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重回1982:狩猎兴家 > 第120章 冰雪消融备春耕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热热闹闹的正月,在走亲访友、吃吃喝喝中,一晃就过去了。元宵节那晚,赵家又煮了一大锅裹着花生碎和白糖的元宵,算是给这个年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屯子里的鞭炮声渐渐稀落下去,那股子弥漫在空气中、无处不在的年味儿,也像退潮的海水一样,慢慢消散,被一种新的、蠢蠢欲动的气息所取代。

天气,到底是不一样了。虽然早晚依旧寒气刺骨,屋檐下还挂着长长的冰溜子,但日头明显变得有了力气。不再是腊月里那种有气无力的惨白,而是带着点暖意的金黄。白天,日头明晃晃地照在覆盖了一冬的厚厚积雪上,雪面开始变得湿润,不再那么干爽蓬松,反射的光也变得柔和了些。向阳的房檐、墙根底下,积雪率先开始融化,滴滴答答的雪水顺着屋檐淌下来,在房檐下冻了一冬的冰溜子也开始松动,偶尔“啪嗒”一声掉下来,摔在雪地上,碎成几截。

院子里的积雪,表面结了一层硬壳,底下却开始发软,人踩上去,不再是“嘎吱嘎吱”的脆响,而是“噗嗤噗嗤”地往下陷,带走一鞋底的湿泥。黑豹似乎也感觉到了季节的变换,它不再总是趴在温暖的炕脚或者窝里,而是更喜欢待在院子里,趴在那些被日头晒得露出了黑土地面的地方,眯着眼睛打盹,享受着久违的、带着泥土气息的暖意。偶尔,它会好奇地去嗅闻那些融化的雪水,或者用爪子扒拉一下变得松软的雪堆。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屯里的老人们开始念叨起古老的物候谚语。赵卫国知道,猫冬的日子快要结束了,那广袤的黑土地在沉睡了一个漫长的冬天后,即将苏醒,而春耕,就是唤醒它的第一声号角。

赵家今年不同往年,不仅有自己的地要种,赵卫国心里还装着更大的盘算——那支老山参出手后的资金,开春盖新房,以及尝试种植人参的计划。但所有这些,都离不开最基础的粮食生产。手里有粮,心里不慌,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这天吃过早饭,赵卫国就对赵永贵说:“爹,眼看着天暖和了,咱得把家伙事儿拾掇拾掇,准备春耕了。”

赵永贵点点头,他腿脚比年前又利索了不少,已经能不用拐杖在院里慢慢走动了。“是得拾掇了,地气一上来,就该忙活了。” 作为老庄稼把式,他对土地和时令有着本能的敏感。

爷俩来到了仓房。仓房里堆放着各种农具,经过一个冬天的闲置,有些已经落满了灰尘,有些金属部件甚至出现了星星点点的锈迹。赵卫国拿起那把主要的犁铧,用手抹去上面的灰尘,露出黝黑的铁质,刃口有些钝了,还带着些去年残留的、干涸板结的泥土。

“这犁铧得磨了,不然开春下地不吃土,费劲。”赵永贵用手摸着刃口,经验老道地说。

赵卫国找来磨刀石,兑上水,就坐在仓房门口,“噌噌噌”地磨了起来。富有节奏的磨砺声,在春日融雪的滴答声中,显得格外踏实有力。他磨得很仔细,不仅要磨利刃口,还要保持原有的弧度,这关系到犁地深度和效果。小卫东也跑来凑热闹,学着哥哥的样子,拿着一块小磨石,笨拙地磨着一把小锄头,弄得满手满脸都是泥水。

除了犁铧,还有耙子、镐头、锄头、铁锹……赵卫国一件件检查,该紧固的紧固,该上油的上油,该磨利的磨利。赵永贵则在旁边指点着,哪个家伙事儿用起来有什么窍门,哪块地适合用什么农具。这些看似简单的农具,里面都蕴含着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耕作智慧。

接着是清理种子。去年秋天收获的玉米棒子,经过一冬的晾晒和储存,被从“玉米楼子”上取下来。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手工将玉米粒从棒子上搓下来。这是个细致活,需要耐心。王淑芬、张小梅(她现在几乎天天来赵家帮忙)、赵卫红都上手了。赵卫国则负责将搓下来的玉米粒进行筛选,挑出那些颗粒饱满、色泽金黄的作为种子,那些瘪的、小的则留着食用或者喂鸡。饱满的种子是丰收的第一道保障,这一点赵卫国很清楚。

“卫国,今年咱家地,除了苞米,还想种点啥?”王淑芬一边搓着玉米,一边问。

赵卫国心里早有打算:“妈,我寻思着,除了苞米,再种点大豆。豆子价钱稳当,还能肥地。另外,咱家园子边上,我想腾出点地方,试试种点别的。”

他没明说,但心里想的是那些移植过来的参苗和蓝莓丛,以及未来可能尝试的更多经济作物。光是种大田作物,只能解决温饱,想要真正致富,还得靠经济价值更高的东西。

肥料也得准备。这时候农村还没有普及化肥,主要靠农家肥。赵家猪圈里积攒了一冬天的粪肥,是最好的底肥。赵卫国和李铁柱、王猛约好,等地面再化冻一些,就开始起圈,把那些发酵好的、黑乎乎的粪肥运到地里,用土覆盖好,进行“沤肥”,等到播种前再翻到地里去。这可是庄稼的“细粮”,一点都马虎不得。

冰雪一天天消融,黑土地渐渐露出了它本来的面貌,湿润,黝黑,散发着沉睡一冬后特有的、清新的泥土气息。赵家院里,磨农具的“噌噌”声,搓玉米的“沙沙”声,以及人们讨论春耕计划的说话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忙碌而充满希望的春耕前奏。

赵卫国站在院子里,看着远处山峦上虽然依旧覆盖着白雪,但山脊线已经清晰可见,看着屯子里其他人家也开始陆续收拾农具、准备种子,他知道,一个新的、充满劳作和希望的季节,马上就要开始了。他紧了紧手里的锄头柄,目光投向自家那片等待播种的土地,心中充满了干劲和期待。这1983年的春天,将是他大展拳脚,真正在这片黑土地上扎下更深根基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