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人间清醒:资治通鉴智慧 > 第528章 鲁爽兄弟:把奔丧玩成叛逃,这波操作让宋文帝笑开花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28章 鲁爽兄弟:把奔丧玩成叛逃,这波操作让宋文帝笑开花

话说南北朝那阵子,各国跟打麻将似的,你胡一把我胡一把,今天你投靠我,明天我投奔你,早就不是新鲜事。但能把“跑路”这事做得既体面又刺激,还顺带让新老板心甘情愿发高官厚禄的,鲁爽、鲁秀这哥俩,绝对能排进“南北朝跑路高手榜”前三。

要聊这哥俩,得先从他们老爹鲁轨说起。老鲁家原本是南朝刘宋的人,后来老爹鲁宗之跟朝廷闹了别扭,一拍大腿“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带着全家投奔了北边的北魏。北魏倒是挺够意思,给鲁轨封了个荆州刺史,相当于现在的省级军区一把手,手握实权,日子过得也算滋润。

可鲁轨心里一直犯嘀咕——不是因为北魏待他不好,是因为他当年在南朝干过一件“捅马蜂窝”的事:杀了刘康祖,还把徐湛之的老爹给办了。这俩人在南朝可不是小角色,刘康祖是有名的猛将,徐湛之更是后来宋文帝身边的大红人。鲁轨总琢磨:“我这要是回去,不等于是送上门给人报仇?人家不把我大卸八块才怪!”所以哪怕天天对着北魏的黄土想念南朝的长江水,也只能把“南归”俩字咽回肚子里,直到死都没敢动这个念头。

鲁轨一死,儿子鲁爽顺理成章继承了老爹的官爵,成了北魏新一任“荆州刺史”。这鲁爽跟他爹不一样,老爹是“谨慎型选手”,他是“冲动派代表”,办事风风火火,还爱耍点小聪明,没几年就跟弟弟鲁秀一起,在北魏闯了祸——具体犯了啥错史书没细说,但看哥俩后来吓得魂不附体的样子,估计不是偷了国库银子,就是得罪了北魏皇室的大红人,反正后果严重到“怕被魏主诛杀”,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再不跑,脑袋就要搬家了”。

这时候,北魏皇帝正好刚从瓜步(今江苏六合一带)打完仗往回走,路过湖陆(今山东鱼台)。鲁爽眼睛一亮,心里冒出个“馊主意”:“咱们不能光屁股跑路啊,得找个理由,不然路上被当成逃兵抓了,照样没好果子吃。”他跟鲁秀一合计,想出个绝妙的借口——“迎丧还葬平城”。平城是北魏的老都城(今山西大同),他们说要把之前没来得及迁走的家族亲人灵柩,迁回平城好好安葬,听起来既孝顺又合理,任谁都挑不出毛病。

北魏的守军哪能想到这哥俩一肚子“反骨”,真以为他们是孝子贤孙,没怎么防备。结果鲁爽兄弟趁着夜色,带着自己的心腹手下,突然对守军发起袭击,一顿操作下来,杀了几百个北魏士兵,然后带着愿意跟他们走的一千多户人家,浩浩荡荡往南朝的汝南(今河南汝南)跑。这波“借奔丧之名,行叛逃之实”的操作,把北魏气得跳脚,却让鲁爽哥俩跑出了“加速度”——等北魏反应过来派兵追赶时,他们早就跑远了。

跑到汝南后,鲁爽知道“打铁要趁热”,赶紧派弟弟鲁秀去寿阳(今安徽寿县)找南平王刘铄投降。刘铄是宋文帝的儿子,当时正镇守寿阳,手里有兵有权。鲁秀也是个会来事的,见到刘铄后,把自己哥俩怎么在北魏受委屈、怎么想念南朝、怎么冒着生命危险“弃暗投明”的过程,添油加醋说了一遍,说得声情并茂,连刘铄都被感动了,赶紧派人把这事报告给宋文帝。

宋文帝一听这消息,差点没把手里的茶杯摔了——不是生气,是高兴坏了!你想啊,鲁爽父子在北魏当了这么多年官,熟悉北魏的军情和地形,现在带着人马主动来降,相当于送上门来一个“活地图”加“战斗力”,这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而且鲁爽哥俩犯了北魏的罪,只能死心塌地跟着南朝干,不用担心他们再叛逃回去,这“忠诚度”也有保障。

宋文帝当场拍板:“封!必须重封!”他下旨封鲁爽为司州刺史,司州是南朝北边的重要防线,相当于把“边境大门”交给了鲁爽看管;封鲁秀为颍川太守,颍川是中原腹地的富庶之地,也是军事要地,给鲁秀这个职位,既是信任也是重用。除此之外,鲁爽的其他弟弟、侄子,只要跟着来降的,都给了官做,赏赐的金银珠宝、粮食布匹更是堆成了山。一时间,老鲁家从北魏的“待罪之臣”,摇身一变成了南朝的“香饽饽”,这身份的转变,比翻书还快。

不过鲁爽这人性子太急,后来还真惹出了麻烦——几年后,他跟着臧质等人起兵反对宋孝武帝,结果兵败被杀,落了个身首异处的下场。但单说他跟鲁秀这次“奔丧叛逃”,那绝对是南北朝时期“跳槽”的经典案例:找对了时机,编对了借口,选对了新老板,还顺便捞了个高官厚禄,把一手“死牌”打成了“王炸”,这脑子要是放现在,估计能在商界混得风生水起。

司马光说

鲁爽兄弟,承父之憾而怀南归之志,然畏罪而不敢发,此其智不足也;及犯魏之法,乃借奔丧之名行叛逃之实,此其勇有余而谋欠周也。宋文帝纳之,授以重职,盖惜其晓魏之情、握边之能,然未察其性之躁、心之不定,终致日后之祸。夫用人者,当观其才,更察其德;纳降者,当喜其来,更防其变。鲁爽之兴亡,可为君者鉴,可为臣者戒也。

作者说

要是把鲁爽兄弟的“叛逃”当成一场职场“跳槽”,会发现里面藏着不少反常识的逻辑。一般人觉得“跳槽”得找个“和平分手”的理由,最好跟老东家好聚好散,但鲁爽偏不——他故意把跟北魏的关系搞僵,杀了对方的人,断了自己的退路,反而让新东家宋文帝更放心。这就像现在有些职场人,在跳槽前故意跟老公司“划清界限”,不是任性,而是用“破釜沉舟”的姿态,向新公司证明“我没有回头路,只能跟你好好干”,反而能赢得更多信任。

还有个有意思的点:鲁爽兄弟能成功,靠的不是“硬实力”有多强,而是抓住了南朝的“需求痛点”。当时宋文帝正想对付北魏,急需了解北魏内情的人,鲁爽父子在北魏待了几十年,刚好能满足这个需求。这就跟现在找工作一样,有时候你不是最优秀的,但只要你能解决老板最头疼的问题,就能拿到“高薪offer”。不过鲁爽的结局也提醒我们:“跳槽”成功只是第一步,要是后来不收敛自己的脾气,不跟新公司的“企业文化”(也就是朝廷的规矩)磨合,再高的起点也可能摔得很惨。

本章金句

会找借口的跑路叫“战略转移”,没找对时机的投降叫“自投罗网”——职场和乱世一样,选对时机、踩准需求,比啥都重要。

如果你是文中的角色,你会怎么选择?要是你是鲁爽,犯了错后会选择冒险叛逃,还是留在北魏求情?要是你是宋文帝,面对鲁爽这样“带罪来降”的人,会像他一样重赏,还是会留个心眼、慢慢考察?欢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