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人间清醒:资治通鉴智慧 > 第395章 辽东攻坚战:司马懿的“反向操作”大获全胜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95章 辽东攻坚战:司马懿的“反向操作”大获全胜

三国时期的辽东地区,堪称古代版“麻烦制造基地”。公元238年,公孙渊在辽东自立为王,天天操练兵马,还时不时骚扰曹魏边境,活脱脱把自己当成“东北王”。魏明帝曹叡看着地图上的辽东,气得拍桌子:“必须收拾这小子!”想来想去,觉得只有老谋深算的司马懿能搞定这事,立马下旨让他率四万大军出征,上演“曹魏版扫黑除恶”。

消息传到辽东,公孙渊慌了神,赶紧派使者向吴国求救,想搞“远交近攻”。孙权本来一肚子火——这小子以前跟吴国眉来眼去,现在才想起求救?当即就要把使者砍了。大臣羊道赶紧劝:“陛下别冲动!不如好酒好肉招待使者,再派支队伍虚张声势,让公孙渊和司马懿互相消耗,咱们坐收渔利多好!”孙权一听拍大腿:“还是你聪明!”立马变脸对使者嘘寒问暖,转头却让军队慢慢悠悠出发,堪称“古代版极限拉扯”。

这边司马懿出征前,曹叡专门设宴送行,酒过三巡问:“老司马,你觉得公孙渊会咋对付你?”司马懿捻着胡子笑:“这小子就两种套路:要么在辽水岸边硬刚,要么龟缩到襄平城死守。要是敢硬刚还有点出息,要是守城就等着被我瓮中捉鳖!”果不其然,公孙渊还真派大军在辽隧布防,营寨连成片,想跟魏军打“阵地战”。

可司马懿根本不按常理出牌。他看着对岸密密麻麻的营寨,对手下说:“别跟他们硬碰硬,绕路!”大军假装要从正面进攻,暗地里却派精锐从北面迂回,像现代特种兵绕后包抄,直接杀到襄平城下。公孙渊在辽隧等得脖子都长了,听说魏军到了家门口,差点从马背上摔下来,赶紧带兵回援,结果把辽水防线拱手让人,堪称“战术梦游现场”。

更戏剧性的是,司马懿刚把襄平围住,老天爷就来“捣乱”——连着下了一个月大雨,辽水暴涨,魏军营地积水深到能养鱼,将士们天天蹚水巡逻,怨声载道。有将领急了:“将军,咱们赶紧移营吧!再这么泡着,士兵都要得风湿了!”司马懿眼一瞪:“谁敢提移营就斩谁!”当场稳住军心。其实他心里门儿清:这雨不仅泡着魏军,更断了襄平的粮道,急的该是城里的公孙渊。

城里的公孙渊果然犯了迷糊,看着魏军在水里泡着,觉得对方肯定撑不住,天天让士兵出城砍柴放牧,活得相当滋润。魏军将领们看得牙痒痒:“将军,他们送上门来的肥肉,不咬一口?”司马懿摇头:“别急,让他们再蹦跶几天。现在打草惊蛇,他们就会紧守城门;让他们放松警惕,粮食消耗得更快。”就这么着,双方一个在城里“岁月静好”,一个在城外“雨中静坐”,上演着古代版“心理战”。

雨一停,司马懿立马露出獠牙。他下令把襄平围得水泄不通,城墙外架起云梯,城门口堆起土山,弓箭手天天往城里射箭,把“围城模式”拉满。这时候公孙渊才发现粮食见底了,城里开始闹饥荒,最后居然到了人吃人的地步,堪称“不作死就不会死”的典型。将领杨祚实在扛不住,带着部下开城门投降,公孙渊彻底成了“孤家寡人”。

慌了神的公孙渊派使者出城求和,又是割地又是称臣,司马懿直接把使者砍了:“早干嘛去了?现在才想起投降,晚了!”公孙渊没辙,带着儿子半夜突围,结果刚出城就被魏军逮个正着,父子俩双双人头落地。司马懿进城后,为了震慑地方,下令诛杀七千多叛乱分子,还把尸体堆成“京观”示众,辽东四郡总算彻底平定。

这场战役把司马懿的“老狐狸”本性发挥得淋漓尽致:该绕路时绝不硬碰,该坚守时绝不急躁,该狠辣时绝不手软。就像经验丰富的猎人,不急着追捕猎物,而是先设好陷阱、耐心等待,等猎物精疲力尽再出手,一招致命。

司马光说

兵者,诡道也,亦仁道也。司马懿征辽东,料敌如神,避实击虚,雨中坚守而不乱,粮尽围歼而不慈,此用兵之智也。然杀戮过甚,筑京观以立威,虽震慑一时,终非王道之举。王者之师,当以仁服人,而非以杀立威,此司马懿不及古之贤将者也。

作者说

这场战役藏着“反向操作”的智慧:别人急着进攻时,司马懿选择绕路;别人忙着避雨时,司马懿选择坚守;别人想着网开一面时,司马懿选择斩草除根。这告诉我们:解决难题不必按套路出牌,关键是看清本质——公孙渊的弱点不是兵力不足,而是粮草有限;襄平的软肋不是城墙不坚,而是人心浮动。现代生活中也是如此,遇到困境别急着硬刚,不妨学学司马懿的“以静制动”,找到问题的核心再出手,往往能事半功倍。但同时也要明白,威慑可以用,却不能滥用,真正的征服永远是人心所向,而非恐惧所迫。

本章金句:用兵如弈棋,急攻不如巧守,硬拼不如智取,攻心为上,顺势而为。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择?是像司马懿一样铁腕平叛,还是接受公孙渊的投降以减少杀戮,又或是用其他策略平定辽东?欢迎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