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人间清醒:资治通鉴智慧 > 第557章 从“平叛功臣”到“赐死冤魂”:吴喜不懂皇帝心思的悲剧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57章 从“平叛功臣”到“赐死冤魂”:吴喜不懂皇帝心思的悲剧

话说南朝刘宋泰始年间,有个叫吴喜的将军,那真是“战场猛如虎,职场蠢如猪”的典型代表。论打仗,他能带着兵平定会稽叛乱,把那些不服皇帝的叛军收拾得服服帖帖,是宋明帝刘彧眼里的“救火队长”;可论琢磨人心,尤其是皇帝的心思,他简直就是个“绝缘体”——最后把自己玩死,都没搞明白问题出在哪儿。

先说说吴喜的“高光时刻”。当年“义嘉之乱”爆发,会稽一带的叛军闹得最凶,朝廷派去的几路人马都吃了败仗。就在刘彧愁得快把龙椅磨散架的时候,吴喜站了出来,主动请缨去平叛。这吴喜也是个狠角色,带着兵一路杀过去,没几个月就把会稽给拿下来了,还活捉了叛军首领寻阳王子房和几个核心将领。

本来这是天大的功劳,可吴喜偏偏在“处理俘虏”这件事上,犯了第一个致命错误。出征前,刘彧特意跟他交代:“只要抓住子房和那些贼帅,不用带回来,直接在东边砍了,以儆效尤!”结果吴喜一看子房是个十几岁的孩子,心就软了,觉得“这么小的孩子懂什么谋反,杀了太可惜”,又觉得顾琛这些将领是人才,杀了太浪费,竟然违抗圣旨,把子房活着送回了京城,还偷偷把顾琛等人给放了。

刘彧看到子房被活着带回来,当时脸就黑了——我让你杀,你偏要放,这不是明着跟我唱反调吗?但那会儿正是用人之际,吴喜刚立了大功,要是直接翻脸,怕寒了其他将领的心,刘彧只能强压着怒火,表面上没说什么,心里却给吴喜记了一笔“账”:这小子,胆子不小,敢不听朕的话!

要是换个机灵点的人,这时候肯定赶紧磕头认错,表忠心,可吴喜偏不。后来他又奉命去打荆州,仗打赢了,却又犯了第二个错——带头抢东西。荆州是富庶之地,城里的金银珠宝、古玩字画多了去了,吴喜一看眼都红了,带着手下士兵大肆剽掠,把自己的军营堆得跟宝库似的。这事很快就传到了刘彧耳朵里,刘彧更不高兴了:你打仗是为了朝廷,还是为了中饱私囊?看来这小子不仅不听指挥,还贪得无厌!

这时候的吴喜,还没意识到自己已经被皇帝“盯上”了,直到一个人的死,才让他慌了神——这个人就是寿寂之。寿寂之是谁?就是之前帮刘彧杀了刘休佑的那个狠角色,也是皇帝的亲信。可就算是亲信,一旦让刘彧觉得有威胁,照样难逃一死。寿寂之被杀后,吴喜突然反应过来:连皇帝的亲信都能说杀就杀,我之前又违抗圣旨又贪赃,皇帝会不会也想杀我?

恐惧之下,吴喜做了第三个,也是最蠢的一个决定——他主动向刘彧请求,辞去手里的兵权,想去当一个清闲的中散大夫。在他看来,“我把权力交出去,证明我没有野心,皇帝总该放心了吧?”可他不知道,在猜忌心重的皇帝眼里,“主动交权”根本不是“没野心”,而是“心里有鬼”——你要是没猫腻,为什么突然要放弃兵权?是不是在装低调,等着以后东山再起?

刘彧本来就对吴喜有意见,这下更是疑心大起,开始暗中观察吴喜的一举一动。没过多久,又出了一件事,彻底把吴喜推向了死亡边缘。当时有人跟刘彧告状,说驻守淮阴的萧道成(就是后来南齐的开国皇帝)有“异心”,可能想谋反。刘彧心里咯噔一下,萧道成手握兵权,要是真反了,可不是闹着玩的。

这时候,刘彧突然想到了吴喜——让吴喜去给萧道成送一壶酒,要是萧道成不敢喝,就证明他心里有鬼;要是敢喝,再看看吴喜回来怎么说。这招够阴的,既试探了萧道成,又能借机观察吴喜。

吴喜接到命令后,屁颠屁颠就去了淮阴。见到萧道成,他把银壶酒递过去,萧道成一看这阵仗,心里也犯嘀咕:这酒该不会有毒吧?吴喜一看萧道成犹豫,竟然主动先倒了一杯,自己喝了下去,还拍着萧道成的肩膀说:“兄弟放心,陛下就是跟你开玩笑,没别的意思!”

