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米小圈李黎:从同桌到白头 > 第157章 期末复盘:在得失里调整前行节奏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57章 期末复盘:在得失里调整前行节奏

最后一门考试的结束铃声,像一声冗长叹息的尾音,为忙碌到近乎窒息的大二上学期画上了休止符。交卷的那一刻,米小圈感到的并非狂喜,而是一种高度紧绷后的虚脱与释然。回到略显凌乱的404宿舍,空气中弥漫着混合了疲惫、解脱以及一丝若有若无怅惘的复杂气息。

没有预想中的欢呼雀跃,大家只是沉默地收拾着散落各处的复习资料、草稿纸和空掉的咖啡包装。直到王浩把自己重重摔进椅子,长吁一口气:“总算……活过来了。”

这句话打破了沉寂,也开启了期末复盘的序幕。

“感觉这次《编译原理》要悬,”王浩挠着头,率先开始“忏悔”,“那个语法分析树的构造题,我好像思路偏了。前面花在词法分析上的时间太多,后面大题时间不够。”

赵磊已经拿出了他的“数据分析本”,推了推眼镜:“我的主要失分点在于《操作系统》关于内存管理的综合应用题,对页面置换算法的实际应用场景理解不够灵活,导致策略选择失误。但《算法分析与设计》得分符合预期,证明前期专题突破策略有效。”

刘洋言简意赅:“分布式系统,概念题有遗漏。”

米小圈听着大家的总结,也默默梳理着自己的得失。他考得最好的或许是《软件工程导论》,因为结合了实习和项目经验,那些关于流程、管理和团队协作的论述题,他答得颇有心得。但《计算机组成原理》却给了他当头一棒,几个关于cpU流水线冒险的具体处理机制,他记忆模糊,导致相关的计算和设计题失分严重。

“我栽在组成原理了,”米小圈叹了口气,有些懊恼,“感觉知识点都懂,但串不起来,遇到综合性的、需要深度理解的题目就露怯了。还是花的时间不够,浮在表面了。”

这不是简单的抱怨,而是一次真诚的自我剖析。宿舍里没有互相指责,只有基于事实的总结和带着善意的提醒。

“你那个问题我好像有点印象,”赵磊接过话,“其实那几个冒险的处理,核心思想是‘检测’与‘解决’,抓住这个主线,再记几个典型硬布线控制和微程序控制的例子,就清晰多了。你可能是陷入细节了。”

王浩也凑过来:“是啊圈哥,我感觉你这学期事儿太多,学生会、编程社,还有咱们那个前端班,分散了不少精力。像组成原理这种硬核课,不投入大块时间啃不下来。”

米小圈心中一动。王浩的话点醒了他。他回顾这学期,确实像一只旋转的陀螺,在不同的事务间奔波。技能拓展、社会实践、社团活动,这些都带来了成长,但也无可避免地挤压了用于钻研核心专业基础课程的时间和精力。他意识到,自己可能在“广度”和“深度”之间有些失衡了。

“你们说得对,”米小圈坦诚地点点头,“我这学期是有点贪多嚼不烂了。什么都想抓住,结果最根本的东西反而没打扎实。”

复盘的意义,不仅在于认清“失”,更在于明确“得”,以及规划未来的“行”。

“不过,前端技能班还是很有用的,”米小圈继续道,“至少现在看网页应用,不再是黑盒了,能理解背后的实现逻辑,跟前端同学沟通也顺畅多了。”

“学生会的工作也锻炼了不少,”他补充,“至少现在当众说话不那么怵了,组织协调能力也有提升。”

赵磊表示赞同:“时间管理本身就是一门需要不断优化的学问。本学期的经历,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都提供了宝贵的数据点,用于修正下一阶段的行动策略。”

王浩也若有所思:“我可能太沉迷自己鼓捣游戏引擎了,忽略了基础算法和数据结构的重要性,这次算法考试就有点吃力。下学期得均衡一下。”

刘洋虽然话少,但也简单总结:“实践有用,理论需补。”

窗外,冬日的阳光透过玻璃,带来一丝暖意。宿舍里,四个年轻人围坐在一起,坦诚地交换着彼此的经验与教训。没有掩饰失败,也没有嫉妒成功,只有一种共同成长的默契。

通过这次复盘,米小圈更加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优势和短板,也意识到了时间管理和目标聚焦的重要性。他明白,大学剩下的时间不多了,必须更精准地分配精力。对于大三,他初步有了规划:适当减少一些课外活动的投入,将更多时间回归到专业核心课程的深度学习和原理探究上,同时,将已经掌握的技能更深入地应用到有价值的项目中,而非浅尝辄止。

得失之间,前行的节奏得以调整。这次期末复盘,像一次心灵的校准,让他们在短暂的休整后,能够带着更清醒的认知、更明确的方向,重新出发。青春的旅程,正是在这一次次的总结、反思与调整中,一步步走向成熟与辽阔。