送走了

南齐永明年间,要是搞个“皇室最佳口碑奖”,竟陵王萧子良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这哥们素有贤名,搁现在就是“别人家的王爷”——不抢地盘不贪财,天天召集文人雅士开沙龙,还特体恤百姓,民间声望那叫一个高,用当时的话说就是“天下士人皆向之”。

可谁能想到,这么个“模范王爷”,最后居然是被“忧”字给送走的。说起来,这事儿还得从一个叫王融的人身上扒。王融这小子,有点才气但心比天高,眼瞅着齐武帝快不行了,就想搞波大的——趁着老皇帝咽气前,把萧子良推上皇位,自己好当个“开国功臣”,将来富贵不愁。

结果呢?这哥们办事比筛子还漏风。本来计划得挺“完美”,想着在老皇帝弥留之际,借萧子良的名义控制宫廷,没想到新皇帝萧昭业(也就是后来的郁林王)早有防备,加上王融自己手忙脚乱,最后不仅没成功,还把自己的小命给作没了。

按理说,萧子良在这事儿里,顶多算个“被碰瓷”的——他自始至终没明确点头要抢皇位,甚至可能都不知道王融的具体操作。可架不住新皇帝萧昭业心里有鬼啊。这萧昭业本来就有点“疑心病晚期”,登基前就怕萧子良声望太高抢他位置,现在出了王融这档子事,更是把萧子良当成了“头牌潜在威胁”。

从那以后,萧子良的日子就开启了“步步惊心”模式。以前他还能自由出入宫廷,跟皇帝唠唠嗑,现在每次进宫,身后都跟着好几个“观光团”——其实就是皇帝派来监视他的人;以前他府上天天门庭若市,文人武将都愿意来串门,现在大家都跟避瘟神似的,生怕跟他走太近,被皇帝记恨;就连他自己家里人,说话都得压低声音,生怕哪句话传出去,被人断章取义当成“谋反证据”。

萧子良本来就是个心思细腻的人,哪经得住这么折腾?白天担心皇帝会不会突然下旨把他关起来,晚上睡不着觉,总觉得窗外有人偷听。以前他还喜欢跟门客下棋作诗,现在连书都看不进去,动不动就唉声叹气,饭也吃不下,人一天天瘦下去,原本红光满面的脸,没几个月就变得蜡黄蜡黄的,跟换了个人似的。

身边的侍从看他这样,劝他出去散散心,比如去郊外的别墅住几天,或者找老朋友聊聊天。可萧子良摇摇头说:“现在陛下疑心这么重,我要是敢随便出门,指不定又会被人说我在私下联络什么人。再说,那些老朋友现在躲我还来不及,哪敢来见我?”

有一次,宫里传来消息,说皇帝要召他进宫议事。萧子良吓得一宿没合眼,第二天进宫前,甚至跟家人交代了“后事”,生怕这一去就回不来了。结果到了宫里,皇帝就跟他聊了几句关于赈灾的小事,没提半句之前的事。可就算这样,萧子良回来后还是大病一场,觉得皇帝这是“暴风雨前的宁静”,肯定还在暗中观察他。

就这么在“忧思套餐”里泡了大半年,萧子良的身体彻底垮了。有一天早上,侍从发现他躺在床上,呼吸微弱,赶紧请太医来看,可太医诊完脉后,摇摇头说:“王爷这是长期忧惧,气血郁结,心脉已断,回天乏术了。”没过多久,萧子良就咽了气,死的时候才三十五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

而另一边,郁林王萧昭业听说萧子良死了,那反应跟捡了宝似的,当场就笑出了声,还跟身边的太监说:“这下好了,再也没人能跟我抢位置了!”甚至还特意摆了桌酒庆祝,完全没把这位叔叔的死当回事。

司马光说

王融这小子,趁国家有危难就想投机取巧,妄图换掉皇位继承人,这种人就是典型的“轻躁之士”——本事没多大,野心比天还大。萧子良虽然一直以忠诚谨慎自居,可最后还是因为王融的贪念,落得个忧惧而死的下场。所以啊,做人一定要远离那些急功近利、心术不正的人,不然哪天被他们连累了,都不知道怎么回事。

作者说

其实萧子良的悲剧,不全是王融的锅,也有他自己“太把猜忌当回事”的原因。他明明没做错什么,却因为皇帝的一点疑心,就把自己困在“自我折磨”的牢笼里。换个角度想,要是他能放宽心,该干嘛干嘛——该赈灾就去赈灾,该和文人聊天就聊天,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没野心,说不定郁林王的疑心还会慢慢消散。毕竟,皇帝再多疑,也不会平白无故除掉一个有才干又听话的王爷。

而且这事儿也能看出,古代皇室的“亲情”有多脆弱。明明是叔侄,却因为一个皇位,搞得一个忧惧而死,一个暗自窃喜。比起普通百姓家的家长里短,皇室的日子看似风光,其实处处是坑,连好好活着都得小心翼翼。

本章金句

猜忌就像心里的杂草,你越盯着它怕它长,它越能把你的心缠得喘不过气。

如果你是文中的主人公竟陵王萧子良,在被郁林王猜忌后,你会怎么选择?是像他一样终日忧虑,还是会想别的办法化解危机?快来说说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