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慕尼黑的晚春,空气中弥漫着丁香和菩提树的混合香气,阳光和煦,天空呈现出一种近乎透明的蓝。凌空的博士后生涯,在这片宁静而富有学术气息的氛围中,缓缓走向尾声。两年的时光,如同多瑙河的流水,既承载了独在异乡的沉思与磨砺,也映照了学术上的突破与成长,更见证了他与苏暮雨之间那份跨越山海的感情,如何在一封封书信、一次次视频、一场场深度共读中,沉淀得愈发坚韧而明亮。

、“‘归期’将至:整理、告别与收获的沉淀”

随着回国的日期确定在六月初,凌空的生活进入了另一种节奏——一种带着收获意味的整理与告别。他花了几个周末的时间,有条不紊地整理这两年在异国他乡积累的一切。

书桌上,厚厚的硬皮笔记本里记录着密密麻麻的公式推导和灵感碎片;笔记本电脑里,分门别类的文件夹存放着从开题报告到最终论文的所有版本,以及那些运行了无数次的仿真实验数据。他将核心的研究资料仔细备份到多个移动硬盘中,这是他将要带回去的、最宝贵的学术行囊。

除了这些无形的知识财富,还有那些承载着记忆的实物。那个在圣诞集市上,和苏暮雨一起挑选的、有着憨厚笑容的胡桃夹子小木雕;那几张在阿尔卑斯雪山脚下,用手机拍下的、背景纯净如童话世界的合影,被他打印出来,小心地夹在书里;一个印着慕尼黑城市徽章的啤酒杯,是实验室同事们送的临别礼物;还有那一沓沓苏暮雨从国内寄来的、带着她清秀字迹和淡淡香气的信件,每一封他都反复阅读过,边角已微微起毛。这些物件,被他一件件拿起,擦拭,然后用软布仔细包裹,放入行李箱的角落。它们不仅是纪念品,更是他这段独特生命历程的锚点,提醒着他曾在这里生活、思考、爱过。

告别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他与导师施密特教授预约了一次最终的一对一汇报。在教授那间堆满书籍和论文、充满了咖啡与旧纸张混合气味的办公室里,凌空清晰地阐述了他博士后工作的完整成果、未尽之处以及对未来的思考。施密特教授一如既往地沉默聆听着,手指偶尔在桌面上轻敲,只有在关键处才会提出一两个切中要害的问题。汇报结束,教授点了点头,灰色的眼睛里闪过一丝难以察觉的赞许。

“凌,”他难得地用了比较温和的语气,“你的工作,尤其是在群体元认知的数学建模与韧性分析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准。你带来的东方思维中的整体视角,与我们的严谨体系结合,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实验室的门始终为你敞开,期待你在新的岗位上延续这里的探索精神。”

这份来自以严苛和简洁着称的学者的肯定,让凌空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这两年的所有挑灯夜战、所有苦思冥想,都在这一刻得到了最高级别的认可。

实验室的同僚们则在市区一家传统的巴伐利亚餐厅为他举办了一场温馨而热闹的送别派对。长条木桌上摆满了烤猪肘、白香肠和巨大的椒盐卷饼,金黄的啤酒在硕大的玻璃杯里荡漾。来自意大利的卢卡带来了他妻子亲手烤的杏仁脆饼,拍着凌空的肩膀说:“嘿,兄弟,以后来罗马找我!保证带你吃最好的披萨!” 来自印度的维杰克则分享了他珍藏的玛萨拉香料茶粉,热情地邀请凌空将来一定要去体验印度的“混乱与生机”。大家回忆起一起攻克技术难题的日夜,分享着各自的文化趣事和未来计划,笑声和祝福声交织在一起。这份跨越国籍和文化背景的友谊,如同慕尼黑夏日的阳光,温暖而明亮,成为他海外经历中另一笔无法用价值衡量的宝贵财富。

【技能面板提示:国际科研合作经历圆满结束。‘跨文化沟通’熟练度大幅提升,经验+50。‘独立研究能力’熟练度提升,经验+30。‘学术韧性’隐性提升。当前等级:跨文化沟通(精通 75\/500),独立研究能力(精通 180\/500)。综合学术素养与全球视野得到显着拓展。】

、“‘接机’的团圆:熟悉的风景与安定的归属”

当航班终于穿越云层,平稳地降落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那宽阔的跑道上,凌空透过舷窗,看着外面熟悉的汉字标识、熟悉的机场廊桥以及远处熟悉的天际线轮廓,一种难以言喻的踏实感与归属感,如同温润的水流,瞬间漫过全身。两年了,七百多个日夜,他终于回来了。

办理入境手续,提取行李,随着人流走向国际到达出口。心脏在胸腔里沉稳而有力地跳动着,带着一丝久别重逢的急切。刚走出自动门,他的目光几乎瞬间就锁定了那个在接机人群中最亮眼的身影。

