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人间清醒:资治通鉴智慧 > 第277章 一场关于"拯救儒学"的朝堂争斗:从吐槽大会到全民荐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77章 一场关于"拯救儒学"的朝堂争斗:从吐槽大会到全民荐才

在东汉的文化圈里,突然刮起了一阵学术凉凉的妖风。曾经门庭若市的儒家课堂变得门可罗雀,年轻学子们宁愿扎堆讨论明星八卦,也不愿翻开四书五经。这诡异的画风,急得尚书郎樊准直拍大腿——再这么下去,老祖宗的学问不得砸在咱们手里?

这天早朝结束,樊准揣着连夜写好的吐槽奏章,像揣着个烫手山芋似的在宫门外徘徊。他望着巍峨的宫殿,心里直打鼓:太后日理万机,能听我这小透明瞎叨叨吗?但想到满大街的浮夸学风,咬咬牙还是迈步进了宫。

启禀太后!樊准声如洪钟,把正在批阅奏折的邓太后吓了一跳,您知道现在的学术圈乱成啥样了吗?不等太后开口,他就开启了疯狂输出模式:想当年光武帝那会儿,那可是全民学经学,大街小巷都在背《论语》。明帝陛下更是狠人,亲自给太学生上课,把儒学整得那叫一个红火!

樊准说到激动处,袖子都撸到了手肘:再看看现在!学堂里没几个正经念书的,那些所谓的学者,天天聚在一块儿扯些虚头巴脑的东西,讨论怎么穿得时髦,怎么说话拉风。真正研究学问的隐士高人,却在深山老林里喝西北风!

邓太后放下朱砂笔,饶有兴致地看着这位愤怒青年。樊准见状更来劲了:太后您想啊,这就好比咱们吃饭,光吃甜品不吃主食,迟早得营养不良!咱得赶紧把真正有学问的人找出来,让儒学重回c位!

这比喻把太后逗乐了:那依卿之见,该如何是好?樊准立刻掏出早已备好的拯救方案第一,全国范围内地毯式搜索,把那些躲在山沟沟里的学术大神都挖出来;第二,让朝廷官员们都当,专门发掘儒雅有学问的人才!

听完这番慷慨陈词,邓太后陷入了沉思。说实话,最近她也发现朝堂上讨论的话题越来越飘,大臣们动不动就聊些华而不实的东西。正愁没辙呢,樊准这封奏折简直就是及时雨。但她故意板着脸说:爱卿这想法倒是有趣,不过...万一把江湖骗子招来怎么办?

樊准早有准备,立刻掏出小本本:太后放心!咱可以设置严格的考核机制,就像现在选拔官员那样,笔试面试一个都不能少!看着他认真的样子,太后终于忍不住笑出声:行了行了,就按你说的办!

第二天早朝,邓太后就颁布了一道震惊朝野的诏令:要求三公九卿、各地高官都化身人才猎头,务必把那些隐于民间的学术大牛、儒学宗师都找出来。诏令一出,整个东汉官场都炸锅了。

那些平日里只会阿谀奉承的官员慌了神,抱着地图满世界打听学术大神的下落;而真正有眼光的大臣,则开始在文人圈里悄悄。一时间,洛阳城的酒馆茶楼里,到处都是打听隐士消息的官员,比现在的星探找练习生还积极。

更有意思的是,这道诏令还催生了一个新职业——荐才中介。有些机灵的书生专门帮官员牵线搭桥,介绍各路学术人才,从中赚取中介费。这波操作,直接把东汉的人才市场盘活了。

几个月后,当第一批被举荐的大儒走进朝堂时,连邓太后都惊呆了。这些人有的穿着补丁摞补丁的粗布衣裳,有的背着比人还高的竹简典籍,但眼睛里都闪着对学问的炽热光芒。看着他们,太后欣慰地想:看来樊准那小子,这次真干了件大好事!

司马光说

观樊准之谏,可谓切中时弊。自光武、明帝崇儒以来,经学本为治国根本。然世风日下,浮华渐起,儒学式微。樊准能洞察时势,以古鉴今,提出博求隐士、选拔儒雅之策,实乃有识之士。邓太后从善如流,下诏求贤,此等君臣际遇,足以为后世法。然荐才之制,若不严加考核,恐生鱼目混珠之弊,不可不察。

作者说

樊准这波操作,简直就是古代版的文化拯救计划!敢在太后跟前开启疯狂吐槽模式,还能把建议说得头头是道,妥妥的职场谏言天花板。而邓太后也不是吃素的,表面淡定实则心里门儿清,一出手就把诏令玩出了全民猎头的效果。这场关于儒学的朝堂battle,看似是学术之争,实则是一场打破固化、重启文化活力的精彩博弈。不得不说,古人玩起文化复兴来,一点不比现代人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