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重回1982:狩猎兴家 > 第165章 炒制松子满屯香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霜降后的头场大风刮了整夜,赵家院里晾晒的松子已经干透得哗哗作响。天刚蒙蒙亮,赵卫国就蹲在松子堆前捏开几粒,听着那脆响,嘴角扬起了笑纹:火候到了!

开炒!他这一嗓子,把整个靠山屯都喊醒了。王猛和铁柱吭哧吭哧抬出那口八印大铁锅,这是赵卫国特意跟屯里豆腐坊借的。黑豹兴奋地围着锅台转圈,它记得去年炒松子时飘出的异香,那味道能让全屯的狗都蹲在赵家门口流口水。

赵卫国指挥着在院当间盘灶。这是有讲究的——得选通风处,既要让热气散得快,又不能叫香味跑得太远。新砌的泥灶还带着湿气,他就让王猛抱来松木柈子:就要老松根,耐烧还有松油香!

女人们忙着最后的筛选。张小梅带着几个姑娘坐在蒲团上,手指翻飞地挑拣松子。她专挑那些一头尖一头圆、壳上带三道棱的三棱松子,这样的仁儿最饱满。赵母和王淑芬在一旁用细箩筛着松仁里的碎屑,金黄的松仁在箩里跳跃,像一窝活泼的金豆子。

日头爬上东山头时,第一锅松子下了锅。赵卫国挽起袖子,抓了把细沙撒进烧热的铁锅。这是老辈人传下的窍门——沙子导热匀,松子不易炒焦。待青烟袅袅升起,他把满满一簸箕松子倒进锅里,一声,热浪裹着松香扑面而来。

翻!要腕子活!赵卫国抄起特制的木锨,手臂抡圆了在锅里画弧。松子在热沙中翻滚,外壳渐渐由棕转亮,像镀了层蜜糖。王猛抢过木锨要试试,结果手忙脚乱搅得松子乱蹦,有一颗地打在黑豹鼻尖上。猎犬委屈地了一声,却舍不得走开,眼巴巴守着越来越香的铁锅。

孙大爷叼着烟袋来监工,见锅里松子开始咧嘴,忙喊:撒盐花!赵卫国抓把粗盐往锅边一甩,盐粒遇热炸开,细碎的爆响中,松子全都崩开了笑口。这手艺要拿捏得准——早了不入味,晚了容易糊。

第一锅炒好时,香味已经飘出二里地。孩子们像闻着腥的猫儿似的围过来,眼巴巴瞅着赵卫国把松子铲进筛子。张小梅接过筛子轻轻晃动,沙子从筛眼漏下,留下金灿灿的松子。她趁热捏开一粒,奶白的松仁完整脱壳,散发着诱人的光泽。

都来尝鲜!赵卫国抓起松子往孩子们兜里塞。顿时,满院子都是咔吧咔吧的脆响,夹杂着满足的咂嘴声。王猛吃得满嘴留香,含糊不清地嚷:这味儿绝了!比供销社卖那个强十倍!

正热闹着,屯长王福贵领着林场采购科的姜主任进了院。姜主任抓起把松子一闻,眼睛就亮了:这炒法地道!我们场长就稀罕这口原味松子!

赵卫国却不急着谈买卖,先装了两布袋炒松子:这袋给场里同志尝鲜,这袋麻烦您捎给林业局的同志——上回开介绍信多亏人家帮忙。

姜主任会意一笑,压低声说:我们工会要二百斤,按两块五一斤。再要五十斤精品,给领导当年礼——挑大个儿的,单独包装!

灶火一直燃到月上柳梢头。赵家院里支起三口大锅,男人们轮班翻炒,女人们装袋封口。松香混着柴火气,把整个靠山屯熏得如同浸在暖融融的坚果蜜糖里。连屯西头卧床多年的五保户王奶奶都让侄女搀着出来,说闻着这味儿能多吃半碗饭。

歇火时,赵卫国把炒煳的松子专门收在一处。黑豹立刻凑过来,用湿鼻子轻拱主人的手。馋鬼!赵卫国笑着把焦松子倒进它的食盆,这些不能卖,专给你留的。

夜深了,赵家堂屋里还亮着灯。炕桌上摆着新炒的松子、冻梨和山楂糕,赵卫国和姜主任对着账本敲定细节。窗外,1982年的月光照着院里堆成小山的松子袋,每一袋都鼓鼓囊囊装着希望。

张小梅悄悄往灶坑里埋了几个土豆,松木的余温慢慢炙烤着,这是要给守夜的赵卫国当宵夜。她看着月光下那人结实的背影,忽然觉得日子就像这炒松子——非得经过烈火炙烤,才能迸出醉人的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