苏暮雨穿着一袭淡绿色的及膝连衣裙,外搭一件米白色的轻薄开衫,脚上是舒适的低跟凉鞋,比两年前更多了几分职场女性的干练与沉淀下来的优雅。她正微微踮着脚,目光急切地在出口处搜寻着。当她的视线与凌空交汇的刹那,仿佛有星光在她眼中骤然点亮,脸上绽放出的笑容,比机场大厅里所有的灯光都要璀璨。她用力地挥动着右手,左手则不自觉地捂住了嘴,似乎想压住那即将溢出的激动。

没有激动的奔跑,也没有夸张的呼喊,他们只是隔着几步的距离,加快了脚步,然后自然而然地、紧紧地拥抱在一起。这个拥抱,比在慕尼黑机场那一次冬日相聚,少了几分激动不安,多了几分尘埃落定的安心与深沉的归属感。凌空的手臂环住她的腰背,感受到她真实的温度和微微的颤抖;苏暮雨的脸埋在他胸前,贪婪地呼吸着那混合着淡淡洗衣液清香和长途飞行气息的、独属于他的味道。

“欢迎回家。”她的声音透过衣料传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却无比清晰。

“嗯,我回来了。”凌空收紧手臂,下颌轻轻抵着她的发顶,声音低沉而稳定,心中被一种巨大的、平静的幸福所充满。所有的漂泊感,在这一刻,彻底消散。

在他们身后不远处,凌爸爸凌妈妈,以及苏爸爸苏妈妈也都来了,四位老人站在一起,看着相拥的两人,脸上洋溢着无法抑制的欣慰和喜悦笑容。凌妈妈甚至悄悄抹了抹眼角。家的温暖,亲人的等候,瞬间驱散了凌空跨越洲际飞行的所有疲惫。

、“‘新巢’的营造:选址、规划与共同的期待”

凌空回国后的首要大事,自然是安定下来,并与苏暮雨开始共同规划未来。他没有选择回到熟悉的飞云县小城,也没有立刻接受北京某个顶尖高校抛来的极具诱惑力的橄榄枝,而是几乎毫不犹豫地将目光投向了苏暮雨工作和发展的城市——上海。这里不仅有他深爱的恋人,也有更多与他“分布式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群体智能”研究方向高度契合的顶尖高校、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能为他的学术生涯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在苏暮雨的提前考察和帮助下,他们很快在离她公司通勤方便、同时又靠近地铁线的一个不算太新的小区里,租下了一套面积适中的两居室公寓。房子是南北通透的户型,客厅带着一个视野开阔的阳台,阳光可以毫无遮挡地洒进来。最重要的是,这是他们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共同拥有的“家”,是他们结束漫长异地恋,开启人生新篇章的起点。

接下来的日子,充满了忙碌而甜蜜的“筑巢”气息。他们一起逛遍了附近的家居市场和线上平台,兴致勃勃地挑选着每一件家具和软装。凌空偏好简洁、线条利落、功能至上的现代风格,倾向于选择黑、白、灰等基础色调;而苏暮雨则更倾心于能营造温暖氛围的原木元素、柔软布艺,喜欢加入一些莫兰迪色系的小装饰。

“这个沙发坐垫是不是太硬了?我觉得长时间坐着可能会不舒服。”苏暮雨在体验了几款样品后,对凌空看中的一款设计感很强的沙发提出了异议。

“但它的框架很结实,支撑性非常好,适合我这种经常需要久坐看书、写代码的人。”凌空从人体工学和耐用性角度据理力争。

“那……我们能不能选个折中的方案?就买这个沙发,然后另外配几个厚实柔软、颜值高的抱枕和腰靠?”苏暮雨眨眨眼,提出了一个充满生活智慧的解决方案。

“好主意。”凌空从善如流,立刻接受了这个既能满足功能性又不失舒适与美观的建议。

类似的友好“协商”与最终达成一致,发生在挑选窗帘的颜色和材质(遮光性 vs 透光性)、餐桌的形状(圆桌更温馨 vs 方桌更省空间)、甚至厨房碗碟的花色(纯白简约 vs 手绘小清新)上。每一次讨论,每一次共同决策,都让他们对即将开始的共同生活细节有了更具体的想象,也让他们更加了解彼此的喜好与底线,感受到了彼此磨合、相互包容的乐趣。他们特意将那本从高中时代开始、记录了无数回忆的厚重剪贴簿,带到了新家,郑重地放在了客厅书柜最显眼的位置。里面贴满了电影票根、旅行照片、手写纸条,记录着他们从青涩到成熟的所有足迹,也预示着他们将在这个新的空间里,续写属于他们的、更加绵长的新篇章。

、“‘烟火’气的日常:三餐四季与磨合的温情”

真正开始同居生活,才算是真正走进了彼此最真实、最日常的世界。凌空延续了在德国养成的自己下厨的习惯,并且因为国内食材市场的丰富和调味品的琳琅满目,让他这个“理工厨男”有了更多探索和发挥的空间。他们大致分工:凌空负责工作日下班后的晚餐,苏暮雨则承包了周末睡到自然醒后的brunch(早午餐)以及厨房的后续清洁工作(凌空负责用洗碗机完成洗碗步骤)。

起初,这充满烟火气的协作也闹过一些小笑话。凌空习惯了德国厨房的精准计量,做中餐时也习惯性地拿着电子小秤称盐称糖,甚至还想用量杯控制酱油的毫升数,被系着围裙在一旁观摩的苏暮雨笑着制止:“凌大博士,中餐的灵魂在于‘适量’和‘少许’,靠的是经验和手感!你这样是炒不出‘锅气’的!”