回来后,吴喜还兴冲冲地跟刘彧报告:“陛下,萧道成没问题,我都替他尝过酒了,他绝对没有异心!”他以为自己这么做,是帮皇帝解决了一个难题,还能在皇帝面前刷波好感。可他没想到,刘彧听完这话,脸色瞬间变得铁青——朕让你去试探萧道成,你倒好,直接帮他“背书”,还替他喝酒,你跟萧道成是不是早就串通好了?你是不是也想跟萧道成一起谋反?

到这儿,刘彧对吴喜的“杀心”已经满得快溢出来了。但他还是没立刻动手,而是又演了一场“温情戏”。某天,刘彧派人召吴喜入宫,说是“好久没跟你聊聊了,朕备了好酒好菜,咱们君臣好好聚聚”。

吴喜一听,还以为皇帝终于消气了,高高兴兴就进了宫。到了内殿,刘彧果然笑得跟朵花似的,拉着他的手嘘寒问暖,还不停地给他夹菜、倒酒,说“当年你平叛的时候,真是辛苦你了”“朕一直记着你的功劳”。吴喜被说得晕晕乎乎,完全没察觉到,皇帝的眼神里藏着杀气。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刘彧突然收住笑容,对旁边的太监使了个眼色。太监立刻端上来一杯酒,刘彧笑着说:“这是朕特意给你准备的‘御酒’,你尝尝。”吴喜这时候才觉得不对劲,可已经晚了——皇帝的酒,哪有不喝的道理?他硬着头皮端起酒杯,手都在抖,眼泪一下子就下来了,他想解释,想求饶,可刘彧根本不给机会,只是冷冷地看着他。

吴喜没办法,只能闭上眼睛,把毒酒灌了下去。没一会儿,他就倒在地上,没了气息。吴喜死后,刘彧又开始“装好人”,下了一道圣旨,说“吴喜虽然犯了错,但念在他有功,朕不忍心让他死后没面子”,不仅赏赐了很多助丧的财物,还让他的家人好好安葬他。

可满朝文武谁不知道,吴喜就是被冤枉的?只是没人敢说真话——连立了大功的将军都能说杀就杀,谁还敢替他说话?就这样,曾经的“平叛功臣”吴喜,因为一次次“踩雷”,不懂皇帝的“小心思”,最后落得个“赐死内殿”的下场,成了皇权斗争的又一个牺牲品。

司马光说

《资治通鉴》载吴喜之死,叹曰:“喜有平叛之功,然违君命、贪赃货,固非纯臣;然明帝以猜忌杀之,亦非明君所为。夫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喜之忠虽有瑕疵,然罪不至死。明帝既已容其前过,复因细故诛之,是示天下以苛察,使功臣寒心也。如此,则天下贤才谁复敢为君用?刘宋之亡,非无因也!”

作者说

吴喜的悲剧,本质上是“职场认知错位”引发的灾难——他以为皇帝要的是“能力强的功臣”,却没明白,在刘彧这种猜忌型皇帝眼里,“听话的奴才”比“能干的功臣”更重要。他的每一步错,都错在“用普通人的逻辑,去揣度皇帝的权力逻辑”:

他觉得“放了子房是仁慈”,却没懂皇帝要的是“杀鸡儆猴的威慑”;他觉得“抢点东西是军功章的附加品”,却没懂皇帝怕的是“将领拥兵自重又贪腐,迟早会反”;他觉得“主动交权是表忠心”,却没懂皇帝眼里“反常的低调就是心虚”;他觉得“替萧道成试酒是帮皇帝分忧”,却没懂皇帝要的是“试探结果,而不是你的‘站队’”。

更有意思的是,吴喜的死,还暴露了皇权的“虚伪性”——刘彧杀了他,却还要赏赐助丧财物,说白了就是想“既当暴君,又立牌坊”。他怕落下“杀功臣”的坏名声,怕其他将领造反,所以才用“赏赐”来掩盖自己的狠辣。可这种“虚伪的仁慈”,比直接杀人更让人寒心——你连杀都杀了,还装什么好人?

还有一点很讽刺:吴喜帮萧道成试酒,间接救了萧道成一命,可后来萧道成篡宋建齐,成了新皇帝。要是吴泉下有知,知道自己救的人,最后推翻了自己效忠的王朝,不知道会不会气得活过来?这大概就是“命运的玩笑”吧——你拼死效忠的,未必值得;你顺手帮的,反而成了最后的赢家。

本章金句

职场里不怕能力差,就怕你猜不透领导的“潜台词”,你的“好心”,可能正是他眼里的“坏心”。

如果你是文中的主人公,你会怎么选择?要是你是吴喜,在违抗圣旨放了子房后,会怎么弥补,才能让皇帝消气?快来说说你的办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