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人间清醒:资治通鉴智慧 > 第191章 汉朝版"蝴蝶效应,被经费不足耽误的抗洪,坑惨了多少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91章 汉朝版"蝴蝶效应,被经费不足耽误的抗洪,坑惨了多少人

建始四年的西汉朝廷,正上演着一场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却又暗潮汹涌的大戏。这边厢,皇帝大手一挥改革机构,把中书宦官扫地出门,转头新设五个尚书岗;那边厢,一位基层干部苦口婆心递上抗洪方案,却因为被驳回。谁能想到,这两件事凑一块儿,竟酿成了一场惊天洪灾,还顺带了一位御史大夫,剧情之跌宕,堪比古代版《开端》!

先说说这朝廷的大动作。建始四年,汉成帝一拍脑门,决定搞个机构改革——罢除中书宦官!在当时,中书宦官就像是皇帝身边的贴身秘书团,掌握着不少实权,有时候连大臣递个奏折都得看他们脸色。汉成帝估计是早就看这些宦官不顺眼了,大手一挥,直接把他们炒鱿鱼,转头设置了五个尚书岗位。这操作,就像老板突然解散了旧的秘书部门,又重新招了一波新人,美其名曰提高工作效率。朝廷上下都忙着适应新变化,压根没人注意到,一场危机正在悄悄逼近。

而在清河郡,有个叫冯逡的基层干部,正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这位清河都尉天天盯着黄河发愁,为啥?因为清河郡正好在黄河下游,属于洪水高危区。不过之前有屯氏河帮忙分流,才勉强躲过了几次大灾。可到了这会儿,屯氏河已经堵塞得差不多了,连灵鸣犊口也跟着闹脾气,水流越来越不通畅。冯逡心里明白,这就好比人体的血管堵住了,随时可能爆发出一场血光之灾!

冯逡连夜写奏折,把自己的担忧和解决方案一股脑全报了上去。他建议赶紧疏浚河道,把堵塞的地方通通打通,这样就能防患于未然。为了让朝廷重视,他还举了不少例子,把洪水的危害说得明明白白,就差在奏折上写十万火急四个大字了。可朝廷的回复却让他心凉了半截——经费不足,暂不考虑。这理由,像不像打工人找老板申请预算,结果被一句公司没钱给打发了?

就这样,冯逡的抗洪方案被束之高阁,黄河也在沉默中憋大招。三年后的某一天,黄河终于忍无可忍,在馆陶和东郡金堤来了个大爆发!只听轰隆一声,河水像脱缰的野马,咆哮着冲了出来,瞬间淹没了兖州、豫州等地。四郡三十二县,全都泡在了水里,房屋倒塌、农田被毁,老百姓哭天抢地,那场面,比灾难片还惨烈。

消息传到朝廷,汉成帝当场就慌了神。赶紧把御史大夫尹忠叫来,让他拿出解决方案。可这位尹大夫估计平时没少摸鱼,关键时刻拿出来的应对方略,要多不靠谱有多不靠谱。汉成帝越听越气,对着尹忠就是一顿死亡咆哮,把他骂得狗血淋头。尹忠也是要面子的人,被皇帝这么一骂,觉得没脸见人了,一咬牙一跺脚——自杀谢罪了!

这场洪灾,彻底成了西汉朝廷的社死现场。早知道当初就该听冯逡的话,花点钱疏通河道,也不至于闹到这个地步。可世上哪有后悔药吃?一场因为经费不足被耽误的抗洪大业,不仅让无数百姓流离失所,还搭上了一位大臣的性命,真是血的教训!

司马光说

司马光写到这段历史时,估计气得直拍桌子。在他看来,朝廷罢除中书宦官虽是改革之举,但却忽视了更紧迫的民生问题。冯逡提出的防洪建议,明明是关乎百姓生死的大事,却因为被搁置,这简直是本末倒置。而御史大夫尹忠的无能和自杀,更暴露出朝廷官员的失职。司马光借此警示后世:治国理政,一定要分清轻重缓急,民生问题永远是头等大事,切不可因小失大。

作者说

西汉这场洪灾大戏,简直是现实版的蝴蝶效应。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机构改革,一次因为经费被驳回的防洪建议,最终酿成了一场大祸。这就像生活中那些被我们忽视的小问题,当时觉得没啥,可日积月累,说不定哪天就会变成定时炸弹。

再看朝廷的决策,也给我们提了个醒:做决定不能只看眼前利益。为了省点疏通河道的钱,结果在洪灾上付出了更大的代价,这买卖怎么算都不划算。放在现代,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得有防患于未然的意识,该投资的时候就得投资,不能因小失大。

而尹忠的结局,更是给职场人敲响了警钟。平时不努力提升自己,关键时刻拿不出解决方案,就算不自杀,估计也离失业不远了。这场两千多年前的洪灾,直到今天,依然能给我们带来不少关于决策、民生和职场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