还有一次,凌空想给苏暮雨一个惊喜,偷偷尝试复刻她最爱吃的、她妈妈拿手的糖醋排骨。结果因为对老抽的上色能力预估不足,又担心不熟而焖煮时间过长,导致糖色炒过火,排骨变得黑乎乎,差点把不粘锅底也粘掉一层。最后还是苏暮雨听到厨房里的动静不对,挽起袖子出手“拯救”,才勉强端出一盘卖相不佳但味道尚可的成品。两人对着那盘堪称“黑暗料理”的糖醋排骨,哭笑不得,最后就着自嘲和欢乐,还是把它消灭干净了。

这些充满烟火气的日常琐碎,构成了他们生活最真实、最温暖的底色。他们会为了今晚谁下楼去扔垃圾而进行一场“石头剪刀布”的公平对决;会窝在刚刚组装好的新沙发上,盖着同一条柔软的空调毯,一起追一部热播的电视剧,并对剧中人物的命运争论几句;会在周末清晨,手牵手去附近的社区菜市场,感受那份人头攒动、吆喝声此起彼伏的鲜活与热闹,挑选最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讨论着晚上是吃清蒸鱼还是红烧肉。生活不再是隔着七小时时差的像素化思念和假期短暂相聚的浓缩甜蜜,而是具体到一蔬一饭、一朝一夕的陪伴、分享与细微磨合。这种平淡而真实的相处,让他们的感情从浪漫的云端,稳稳地落到了坚实的地面上,如同植物将根须深深扎入土壤,汲取着滋养,静待枝繁叶茂。

、“‘事业’的新起点:择木而栖与双城记的终结”

在积极营造小家的同时,凌空也开始紧锣密鼓地对接国内的工作机会。凭借他在海外顶尖实验室的扎实研究成果、发表的多篇高水平论文以及施密特教授的有力推荐,他回国前后就收到了好几所上海知名高校和国家级研究院伸出的橄榄枝。经过反复比较、实地考察以及与未来团队成员的深入交流,他最终选择了加入上海交通大学智能系统与机器人实验室,担任副研究员。这个平台不仅提供了国内顶尖的科研条件、充足的启动资金和优秀的生源,其本身浓厚的学术氛围、多学科交叉的优势以及与前沿工业界紧密的联系,都与凌空希望将理论探索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长期发展规划高度契合。

这个选择的落定,也意味着,持续了数年、先是跨越南北后又跨越欧亚的“双城记”,终于彻底落幕。他和苏暮雨,真正在了同一座城市,共享着同一片天空下的日出日落,拥有了共同的生活圈和清晰交织的未来规划。

在他正式入职前一天的晚上,苏暮雨特意提前下班,精心准备了一桌丰盛的家常菜,有凌空爱吃的油焖大虾、清炒时蔬,还有她自认做得最拿手的番茄牛腩汤。

“来,让我们举杯,”她端起盛着果汁的玻璃杯,笑意盈盈,眼波流转,“祝贺凌空博士,学成归国,顺利入职理想平台,开启事业新篇章!”

凌空举起酒杯,与她的轻轻相碰,发出清脆的响声。他目光温柔地凝视着她:“也祝贺我们,苏暮雨女士和凌空先生,终于成功结束了漫长的异地恋长征,胜利会师,共同开启了生活的新篇章。”

“为我们共同的未来,”苏暮雨补充道,眼神里充满了对明天笃定的期待,“干杯!”

“叮”的一声,杯壁相撞,仿佛也为他们过去的一段旅程画上了一个圆满的休止符。窗外,是上海初夏之夜璀璨的、无边无际的万家灯火,每一盏灯光背后,都可能有一个温暖的故事。窗内,是只属于他们的、温馨宁静的灯光,餐桌上饭菜的热气氤氲出模糊而幸福的光晕,映照着相依的两人。

归途如虹,跨越了时间和空间,最终连接起了遥远的梦想与触手可及的家园。所有的等待、所有的分离、所有的努力与成长,在这一刻,都化为了眼前这平淡却无比珍贵的幸福图景。新的故事,正在这充满烟火气的人间,悄然展开它的第一页,等待着他们用日复一日的陪伴、理解与共同奋斗,去慢慢书写。

【技能面板提示:开启新生活阶段。‘生活规划’熟练度提升,经验+15。‘沟通协作’(亲密关系范畴)熟练度提升,经验+20。‘厨艺’熟练度提升,经验+10。当前等级:生活规划(熟练 88\/200),沟通协作(精通 105\/500),厨艺(熟练 45\/200)。新的技能树(如:家居整理、财务管理等)有待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